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上海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行业与区位抉择

何波江 魏景赋

摘要:我国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和区位抉择,不仅受到转出区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的影响,还受到转入区产业结构和区位特点的影响。本文对上海及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上海和西部地区的区位商判断上海最适宜转移的行业及转向的地区。结果表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在上海集聚,而其他制造业正从上海转移出去;上海未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更有可能是转向重庆、四川和内蒙古三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上海;西部地区;产业转移

一、导论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一直是制约经济有序发展的重大问题,而产业转移作为一种资源重新配置、产业全盘整合的市场自发调整方式,被认为是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东部地区由于受到冲击经济增速放缓,原本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面临改变,为工业向中西部及东北地区转移带来了机遇。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泛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龙头。在当前我国沿海产业向内地转移中,上海产业转移形势更为迫切,产业转移趋势也更为明显。然而,上海应该转移何种产业,转向哪些地区,需要根据产业和区位的特点进行分析。

二、基于地区三次产业结构的分析

在1978 年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结构由封闭型经济转向开放型经济,国民经济开始向前发展。这个过程也反映在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之上。图一可以看到,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明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8年至1992年,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比重整体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国民经济处于恢复徘徊时期;第二阶段从1993年至1998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较为稳定,国民经济处于蓄势待发时期;从1999年至今,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平稳增长,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国民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

图一中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资料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历年有关数据整理。

目前,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在10%左右,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在40%以上,产业结构向着良性方向发展。但是,就省市一级的三次产业结构数据看,各省之间差异较大。根据近十年各省市第二、第三产业比重的变化情况,可将内地31省市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第二产业发展期已经或即将过去,开始步入第三产业发展期的省市,具体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第二类是第二产业正在发展,工业化顺利进行的省市,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等16个省市;第三类是第二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发展态势良好的省市,包括湖南、广西、西藏和新疆;第四类是在第二产业发展上受阻或未表现出发展第二产业倾向的省市,包括海南、贵州、云南和甘肃。

由上述可知,上海属于第一类产业结构,目前工业化已完成,第三产业逐渐代替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发展动力。西部地区中,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青海和宁夏第二产业已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在逐步走向工业化;广西、西藏和新疆虽还未迎来工业化时代,第二产业的势头却发展良好,正在为步入工业化做准备;贵州、云南和甘肃却因为各种原因,要么没有工业化倾向,要么工业化发展势头受阻。由于产业转移要顺应各地分工的发展倾向,以目前来看,上海的第三产业已形成较强的集聚力,且第一产业比重已很小,未来将挤占第二产业份额,促使第二产业向外省转移。西部地区中,属于第二类产业结构的内蒙古等省份由于第二产业是未来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力,集聚力较大,因分工而产生的引力较足,成为上海转出的第二产业的承接地的可能性较大;属于第三类产业结构的广西等三省因未完全步入工业化,虽然第二产业发展势头较强劲,比之拥有第二类产业结构的省份而言,分工程度较低,集聚力较弱;属于第四类产业结构的贵州、云南、甘肃三省则由于产业结构不偏重第二产业发展而难以成为上海产业的承接地。

三、基于第二产业内部分工的分析

第二产业包括工业和建筑业,其中工业是第二产业的主要部分。就上海而言,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属于高工业、低建筑业的典型结构,主要年份建筑业占比均在10%以下;西部地区相对而言建筑业占比较高,其中以西藏最为突出,2011年其建筑业地区生产值占到其第二产业地区生产总值的84%。可见上海若要向西部地区转移第二产业,还需要考虑各地区第二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的问题。为了便于说明,我们引入GDP区位商(Q)指标来进行分析。

