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基于企业需求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探析

高仕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经济管理学院,山东威海264209)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就业市场内的本科毕业生数量激增,大学生就业能力弱、综合素质差、难以符合企业现实需求等问题日渐突出。本文阐述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基本内涵,分析了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际需求,并从课程设置、心理指导、对外联系及思想政治教育等四个方面重点探讨了如何培养就业能力过硬、符合企业期待的大学生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企业需求;大学生;就业能力;思想政治教育

DOI:10.16083/j.cnki.22-1296/g4.2015.04.01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4—0024—02

收稿日期:2014—10—08

作者简介:高仕宁(1978— ),女,山东德州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自20世纪末我国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以来,每年都有数百万本科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与激增的大学生数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国内企业的用人需求发展平缓,就业市场的供求失衡让企业对本科毕业生的录用条件越来越严苛。严峻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集中力量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内涵

“就业能力”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其内涵的发展,外界对它的具体定义产生了很多分歧,至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定论。一个较有代表性的声音认为,所谓“就业能力”,指的就是一个人获得工作职位、解决工作困难、寻求工作进步的能力。结合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及我国的现实情况,国内学者普遍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指的是大学毕业生在接受潜能开发和技能培养后形成的获取工作、服务社会的能力。总结来说,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获得工作、展开工作以及为了满足工作需求所应当具备的各项能力的总和。它以基础能力为核心,并同时包含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未来潜能,是一种素质群。

二、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

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实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综合素质。综合素质包括责任意识、团队协作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工作执行能力。综合素质的严重匮乏是当下制约企业及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大学生服务企业和正常工作的基本保证,也是企业谋求发展进步的核心助推力。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大学生就业就是空谈,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就失去了人员保障。

三是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强是工作经验丰富和适应性好的表现,企业通常都更加欢迎上手快、培养成本低、善于解决工作问题的员工。以往的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实践常常是大学生的薄弱环节。

四是心理承受能力。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常常面临激烈的行业竞争,员工的整体心理素质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有企业都迫切需要吃苦耐劳、竞争意识强、抗打击能力突出,遇到问题敢于直接面对、迎难而上的员工。

三、企业需求视角下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途径

(一)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国内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宽松式教学,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着较为自由的选择空间。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多大学生一心发展专业技能,而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关注较少。但现实情况是,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企业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因为它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职业操作、协作能力和培养潜质,而员工的这些品质无疑会深刻地影响企业的发展前景。所以,大学生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品行,平衡自己在各方面能力培养中的精力投入,尽量做到全面发展。

调查显示,大学生综合能力的缺乏源自对综合能力培养的轻视,而这种轻视又源自他们对就业能力内涵的误解以及对事业成功的错误认识。所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纠正大学生的错误认识是发展其就业能力的第一步。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还体现在,如果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大学生很难自发地意识到企业需求和就业能力对其未来职业生涯和现实生活的影响。

(二)优化课程设置,增强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传统的高等教育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重点,因此,注重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但随着教育向就业市场方向转变,各高校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市场需求,特别是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人才培养。这种调整的一个重要特征就表现在课程设置上,必须适应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及时与社会需求接轨。

所以,高校的课程设置应当以各专业的最新动态为指向,以引导学生了解前沿科技及其未来趋势为重要目标,并结合这一目标综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高校首先要创新教育理念,以教学质量为标准,以就业为依据,将科学的就业观渗透到日常教学中去。其次,必须敢于正视以往教学模式的不足。一要主动挖掘学生的才华与潜能,在提升专业课质量的同时,结合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职业需求来充实选修课体系;二要结合企业现实需要,通过制订教学计划、完善知识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等方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始终将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视为大学生课程设置的重要导向。

(三)加强对外联系,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大力发展第二课堂,帮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首先,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质量的实践平台,因此,高校要主动与企业等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和更多样的实践环境。其次,要同等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社会实践、实习实训和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促使大学生向市场型、应用型人才转变。再次,要重视发展“产学合作”教育。一是要转变相关制度,邀请企业参与学生理论及实践课程的规划;二是要加强互动,多组织学生与用人单位负责人直接交流,帮助学生获得更多来自企业的职业规划指导意见。最后,要在大学生群体中倡导创业思想。可以通过创业讲座、创业比赛等方式吸引学生了解创业知识,学习创业技能,体验创业流程,以创业的方式将就业的压力分流。

(四)注重心理指导,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心理承受能力是大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重要反映,它不仅决定了学生能否承受就业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也影响着他们在走上职业道路之后的工作表现。现代企业往往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竞争,员工心理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能否达到成长预期、实现发展目标,所以,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视作员工的必备素质。

对此,高校首先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通过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丰富大学生心理援助的渠道。其次,要帮助学生调整就业预期,找准就业定位,因为脱离实际的就业目标会导致就业计划制订得不合理,引发就业过程中不必要的挫败感。最后,高校方面要倡导勤奋务实的学风和严谨踏实的校风,因为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会在无形中带给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提升其自我效能,有利于其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

大学生人才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具体地说,就是要符合企业等用人单位的现实需要。企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突出及心理承受能力过硬的员工,而这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课程设置、系统的心理指导、充足的实践机会及适当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必须把握和转变机遇,及时做出调整,为培养企业需求的大学生人才创造条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琼.基于外向型企业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5).

[2]李文娜,李玉,徐姣.在校大学生就业准备和企业需求调查分析——以对新疆高校和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为例[J].学园,2013(32).

[3]滕远杰.基于企业需求破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策略分析[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3(5).

[4]胡亚荣,金浩宇,徐彬锋,李叶红.把握企业需求 提升医疗器械营销专业学生就业能力[J].卫生职业教育,2012(18).

[5]孙亚朋.基于社会需求的大学生就业素质拓展实训研究[J].经济师,2011(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