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惠娥
(宁夏理工学院,宁夏 石嘴山 753000)
摘 要:根据人力资源终身保值和增值的教育理念,分层次、阶段性地进行金融人才的培养,本文就现今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在新时代环境下我国培养金融人才的措施和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5-0233-01
我国金融人才发展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本文主要分析现今我国金融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科学分层次培养金融人才进行探究。
1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1 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的课程内容大量重复出现相同教学内容。另外,有些专业班级的学科设置在学期之间没有相应的承接,会在教师授课时出现无法正常进行讲解或断篇现象。不仅如此,相当一部分的课程体系没有系统性。此外,教学内容缺乏超前性,没有创新。
1.2 专业培养没有层次性
现今,我国在无论是专科、本科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都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高级金融人才为目标进行教育。这样很难体现出不同资历的学习区别。
1.3 教学方法、手段落后
针对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相对落后,以灌输式为主,缺乏启发式或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忽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同时,在培养过程中对职业道德教育和服务意识的重视不高,使得学生在就业时难以适应金融工作的要求。
2 培养方法和模式的创新思考
我国高校金融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应当根据国际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借此调整机会,废除不适合经济发展、不适合我国国情和世界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争取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趋势、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高品质金融人才。
2.1 课程体系改革
设置金融专业课程时,应当科学规划普通课程和专业课程的相关比例。并且,应当在专业课程的整体上进行模块化的设计,强化各模块课程之间的联系。另外,在专业的培养智商,应当突出专业课程的操作性、应用性等特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2.2 教学模式创新
教学时,要将社会实践部分加入学时,同时加强案例教学,通过对各类案例的分析,提高学生对专业理论的理解和实际动手能力。研究可通过与对口单位进行联系,通过实际工作的真实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可通过与国外大学的金融专业进行交流学习,建立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可聘请业务部门人士授课,在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又能够让学生对业务能够有更深的理解和认识。
2.3 人才机制优化
在培养出高素质金融专业人才之前,应当先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2.3.1 教师待遇
不仅要不断提高教师福利待遇,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教师工作业绩考核体系,以此对教师的教学成果进行评定和奖励,激励教师进行高质量教学。
2.3.2 职称评定及聘用
根据教师的工作业绩来进行对教师的职称评定和聘用年限。评定标准不仅仅包括平时的教学成果,同时包括教师的研究成果及其学术价值等综合业绩。
2.3.3 进修或攻读学位
鼓励并资助中青年教师进行进修或攻读学位,或参加国际性或全国性的各类学术交流会议,保证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金融学科建设水平,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
3 新形势下金融专业人才
3.1 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在进行金融专业知识及理论的教学同时,应当注重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对学生个人品质、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的教育。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道德标准和职业理念的灌输,增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学到的基本道德修养;另一方面,学生的金融服务意识应当得到强化,在专业知识、礼仪修养、文化技能等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譬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与谈判能力等,坚持适应国际化、市场化对金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趋势,培养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3.2 明确金融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在保证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打造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金融专业通用人才。教学目标应当从专才转向通才,从偏重理论转向理论与务实并重,从专业知识型转向综合素质型,培养出具有理论基础和较强动手能力的宽口径复合型应用金融人才。
3.3 培养应变和解决问题能力强的金融人才
培养创新人才是当今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大国的首要任务。用好创新型人才,就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领了发展主动权、掌握了发展的第一资源。传统的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在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现今劳动力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变得多样化,更要求各高校培养出具有创作能力的高素质金融人才。
4.结语
现今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带来了金融业的全面创新,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金融及其相关专业日益成为了热门专业。只有不断培养出高校金融人才,才能确保我国金融业安全稳定的运行。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遇华仁.高校金融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耦合性研究[J].学术交流. 2014.05(13):95-96.
[2] 陈银忠.重庆高校现代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2(18):110-111.
(责任编辑:赵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