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时政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以《安徽新闻联播》为例

刘飞

【摘要】《新闻联播》不仅是传达党和政府声音的重要渠道,也是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窗口,更是开展电视新闻宣传的主阵地。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和受众要求的不断提升,联播类新闻如何延续传播影响力?本文以《安徽新闻联播》为例,谈谈对于电视联播类新闻创新的一些思考。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时政类 电视新闻 创新

《新闻联播》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电视节目。每天晚上6:30 到7:30,被称为“联播时间”。近年来,面对新媒体的发展和受众要求的不断提升,联播类新闻如何延续传播影响力,是业界一直深思的话题。

一、淡化“高大上”,彰显民生情怀

长期以来,新闻联播总给人高高在上,与老百姓生活遥远的感觉。形成这种印象的原因主要是,很多时候联播的时政新闻占了大头,新闻报道说教味太浓。为了改变这一印象,全国新闻战线开展了“走、转、改”活动。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安徽新闻联播》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亲民化”为导向,以新的转变来重塑自身的传播形象。

在节目编排上,《安徽新闻联播》打破常规,大胆创新,大幅压缩时政报道篇幅,把节省下来的空间让给有温情有温度的民生新闻,让“草根”新闻上头条。如2012 年12 月24 日,走基层蹲点日记《山林经济富农家》;2013 年9 月25 日,《启言天使荐雪梅的坚守》;2014 年5 月23日,《陈子龙:15 岁少年扛起一个家》等一批来自百姓,来自生产生活一线的新闻报道在节目头条播出,并上了内容提要,这在《安徽新闻联播》的播出史上是极少见的。在《安徽新闻联播中》,像这样的带着浓厚民生情怀的节目,不仅能上头条,而且以专栏的形式呈现,除了“走转改”特别节目《我们在基层》,还有庆祝建党90 周年特别节目《红色信念》、十八大特别节目《红色青春》、《平凡人中国梦》、《少年中国梦》等等。从2013 年的省“两会”以来,台领导要求《安徽新闻联播》要以大民生理念做新闻,关注的重点在空气污染、楼市调控、网络反腐、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权益的话题,采访直面问题,去除以往那些正确的废话,套话和官话,问题不避尖锐,建言务求深刻。针对这些改变,观众的反响就是最好的证明:社区居民王明刚说,“现在你们的新闻好看多了,实在多了,讲的话亲切多了”。

二、突破惯性思维,做活新闻

惯性的思维定势是对创造力的最大束缚,所以一定要思变,只有打破思维惯性和行为惯性,创新才有空间和机会。时政报道、政务报道和成就报道是联播的重头戏,如何让这些常规报道出奇出新,不二法宝就是创新。

从2012 年开始,《安徽新闻联播》打造全国“两会”报道“春天”系列,先后推出了《春天的畅想》、《走进春天》等报道主题,今年又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融入到“两会”报道中,在屏幕上呈现《春天的梦想》,使“两会”报道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创新和深化。

《春天的消息》主要是对“两会”程序和信息速递,大胆突破通稿限制,切实改进语态和文风,大量地采用记者出镜、现场实况、同期声等电视手段,强化“说”的效果,以群众语言、群众视角来传播“两会”内容。《春天的对话》突出会场内外的勾连,强化话题设计的针对性和深度。主持人通过大量的外景出镜,带出新闻由头或新闻故事,引发各方声音,将话题谈深谈透。海采了大量的百姓同期声,让各种各样的观点充分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进而权威解读“两会”热点。《两会微评》采用时事评论员+ 百姓评论员+网络评论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电视评论新模式,对“两会”热点话题进行解析,拓展“两会”报道的深度和思想性,为节目创造最鲜明的记忆点和创新点。这在国内电视新闻节目中首开先河。为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专门撰文,称这种创新是电视新闻2.0 化升级。

《两会表情》撷取代表委员履职的花絮和瞬间,将最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图片按主题制作成新闻短片,在每天《安徽新闻联播》的片尾播放,为严肃的会议报道营造轻松、活泼的氛围。

另外,为了让报道时尚、靓丽、抢眼,2013 年省“两会” 报道中,《安徽新闻联播》首次启用了沙画片头,这种形式在国内电视新闻报道中尚属首次。沙画片头播出后,观众反响出乎意料,代表委员觉得耳目一新,既大气时尚又清新简约。春节策划更进一步,用沙画讲人物故事;而全国“两会”策划中,沙画片头升级为彩色版,又成为了《安徽新闻联播》创新的一个符号。2014 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联播》片尾也首次采用了沙画的形式,这说明,我们走的路子是对的,是前卫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创新的效果立竿见影,比如2013 年《安徽新闻联播》开年三部曲———《走进春天》、《美好安徽,走向幸福》和《感动,这个年》,在安徽省网,合肥市网,71 个中心城市组和29省网的四组收视数据中,平均提升了32%、24%、14%和20%。特别是《美好安徽走向幸福———省“两会”特别报道》,在合肥市网的收视同比提升了64%,在省网提升了34%,29 省网提升了33%。这些大幅提升的收视数据表明,弘扬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的正面报道,只要敢于创新,做得活,做得好看,依然是有高收视的。

