导航菜单

高职“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李卫东

(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 酒泉 735000)

摘要:针对高职生思想浮躁,人生理想信念淡漠,实用主义、急功近利意识较强,不关心他人和社会;道德修养不高,不懂得做人的基本准则,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缺乏远大的理想、广阔的胸怀;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只关心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缺乏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和认识,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缺乏在复杂的社会中立身的基本能力等问题,加强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已迫在眉睫。就“人文素养”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应在办学理念、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师资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探讨改革思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96-03

“人文素养”课程设置背景

我国的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培养了大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在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部分高职院校出现了“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轻教养”的情况。在实践中,不少学校把人文素养培养课程从思想上当作选修课程来对待,培养形式单一,在教学内容上往往是走过场,甚至还会占用人文素养培养课程的课时进行其他教学活动。

从我各系、各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回来的整体情况看,用人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的表现大部分很满意,认为品德良好,专业素质过硬,综合素质较高,学生在岗位能力方面问题不大,但在与人交流、合作,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还有一些欠缺:如部分学生在实习期间不能够严格遵守实习单位规章制度;安全意识较差,由于违规操作等个人原因出现人身安全问题;过分彰显个性以至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部分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基本的写作能力欠缺;有的学生缺乏基本的社会知识、行为规范与人际交往能力,人际关系紧张;还有部分学生社会公德与职业道德失去了底线,对工作敷衍了事,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和责任感,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意识较强;有些学生不喜欢施工工地、车间操作等工作,嫌脏、嫌累等。这些问题极大地影响到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同时说明学生的人文精神严重缺失。我综合企业技术标准、岗位素质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创立了“231”(两体、三层、一主线)课程体系,即平行构建了职业核心能力和岗位核心能力两大课程体系,其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同时涉及多门相关课程。“人文素养”课程在“231”课程体系中属于从职业核心能力中分解出来的人文素质模块,是我各系、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课程设置旨在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具备了解人生、认知世界、沟通交际等职业通用能力,具备适应职场的基本素质以及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为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尽管我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深入教学并改革,教学效果日益凸显,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笔者拟就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人文素养”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教学课时过少 课程内容设计了认知课程、欣赏文学、探究历史、感悟哲学、解读宗教、鉴赏艺术、品味生活等七个学习情境,但总课时仅24节。

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师资队伍建设缺乏长远规划,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教学团队,现有师资参差不齐,课程教学团队成员分散于各个系(部),缺乏统一的培养计划。

教学内容缺乏专业针对性 尽管我基础教学部人文素养教研组统一了课程标准,规范了七个教学情境,但在具体的施教过程中,教学内容随意性大,缺乏专业针对性,内容选择往往拘泥于教师熟悉的方面。

教学模式传统 在“人文素养”课程标准的制定中,要求在教学中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设情境,以能力为本位,以活动为载体,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及求知欲望,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和获取知识,构建起全新的教与学一体、理论与实践一体、课内与课外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但上述教学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因课时过少等因素,基本上采取教师讲解、点评的传统套路,教学局限于课堂,没有时间开拓与实施课外相关活动。

考核评价方式单一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核评价以开卷或闭卷考试为主,死板、单一,不能有效检测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目前的考核方式较传统,平时成绩占60%,包括出勤率(占10%)、作业(占20%)、课堂实践(占30%),期末考试占40%,形式为卷面成绩。其中课堂实践因为课时过少,更多流于形式,落实有很大的难度。

“人文素养”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转变办学理念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在注重岗位能力培养的同时,应该科学地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即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理论扎实、实践能力过硬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也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深化课程建设 首先,要尽可能地将人文精神渗透到专业课程教学中,在具体的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可根据授课内容,酌情把人文精神与专业内容融合在一起,使专业课的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结合,让学生在专业知识的接受过程中,感悟相关人文精神带来的启迪与熏陶。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人文修养,通过教师自身的品性学识、举止言谈、性格志趣、气质修养以及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其次,要以“人文素养”课程为载体,深化与拓展人文社科选修课。根据“人文素养”课程课时过少的特点,可增设文化素质课的选修门类使之互补。目前,我已开设了二十多门选修课,其中“艺术修养”、“中国古典名著选讲”、“公共关系学”、“文学鉴赏”、“中国现代史概论”、“中外企业文化经典案例”等课程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仍需深化与拓展。

