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研究

徐景学,秦玉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00)

[摘要]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和主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致使基地的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教学实训功能弱化,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基地建设的目标出发,加强内部运行机制建设,包括以“契约”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与管理的组织承载机制、实践教学体系随生产内容调整机制、学生实训“双师”指导与考核机制等,努力实现由“引企入校”向“引企入教”的升华,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职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技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101?03

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决定了这种培养必须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提高学生校内实训的生产化程度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为将来实现“零距离”就业奠定基础。高职只有搞好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才能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增强办学活力;强化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彰显办学特色。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提速和中央财政的专项支持,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增速很快,但仔细观察,目前大部分基地在运行中普遍存在着两大突出问题:一是基地功能发挥失当,实践教学功能弱化;二是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实训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基地建设过程中重硬件、轻软件,基地内部的运行机制缺失或不畅所致。如何建设管理规范、运行顺畅的内部运行机制,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和特征

(一)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内涵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简言之就是能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的校内实践教学场所。但对何种实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目前观点不一,有人认为,相对于传统的纯消耗性实训,生产性实训必须有企业参与,通过校企合作,生产出有形或无形的“产品”[1];也有人认为,只要把企业真实的设备、环境、任务等移植到校内实训室,学生的实训过程与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致,也是生产性实训[2]。笔者认为无论哪种观点,高职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只有实现“工学结合”、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能实现学生零距离就业的实训,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性实训。基于这样的认识,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应是指高职院校参照企业管理模式,依据企业化车间式布局和设备选型,通过自建、共建、捐建等方式建立起来,具有生产功能的学生校内实践教学场所。其基本功能是能满足教学和生产的双重需要,实现实训过程与工作过程合一,使学生在产品生产的真实过程中,接受职业熏陶、提升职业技能。

(二)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主要特征

1.建设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一般采取学校自建、校企共建和社会捐建的形式建设,其中校企共建是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高职院校通过引进企业的资金、设备、技术、标准和管理文化等资源,在校内建设“校中厂”模式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实现建设主体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2.实训设备生产化、运行机制市场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的设备应尽可能与企业的生产设备一致,满足真实性、先进性和共享性的要求,具备教学和生产的双重功能。学生实训的工作任务不管是来源于社会的真实项目(即生产商品),还是模拟的教学任务(即生产产品),其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内容、标准、技术规范、成本控制、验收要求等都按照企业生产或市场的标准进行,实施市场化运作,使整个实训过程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学做合一,在“做”中“学”,在“学”中“做”[2]。

3.实训情境真实化、管理模式企业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必须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管理模式,按照产品生产的工序流程来布置;实训基地的管理包括计划、考勤、调度、统计、安全与文明生产乃至着装等都严格参照企业的管理制度执行,以尽可能实现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的一致。

4.基地功能系列化、投资效益最大化

生产性实训基地既要发挥产品生产和教学实训两大基本功能,又要拓展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新产品、新技术研发等其他功能。只有功能多样化,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二、目前我国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基地功能发挥失当,实践教学功能弱化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特别是校企共建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同时承担着学生实训和企业生产两大基本职能,但二者的目标诉求不同:校内生产性实训的主要目标是培养人才,追求的是社会效益,允许在实训中有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业生产的主要目标是赢利,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要求最大限度地节省资源。正是这种目标诉求的不一致,决定了基地的实施原则与方法不同,导致基地在运行过程中,生产和实训之间时常出现矛盾。企业经常以生产工艺复杂、设备昂贵、工期紧、技术要求高、学生专业水平不够、安全责任重大等理由减少学生参与生产实训的人数和时间,或者仅让学生当“看客”,不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重生产、轻实训的现象普遍发生,严重弱化了基地最重要的实践教学功能[3]。

(二)基地实践教学组织水平低,实训效率不高

一是实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典型性和递进性。企业生产什么,学生就实训什么,专业教师缺乏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实训项目和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实训内容安排缺少系统考虑,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缺乏互补性,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对接程度低,难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成长的需要;二是实训目标模糊、实训方法机械。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缺乏综合分析和系统安排,以单一的生产环节训练取代完整的工作过程,片面强调生产环节的操作规范、安全管理、完成时间和耗材控制,忽视生产前的任务分析、备选方案论证、流程优化、标准制定等,也不够重视生产后的产品验收评价、总结及改进。实践教学方法以灌输为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创新学习激发不够;三是双师型实训指导师数量不足、指导水平偏低。学校的老师往往实践技能比较弱,而企业师傅只知道怎么做,但缺少教的经验;既懂教、又懂做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生产性实训指导的需要[2]。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学生校内生产性实训的效率。