GDP 区位商(Q)=即将A 地区i 产业的GDP()占全国i产业GDP()的比例与A地区的GDP()占全国的GDP(Y)的比例进行比较。如果区位商Q>1,则说明A地区i产业的生产优势大于全国该产业的平均水平,接近专业化;若区位商Q>2,则说明A地区i产业主要为区外服务,完全专业化。通过计算2002年~2011年上海和西部地区工业和建筑业的区位商,我们发现,上海的工业区位商大于1,建筑业区位商小于1,工业相对于建筑业更为专业化;但是,上海工业区位商呈下降趋势,建筑业区位商呈上升趋势,工业正处于向外转移的倾向中。西部地区中,除内蒙古外其他省份的工业区位商均未大于1,建筑业区位商除内蒙古外均未小于1,建筑业相对于工业在西部地区集聚程度更高,其中青海和新疆建筑业区位商一度大于2,而西藏建筑业区位商至2011年已超过6.35,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其他省份建筑业区位商处于上升态势的还有云南和宁夏。这三省的建筑业专业化倾向不利于承接上海的工业转移。

四、基于制造业内部分工的分析

根据上述对地方产业专业化的分析,工业将是上海向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主要门类。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工业被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供应业。鉴于制造业是工业的主体,且上海采矿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均占比很小,这里以制造业为主要对象进行区域分工考察。

根据已有数据,选取制造业中20 个门类的产业历年总产值来进行制造业内部区域分工测度。为方便起见,现将20个产业进行编号:M1 农副食品加工业;M2食品制造业;M3饮料制造业;M4烟草制品业;M5纺织业;M6造纸及纸制品业;M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9医药制造业;M10化学纤维制造业;M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M14金属制品业;M15通用设备制造业;M16专用设备制造业;M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M18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M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M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然后将以上20 个产业分为四个大类:M1~M6 称消费品制造业,特点是资源依赖度低、化学污染小、产业产值低;M7~M11 称化学品制造业,特点是资源依赖度中,化学污染高、产业产值中;M11~M14称矿物加工制造业,特点是资源依赖度高,物理污染高、产业产值中;M15~M20称机械制造业,特点是资源依赖度低,技术密集度高,污染中或小,产值高。

通过计算上海和西部地区各省市2001年和2010年的制造业区位商,得出以下结论:

上海的制造业生产结构正在转向以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机械制造业为主导。其中M15通用设备制造业、M16专用设备制造业、M1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M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均处于上升状态且大于1,M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区位商更是已突破2,成为地区主导产业;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M14金属制品业的区位商从原本2001年大于1的状态下降至1以下,专业化趋势越来越弱,可见以矿物加工和制造业为主的其他制造业正逐渐从上海转移出去。

西部地区的制造业生产结构以非机械制造业为主,但各省之间又有分化。

消费品制造业在诸省分工程度都较高,其中2010年内蒙古、广西、四川、新疆M1农副食品加工业区位商大于1,广西的区位商更大于2,是其主导产业之一;M2食品制造业在四川、贵州、西藏、陕西、青海、宁夏和新疆区位商大于1,在内蒙古的区位商大于2;M3饮料制造业区位商除在重庆和宁夏小于1 外,其余皆大于1,四川、贵州和西藏更大于2;M4烟草制品业在广西、重庆、陕西、甘肃区位商大于1,在贵州和云南大于2;M5纺织业区位商在内蒙古和宁夏大于1;M6造纸及纸制品业在广西、四川和宁夏区位商大于1。化学品制造业和矿物加工制造业方面,除重庆、四川、西藏外各省皆有集聚趋势,如2001年和2010年内蒙古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皆大于1,而M8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9 医药制造业和M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区位商从2001年的小于1上升至2010年的大于1;广西M9医药制造业、M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在2001年和2010年区位商皆大于1,而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也从原本的小于1变为大于1;贵州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9医药制造业、M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 年和2010 年区位商皆大于1,且M8、M9、M11、M12 区位商皆处于上升趋势;云南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9医药制造业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在2001年和2010年皆大于1,且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区位商上升至大于1,M13的区位商也在上升;陕西M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和M9 医药制造业区位商2001 年和2010年皆大于1,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已大于1且正在上升;甘肃M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1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2001年和2010年区位商大于1,且M12区位商处上升状态;青海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9医药制造业、M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M12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2001年和2010年大于1,且M8区位商2010年已大于2;宁夏M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在2001年和2010年皆大于1,且M8和M13区位商已大于2;新疆M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11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区位商始终大于1,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10化学纤维制造业区位商至2010年也升至显著状态,其中M7、M10区位商更大于2。在重庆和四川,这些产业的分工程度正在减弱,比如,M7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M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M10 化学纤维制造业、M1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M13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的区位商正下降或保持稳定;西藏由于制造业门类还很不齐全,除M9医药制造业和M11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外其他相关产业区位商皆不显著。由于污染较高、资源依赖性较强的化学品制造业和矿物加工制造业在该地区集聚,导致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从此处逃离,比如,陕西、宁夏等地M15通用设备制造业、M16专用设备制造业、M1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和M20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区位商正在显著下降。

