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校微型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阻抗因素及对策

黄新章

摘要:近三十年来,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进程加快,高校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然而,在开发和利用高校微型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理论不足、师资不专、学校现状不符合和师生关系不适应等方面的阻抗因素,本文就对这些阻抗因素进行探究,分析其成因,探索有效策略,以促进微型课程在高校顺利实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微型课程;开发与利用;阻抗因素;对策

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首先开创了微型课程,当时它主要在基础教育领域内实施。随着微型课程的影响不断扩大,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对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开始呈现一种新趋势。我国研究者不仅在基础教育领域研究微型课程,而且认识到高等教育领域对微型课程有着更大的需求。钟启泉教授在《现代课程论》中指出,今后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势之一是课程的微型化,在课程结构中应加入微型课程,使整个课程体系更丰富、灵活。高校微型课程作为一种课程形式,并不是要取代高校长期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只是为长期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补充,这是由传统学科课程在传递人类文明历史与科学文化知识方面处于不可撼动的地位决定的。然而迄今为止,在开发与利用高校微型课程时还存在一些阻抗因素亟待解决。

一、高校微型课程开发与利用的阻抗因素

1.观念落后,理论水平有限

我国高校虽然存在着大量的专业师资,但是,他们都是针对长期课程而言的,而且已经较好的适应了长期标准的课程形式。据了解,有相当数量的教师对什么是微型课程并不了解,有的甚至未曾听说过;部分教师把微型课程误认为微格教学、压缩课,对其内涵理解无限扩大或缩小,缺乏对微型课程的科学认识。[2]对于微型课程这一种新的元素,高校元老级教师的课程思想和意识已经根深蒂固,难以改变观念来适应微型课程的特点,而青年教师在这一方面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对其了解不够深入,理论水平有限。

2.环境不适,积极性较缺乏

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利用难以离开一定的学校环境,其中包括学校制度环境和学校课程研究环境。一方面,高校没有把微型课程开发纳入日常教学和管理中来,关于微型课程的相关制度尚不成熟,教师们也不明确微型课程制定准入条件。另一方面,高校微型课程研究氛围尚不浓厚,缺乏有组织、系统化地微型课程开发意识。高校这两种重要的环境没有得到改善,微型课程的质量就难以得到保证,教师们的积极性也会大打折扣。

3.选材偏题,不以学生为主

微型课程的校本性决定了学校教师应根据学生兴趣、自身能力以及学校实际状况来开发微型课程。也即把校本课程的范围由全校进一步缩小到了班级,各班、各科的教师要根据各班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差异点,切实从学生的个体需要出发,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但是,高校教师不会主动去和学生交流并了解学生,在选择微型课程的内容时,存在主观倾向性,难以真正体现“校本性”。由于存在这一阻抗因素,加上教师对微型课程不了解,这就必然导致在选择微型课程的内容时存在偏题现象。

二、高校微型课程阻抗因素产生的原因

高校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受阻,就必须要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采取对策解决问题。从分析这些阻抗因素来看,主要是理论、师资、学校现状和师生关系等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分析原因也应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1.微型课程的设置处于探索阶段,其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

到目前为止,高校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取得成功案例很少,集中在一些发达国家,但是,别国经验只能是借鉴,不能照搬照抄。微型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校本性,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实际出发,这就意味着我们要探索适合我国高校微型课程开发和发展的道路,走我国自己的教育路线。由于,微型课程的相关理论还不成熟,其可行性和高效性还需进步一论证,高校在开发过程中缺乏理论的支撑,从而导致教师观念落后,意识淡薄,理论水平不高。

2.高校领导对微型课程不够重视,学校相应的机制不够完善

一个学校改革能否成功,最大的一个因素在于校领导是否重视。据了解,很多高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微型课程课时短、不重要,对微型课程的开发不予以重视。尽管许多高校开展了微型课程开发活动,但却没有将其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学校对微型课程开发过程缺乏相应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其成果也缺乏应有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校领导不重视微型课程的开发和利用,没制定相应的机制,就难以形成良好的开发环境,导致教师们对开发微型课程的积极性不高。

3.长期实施统一的课程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缺少交流

高校师资比较缺乏,教师上课的形式也很单一。每一位教师都会教两个以上不同的课程,或者是同一课程几个班一起上课,并且每个教师和学生真正相处的时间只有一个学期;每个教师没有固定的学生,学生也没有固定的老师,这就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师生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教师作为微型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如果不了解学生,在选材的时候就很容易导致主观性,难以做到以生为本。

三、消除高校微型课程阻抗因素的策略

1.加强微型课程的理论研究,提升其利用的可行性和高效性

高校设置微型课程,必须先了解这一课程的教育目标、内容的组织和选择、教学方法的采用、评价等等一系列的程序以及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而想充分了解微型课程,最好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深入的校本研究,充分读透相关理论,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予以付诸实践。简言之,加强微型课程的理论研究,有助于提升微型课程利用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有助于微型课程的设置进一步完善,进一步提高效率,使微型课程真正成为高校办学的一大特色。

2.完善微型课程相应的机制,着重将其纳入整个课程体系

微型课程比较复杂,涉及众多专业学科,需要学校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统筹领导,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课教室和教师的聘请等方面提供有力的保证。微型课程尽管开发周期短、课时少,却是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高校必须将微型课程纳入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便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对其开发的成果也建立应有的评价和奖励机制,以助于实现微型课程的真正价值。

3.建立科学合理的微型课程开发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与学生加强交流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少,这是由高校长期统一的教学形式决定的。但是,要适应微型课程的特点,就应该改变这种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了解。对此高校可以采取有效措施,适时地建立科学合理的微型课程开发激励机制,激励教师们主动地去认识了解微型课程开发的意义,从而改变自我意识,积极地与学生交流,保证微型课程内容的校本性和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适应微型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的特点。

微型课程作为一种新生的教育模式,是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下产生的。在我国中小学,微型课程已经被许多学校重视并采用,形成了一个较完善的实践和理论体系。但是,在高校微型课程的建设还只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从教学实践到教学理论有许多需要提高的地方。因此,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对微型课程的发展给予高度重视,对在其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使微型课程能够在高校中得到健康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可夫,王爽.微型课程的概念界定[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4(5).

[2]程梦.微型课程开发问题及解决策略探究——以语文学科为例[J].教学实践研究,2012.

[3]李艳,邹立君.微型课程----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新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15).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