(三)基地新功能开发不力,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基地在运行过程中,除了生产和实训两大基本功能外,整合资源、统筹开发诸如社会培训、技能考证、技术研发和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的能力不足,导致基地的自我造血功能不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够明显,不能扩大校企合作共赢的结合点,也难以满足基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上述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在实训基地建设中重硬件、轻软件,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运行机制,没有实现从“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提升。

三、对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的思考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是一个涉及各利益相关方的系统工程。由于生产性实训与以往的仿真或纯消耗实训的模式不同,它需要通过企业的实际生产或经营来重现全真的工作环境,并由高职师生参与“顶岗”来完成工作过程和工作任务[4],因此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运行机制建设必须兼顾到企业的内在需求,统筹考虑学校与企业双主体、实训与生产双功能来科学构建,才能确保基地的存在与持续。笔者认为这种构建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以“契约”为保障的校企合作利益共享机制

基地建设之初,校企双方应该充分协商,共同制定资金投入、资源配置、财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成本核算、收益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形成以“契约”为保障的利益共享机制,在确保基地正常运行的基础上,使之既成为企业的生产(经营)基地,又成为学生实习实训、教师实践锻炼的重要场所[5]。

(二)统筹基地功能发挥与管理的组织承载机制

校企双方应该成立由双方管理人员共同组成的沟通协调机构,落实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协调“工学矛盾”,在保证基地生产、实训功能实现的同时,整合政府、行业资源,有计划、分层次地拓展基地的技能考证、员工培训、技术研发、成果展示等其他功能,不断增强基地自身的赢利能力,扩展校企互利共赢的结合点,使双方的利益捆绑的更紧,合作期更长,从而实现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实践教学体系随生产内容调整机制

由于学校教学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组织实施的,具有相对稳定性,而企业生产是围绕市场需求实施的,其产品种类、规格、数量等具有市场变动性,因此,学校实训计划与企业生产计划之间的衔接必然会产生矛盾。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学校实践教学体系随企业生产内容调整机制,一方面基地管理人员和实训指导老师要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和生产规律,合理安排实训计划,避免“工学矛盾”,在企业生产淡季时多组织学生实训,在企业生产旺季时安排技术熟练学生勤工俭学,实现教学与生产之间的互利共赢。另一方面,专业教师要增强依据市场变化及时开发新的实训项目、依据企业生产规律组织实践教学的能力,尤其是实训项目的选取和编排要具有典型性、递进性和完整性[2]。典型性是指选取的实训项目要具有学生技能培训的典型意义,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二个实训项目,掌握相应技能后,具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迁移能力;递进性是指若干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训项目实施时,要按照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合理有序地编排;完整性是指每一个实训项目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虽各有侧重,但过程要素齐全),一个专业的所有实训项目应组合成一个能涵盖本专业学生对应就业岗位所有技能点的有机整体。

(四)学生实训“双师”指导与考核机制

在学生实训过程中,要尽可能建立由学院教师与企业实训指导师共同承担指导任务的“1+1 双师指导”机制,每批学生实训至少有一名学院专业教师和一名企业业务骨干共同指导,以便校企专家相互沟通,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完成实训指导工作全过程;要完善实训考核机制,将指导教师(含学院指导教师和企业指导师)和学生都纳入考核范围,对指导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指导方案的编制与实行情况,考核结果作为计酬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考核由校企实训指导师联合进行,除出勤、工作态度等因素外,重点考核学生完成实训任务的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评定实训成绩。

四、结语

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高职教育改革创新中理念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的重要载体和核心领域,实践证明“引企入校”只是高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它仅仅解决基地建设与企业真实生产的“形似”问题,要实现二者的“神似”,还必须在注重基地硬件建设的同时,加强软件建设,尤其是基地内部的运行机制建设,在“引资”的基础上“引智”, 把企业的众多要素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由“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金卫东.基于工学结合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1(1):82-83.

[2] 申屠江平.高职院校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0(9):59-62.

[3] 李绍军.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策略[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238-238.

[4] 丁金昌,童卫军.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2):57-58.

[5] 徐景学.高职双主体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前台后院”模式为例[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1):7-10.

[编辑:汪晓]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