五、结论

通过以上对上海和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和制造业内部结构的逐层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从产业结构上看,上海目前的产业结构演进倾向于发展第三产业,所以第二产业成为上海对外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上看,工业是上海第二产业的主体,并且其分工地位日渐下降,是对外转移的主力。从制造业内部结构上看,上海的机械制造业正在集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尤为突出,无有外力影响很难对外转移,所以转移的主体是其他非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

从产业结构上看,西部地区主要有三种产业结构。其中属于第二类产业结构的内蒙古、重庆、四川、陕西、青海和宁夏第二产业正逐渐发展成熟,有较好的承接基础;属于第三类产业结构的广西、西藏和新疆第二产业发展已经起步,表现出良好的上升倾向,承接条件次优;属于第四类产业结构的贵州、云南和甘肃则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倾向不利于发展第二产业,从而不适合承接产业转移。从第二产业内部结构上看,内蒙古工业比之建筑业分工优势更明显,适合承接工业转移;广西、重庆、四川、贵州、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建筑业比工业分工优势更明显,但已处于下降趋势,承接条件次优;西藏、云南、宁夏三省建筑业分工倾向呈上升趋势,不利于承接工业转移,其中以西藏最不适合。从制造业内部结构来看,消费品制造业在西部地区总体发展良好,呈集聚趋势;机械制造业在西部地区分布较少,发展势头走弱;化学品制造业和矿物加工制造业等高污染、高资源依赖型制造业在西部地区呈集聚趋势。其中,重庆和四川污染和资源依赖型制造业转移倾向正在增强,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的吸引力正在增大;西藏由于缺乏制造业基础而难以提供承接制造业转移的基本条件,其分工倾向发展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建筑业更相关;其余省市的区域分工正走向发展污染和资源依赖型工业之路,并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产生排斥。

综上所述,上海由于区域分工倾向,转移传统非机械制造业的动力较足;西部地区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从区域分工上来说,引力最强的是重庆、四川两地,其次是内蒙古,广西、陕西、青海、新疆,宁夏、甘肃、贵州、云南稍差,其中以西藏最为微弱。所以,上海未来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更有可能是转向重庆、四川和内蒙古三省。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秉镰,胡玉莹.我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识别与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0(15):82-85.

[2]俞毅. GDP 增长与能源消耗的非线性门限——对中国传统产业省际转移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0(12):57-65.

[3]万永坤.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效应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04-108.

4]龚晓菊,刘祥东.产业区域梯度转移及行业选择[J].产业经济研究,2012(04):89-94.

[5]罗哲,邓生菊,关兵.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分析与规模测度[J].甘肃社会科学,2012(06):90-94.

[6]叶茂升,肖德.我国东部地区纺织业转移的区位选择——基于超效率DEA模型的解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3(08):83-94.

【基金项目:本文受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第五期)项目(编号:J50504)资助】

(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