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桂环 张彦敏 谢婧 文一惠
摘要:如何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已是必然趋势。本文回顾了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进程,深入剖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关系,列举了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案例,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的对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绿色经济: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受到最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加强保护尤为重要而紧迫。早在1993年,中国就加入了《国际生物多样性公约》,成为率先完成公约行动计划的国家之一。1994年完成《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使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章可循。2010年,中国成立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由25个成员部门组成,审议通过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1-2030年),成为一段时期内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纲领性文件。2011年6月,国务院决定把“2010国际生物多样性年中国国家委员会”更名为“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统筹协调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指导“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并于2012年6月,召开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
在一系列举措的推动下,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由于历史原因,中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仍然存在着一些矛盾,一些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受到不同程度威胁,生物多样性总体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遏制,保护形势依然严峻。
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多是以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为特征的损耗式经济,常常导致资源过度开发并威胁生态安全。相对于传统经济模式而言,绿色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使用能源与资源为特点的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现代社会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和发展形态。2011年,UNEP在《绿色经济报告》中将绿色经济定义为一种可以提高社会公平和人类福祉,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与生态稀缺的经济。
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绿色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加快实行以“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为核心的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绿色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将有非常明显的拉动作用。
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资源,每个地区都有各具特色的生物多样性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为人类提供丰富的衣食住行物资和良好的栖息环境,还能为发展绿色经济作出重要贡献。
保护生物多样性是绿色经济发展的基本价值体现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是巨大的基因库,包含着大量具有重大价值的物种和种质资源。生物多样性对一个区域实现绿色发展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其价值上。已有研究对生物多样性价值的分类方式不一,国内认同度较高的分类方式是将生物多样性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使用价值包括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和间接使用价值。直接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消费获得,如食品、林产品、林副产品、药材等。间接使用价值可以通过无成本获得,如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等生态系统功能和文化、精神价值上。非使用价值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遗产价值及存在价值。遗产价值是确保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后代的可利用性;存在价值是指人们通过生物多样性获取知识等(图1)。
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是绿色经济发展中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将为绿色发展提供生态、文化、社会基础,影响着绿色经济的发展,并远超过它对绿色经济发展的直接使用价值。遗产价值、存在价值等这些非使用价值虽不能直接在经济体系中有所体现,却能够丰富绿色经济的内涵,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对维持绿色经济的平衡与稳定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保护生物多样性可以带动区域发展方式改变
中国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多集中于山地、喀斯特地区、草原、高原、沼泽以及近海海洋等地区。由于区位因素、发展阶段落后等原因,这些地区往往远离市场,尽管有附加值潜力较高的生态、农、林产品,但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仍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加快实现从抢救性保护战略向持续性保护战略转变,采取有力行动恢复和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保护一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当地产业,就是保护生产力。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将最大效用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有助于全面提升区域气候调节、生态旅游、文化价值、干扰调节、水量调节、水源涵养、控制流失、土壤形成、养分循环等多方面生态承载能力。基于生物多样性的这些间接使用价值,还可以发展高附加值的非资源型绿色产业,比如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为目的的生态旅游业。开发基于生物多样性的绿色产业,有利于拓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广度和深度,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绿色经济发展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为人类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而绿色经济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明显降低环境风险,从经济技术手段、发展理念上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提供实现路径,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需要有绿色经济作为支撑。
绿色经济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背景带动生物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为生物多样性的保育提供了技术支撑。生物技术的发展使人类逐渐发现一些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物种,如杂交水稻的成功就是来自野生稻,优良品种的发现同时减轻了生物资源利用的压力。从另一角度,生物技术也为生物多样性的迁地和就地保护,特别是遗传资源的保存提供了可靠的保证,植物优良种质的器官、组织、细胞、原生质,甚至胚胎或精子体都可在超低温(-196℃)下加以保存,技术的发展可保证一旦需要时它们能够再生成完整的植株。分子标记技术可以在基因层面更精确地估计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可以看出,在生物多样性受到高度威胁的当下,绿色经济带来的技术进步将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本动力。
绿色经济发展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良性环境