借助社团活动平台,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人文精神 应结合高职院校的自身特点,在建设校园文化时侧重潜移默化的道德渗透、修身养性的心理优化、无声浸润的审美养成,培养高职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1.社团活动可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与传统课堂相比,学生社团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在策划、组织、参与实施、评价过程中,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会得到发展,如组织和协调活动的能力,为开展活动收集相关信息的能力,与不同层次的人建立关系并持久保持联系的能力,自我约束的能力,对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敬业精神、社会责任感等,都会得到大面积的提高,这是一般专业课课堂教学不易实现的目标。

2.社团活动可完善学生的知识技能。自主发展起来的兴趣爱好,本身就利于扩大视野,陶冶身心情操。社团把不同专业学识背景的人聚拢在一起,增加了不同专业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如我校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机电系、能源系工科办学的特点非常突出,因此,更要注意在课堂以外渗透各种人文因素,通过各种方式开展跨专业、跨系部交流,普及学生的文学、艺术、经济、商务等社科类及人文类常识,以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3.社团活动可培育学生的心理品质。现在教师普遍感觉学生的心理比较脆弱,自我调适能力较差。一些学生或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弱,或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差,或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或承受不住巨大的就业压力,多少存在着一些心理问题和障碍。学生社团作为一种自发集体组织,社团同学之间基本是基于志趣相投走到一起的,内部是互相协作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利益冲突,彼此之间相对比较平等,自由发挥的空间大。因此,参加社团有助于学生找到情感沟通和抒发的渠道,释放紧张焦虑情绪,改变孤僻自闭症状,获得较强的自我认同感,获得社会交往、支持赞同等心理需求的满足。往往一个小小的团体就能成为学生理想的天空和心灵的家园。同时,紧张有序的社团活动,也可有效地改善消极懈怠的心态,有利于形成比较稳定的积极上进、勤勉努力的心理态势,有助于良好心理品格的养成。

加强专任教师师资队伍建设 人文素养培养的效果,与专任教师自身的文化底蕴分不开,所以专任教师应当突破现有的教育观念,努力自觉地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拓展和深化涉及人文素养的知识,以深厚的人文知识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感染学生。学校可通过实施专任教师素质提升计划,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定期举办说课、教学研讨会、课件大赛等活动;优化学历、职称结构;鼓励专任教师积极参加教学科研;树立“有效课堂”的理念,完善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加强对课堂教学质量的监控,努力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等方法与措施,增强专任教师对“人文素养”及相关选修课重要性的认知和理解,切实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力提倡以讨论式、启发式、研究式、因材施教式为主的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觉性,使教育资源和人才潜力得到充分开发。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室、网络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工具和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所学习的内容。

1.在教学方法上,运用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角色扮演法、课堂观摩法、启发引导法等,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提高学习兴趣,加强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情境模拟法可在“谈判”、“求职”等内容的教学中加以实践,在课堂上设置谈判、求职的情境,让学生按照要求扮演谈判个体、公司企业面试主管和求职人进行现场模拟训练,使学生在较为真实的情境中,熟悉谈判、求职环节的要点、注意事项,掌握求职和谈判的方法与技巧。角色扮演法可在沟通交际实践教学中加以运用,在沟通交际和职场礼仪等教学环节上,让学生扮演各种职业角色进行沟通交际和礼仪演练,锻炼沟通交际能力。讨论式教学法和案例分析法可在职业人文修养教学中加以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可贯穿于职业人文修养的文学、影视、艺术鉴赏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阅读、欣赏心得,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案例分析法可选用文学历史故事、生活哲学故事等引导学生培养个性气质和良好的职业操守。在总体上,采用以课堂组织集中讲授为主、以学生实践为辅、注重实践创新和互相交流的教学方式。

2.在教学手段的选用上,充分利用多种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教学效果。一是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将教学内容用电子课件和音像、视频等方式展示出来,让学生直观感受人文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建立科学性教学资源,除“人文素养”教材外,建立教学资源库,包括文献资料、案例库、图文信息等。三是开展、落实多元化实践活动,正确处理“学”与“做”的关系,避免传统人文教育只注重知识层面的学习和研究而脱离社会生活实践的缺陷,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中去,把实践作为“人文素养”课程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真实的人文环境中进行实地观摩,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和积累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四是充分利用校园网资源,建立比较全面的课程教学网站,充分利用校园网的优势,将各种学习内容、作业要求发布到网上,全面采用课堂、网络、课外等多种形式的教学、答疑、辅导、测试、实践等立体化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可以随时学习。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赵卫东.高职生人文素养的缺失与培养策略探析[J].继续教育,2012(8).

[2]谭伟平.大学人文教育与人文课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周秀娥.构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体系的思考与实践[J].文教资料,2006(31).

[4]姚和平.大学生艺术素养缺失对科学素养的影响及对策[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5(6).

(责任编辑:王恒)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