三、大策划、大活动,打造品牌新高度

在信息日益海量产生和碎片化传播的新环境下,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信息加工和处理能力。近年来,《安徽新闻联播》狠抓大项目、大活动、大行动,力求出亮点、形成特色,建立品牌。

2013 年9 月至11 月,《安徽新闻联播》栏目推出全媒体新闻行动《平凡人?中国梦》,聚焦时代大主题,以每篇7 分钟的大体量和清新独特的文风,讲述了平凡人追逐“中国梦”的故事。报道将平凡人的所作所为融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宏伟愿望,用镜头真实记录平凡人践行理想的实际行动,用梦想传递力量的博大情怀,为建设美好安徽、添彩美丽中国凝聚精神力量。节目播出后,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关注度和美誉度。省委书记张宝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曹征海对《平凡人·中国梦》做出重要批示,给予肯定和表扬。中宣部《新闻阅评》刊发专文———《安徽卫视报道普通人的中国梦赋予时代内涵民族精神》予以肯定。

2013 年11 月25 日,十位有梦想、有情怀的平凡人被授予“平凡人·中国梦”2013 十大人物称号,并获得了50 万元的“圆梦基金”和10 万元的“安徽道德建设基金”的爱心捐助。

为继续扩大《平凡人·中国梦》的品牌影响力,2014 年5 月,《安徽新闻联播》推出大型全媒体公益行动《少年中国梦》,通过记录跟踪拍摄,真情讲述100个优秀少年的故事。这些少年年龄在8-16 岁之间,他们有的身处逆境,自强不息;有的才华横溢,志存高远;有的见义勇为,勇于担当。作为安徽卫视2014 年的一场大型全媒体公益行动,“少年中国梦”将通过实施1121 计划,即在帮助100 个少年实现100 个梦想,募捐2000 万元圆梦基金,建立10 所梦想学校,为追梦少年实现梦想起飞。节目播出一周,社会反响强烈,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人士纷纷打来电话,要求捐款捐助。

由此可见,大活动、大项目不仅是对新闻队伍的锤炼,更是提升品牌影响力,彰显媒体公益性的良好载体。

四、多频共振,融媒互动

在全媒体时代,联播类新闻如何实现传播价值最大化,通过与新媒体的互联互通,在全媒体传播生态中进行强力整合是关键。一方面,电视新闻需要利用新媒体平台营销,提升栏目影响和收视。另一方面,电视和新媒体之间要深度融合,相互激发,从跨媒体整合中产生新内容,生发出新的竞争优势。

2014 年《安徽新闻联播》春节特别节目《幸福这个年》在开播前后,通过在安徽广播电视台、安徽卫视和安徽新闻联播官方微博、微信新媒体开辟“晒出你幸福图片汇”专栏,征集各类幸福图片近万张。通过和客户端的双屏互动,引发网络热议。其中,微博话题讨论量就达到100多万次,微信互动近10 万条。在省“两会”和全国“两会”期间,《安徽新闻联播》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开辟了《我给两会捎句话》等板块,进行微话题征集,发布“百名代表委员微对话”,代表委员们和上千万微博粉丝零距离互动,同时互动内容通过“微播两会”的形式,又回归到了电视屏幕上,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互动,新浪等媒体称此举在全国各地的新闻联播中开了先河。

《平凡人·中国梦》、《少年中国梦》等大型全媒体新闻行动,更是整合全台电视、广播、广电报、微博、微信等全媒体的力量,聚合发力传播,如记者采访手记、视频花絮等在很多屏幕没有呈现的内容,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延展性的传播;通过这样的努力,形成了线上线下、电视荧屏与电脑、手机显示屏多屏互动传播的格局,这种多载体多层面的互动形式,拓展了节目的传播度和影响力。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大数据时代,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联播作为一档老牌子的电视新闻节目,只有放低姿态、改变角度、改变语态,进一步软化,才能激活受众的关注点、兴趣点和情绪点,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把电视新闻联播的深度、权威和公信力的优势激发出来。《安徽新闻联播》以民为本,彰显民生情怀,大胆突破惯性思维,做活做精新闻,通过大策划、大活动,打造品牌新高度,同时与新媒体多频共振,融媒互动等一系列的创新探索,为全国电视时政类新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随着媒体融合的加速和深入,更多的变化、更大的挑战还在持续发生,我们相信,只要手握“创新”这个法宝,就能在激烈、复杂、多变的现代媒体竞争中,掌握主动,领跑前列。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

责编:周蕾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