绿色经济不仅代表国民经济的绿色发展,也意味着绿色制度、产业、观念方面的发展与创新。绿色经济将生态优化和环境保护放在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容量与资源承载力,而中国日益受到威胁的生物多样性恰恰需要这种外部环境来加强保护。在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上,绿色经济体制下将优先采用低碳和高效的清洁能源,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污染,这也间接保护了生物多样性。绿色经济理念也有利于生态文化的养成,有利于唤醒社会公众转变消费观念,以及带动公众选择绿色产品、节约资源能源等更多的生态保护行为,实现从无度索取向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良性改变。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实践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经济关系密切,生物多样性为绿色经济发展和延续作出了重要贡献,而生物多性资源的保护也离不开绿色经济的支持,二者互为支撑、协同发展。目前,国内外不断涌现区域绿色经济与生物多样性协同发展的典型案例,以实践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的可行之径。
巴西亚马逊地区的实践
亚马逊地区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多样性宝库,拥有全球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森林,是巴西最大的自然财富。亚马逊地区的居民早巳充分意识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重要性,区域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森林资源为支撑。在利益的驱使下,当地印地安人长期占用农地和滥伐森林,对亚马逊原始森林生物多样性造成巨大的破坏。
在此背景下,巴西政府为保护亚马逊生物多样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基于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将林区划分为生态保护区和可开拓的耕地或牧区,利于当地资源适度开发生态旅游,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对摆脱印地安人贫穷落后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分析了林区的生态和经济因素后,为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巴西政府利用当地生物多样性资源发展生物产业,于2002年在亚马逊建立生物技术中心,实现了资源保护、开发与共享。
滇西北老君山绿色产业与保护模式
滇西北地区是全球十个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老君山处于滇西北生物多样性保护核心区,人口居住分散,经济水平落后。长期以来,当地居民过度砍伐树木及采摘天然药草,破坏了森林资源结构,使得很多珍稀药用植物濒临灭绝。
为了保护老君山的野生动植物和生物多样性,一些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组织、民间组织在老君山地区投资建立了绿色产业试点。通过资助的方式,一方面改进栽培方式,开展羊肚菌等高寒林产品试点种植,并迅速将试点扩大到整个老君山地区;另一方面对当地居民进行培训,提升人们对药用植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指导居民发展小规模药用植物人工养殖,以此维持生计,增加经济收益。同时,为减少旅游对生物资源的破坏,建立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示范基地,在帮助当地居民摆脱传统发展方式的同时,保护了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及环境。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协同发展对策探讨
尽管目前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经济发展已取得了一些有益经验,但为了更好地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今后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地区经济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问题。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原则,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作为规划编制、项目实施重点考虑的因素,明确各类经济建设活动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和措施。发挥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比较优势,开展生物多样性与绿色经济发展试点示范,合理选择、延接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产业链条,适度发展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推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结构调整和科学发展,即由资源型、粗放型、传统型经济形态向生态型、循环型、低碳型的绿色经济转变。
加强生物生境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保护,通过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与管理,科学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体系,完善管护设施。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基础能力建设,做好监测、评估与资源收储。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做好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更有效地利用城市和乡村的土地资源,为野生物种延续提供足够空间,谨慎开发土地资源,避免侵占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有效保护生物生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资源,可以恢复、重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全面提升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配套政策制度体系
技术创新是发展绿色经济最重要的环节,政府在推动绿色经济转型中将发挥主导作用,以制度建设为抓手,把发展绿色经济跟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联系起来,将技术创新作为解决传统经济和生态环境不可调和的重要突破口,寻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实行鼓励发展绿色经济的财税政策,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加强对绿色企业的信贷支持,促进绿色企业的发展。不断拓宽生物多样性保护资金来源,把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国家或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活动中。对生物多样性丰富的贫困地区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补偿机制。
重视宣传、交流与国际合作
加强宣传特别是在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加强相关保护知识的培训,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在区域发展中的主流化,推动建立社区共管的良性发展模式。积极培养与绿色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支持相关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实现技术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保护和发展水平。
主要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彭斯震,孙新章,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主要挑战和战略对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 (3):1-4.
[2]李克强在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国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J].环境保护,2012 (13):10-12.
[3]张颖,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J].林业经济,2001(3):37-42.
[4]钱迎倩.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J].中国科学院院刊,1994(2):134-138.
[5]易志霞,王本严.探讨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扶贫开发[J].科技视界,2013 (23):136-167.
(刘桂环系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生态部研究员、生态经济政策研究组组长;张彦敏、谢婧、文一惠,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