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培育新的增长极——江苏省苏北建筑业发展调研报告

文/袁士海

近期,江苏省有关方面先后到灌南、盱眙、徐州、沛县等市县就建筑业发展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并深入万年达公司、九鼎环球、沛县防腐、大汉公司等企业进行了座谈考察。

苏北建筑业已站在新的发展起点

市级政府将建筑业作为千亿元产业着力扶持。徐州、盐城、淮安三市政府明确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实现建筑业建成千亿元产业的目标。淮安提出“‘十二五’期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翻一番,建成千亿元产业,到2015年底,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1100亿元。”徐州提出“十二五”期间建设五个超干亿元产业,建筑业是其中之一。为了及时或提前完成这些战略目标,徐州、盐城、淮安三市政府均将建筑业纳入到对下级政府的考核目标中。去年,徐州、盐城建筑业年总产值分别到达1115.25亿元和1057.95亿元。淮安去年实现建筑业总产值912.75亿元,有望在今年实现建筑业千亿元目标。

在市级政府扶持政策的激励下,一些县级政府也在支持建筑业发展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阜宁县发文规定,对取得国家级工程奖的企业一次性重奖300万元。盱眙县提供土地等方面的优惠,支持本土企业建设总部大楼。

区域性龙头企业引领苏北建筑业在“洼地”中崛起。在企业自身的努力下,借助各级政府的关心扶持,主管部门的指导服务和苏南苏中相关企业的结对帮扶,苏北大地上涌现出盐城二建、盐阜建设、建兴集团、国丰建设、金贸建设、万年达集团、翔森建设、鸿生装饰、恒龙装饰、大汉集团、九鼎环球集团、东大钢构、欧美钢构、沛县防腐、华厦集团、兴邦集团等有代表性的区域性领军企业。这些企业资质等级高,综合实力强,市场份额大,在加快苏北建筑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推动转型升级已成为苏北市县主管部门和多数建筑企业的自觉行动。生存的压力、环境的逼迫、利益的驱动和典型的示范,使得推动转型升级成为苏北各地主管部门的重要工作,成为苏北大多数建筑企业现阶段的基本方略。苏北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具有三个特征:一是在经营上,纵向拉长产业链,横向培养增长点;二是在管理上,结合股份制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完善,注入信息化、现代化和科学化内容,逐步改变以往的不够规范、随意决策、率性而为等带来的被动局面;三是在发展理念上,进一步和苏南、苏中的建筑业企业接轨,更加注重品牌建设,视质量和信誉如生命;更加注重技术和人才,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更加注重强化优势和特色,力争在某些区域和某些专业形成全国性影响。如沛县的防腐产业、盐都的高空清洗和河道疏浚产业、淮安区的校园草坪产业等。

由此可见,经过“十二五”前几年的快速发展,苏北建筑业一改前些年的颓势,展现出运行良好、增幅高于全省地市平均值的良好态势,为下一步抓住发展机遇、赢得更大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加快苏北建筑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尽量摆脱建筑业发展中的几个误区。一是片面追求特级资质的误区。在调查中发现,苏北各地几乎都把“升特”作为头等大事。应该说晋升特级企业,对于基础好、实力强的企业来说,可能会在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科技含量、赢得市场机会等方面有更大展示和机遇:若是不顾客观条件,超越发展水平而强行“升特”,到头来则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延误发展,甚至是得不偿失。因此,苏北地区的主管部门和建筑业优势企业对“升特”要既积极又慎重,千万不能遍地开花。

二是追求规模总量的误区。苏北一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顾主客观条件,一味追求规模、总量指标,不切实际地提出100亿元的年产值目标。为了达到这些目标,企业在实力、管理、人才都跟不上的情况下,往往以损失质量、品牌、信誉和效益为代价,甚至以大面积接受挂靠为主要手段,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发展生产的初哀。这种数据上“好看”的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应该坚决避免。

三是追求地方保护主义的误区。苏北地区主管部门和企业的一些人员呼吁,对苏北地区建筑市场实行保护,减少外地企业的进入。苏北建筑业企业相对本省的苏南苏中企业、省外的浙企、沪企和央企而言,确实相对弱势,有这种想法可以理解。但在实践中,在苏北对建筑市场实行地方保护并没有可行性。其一,地方保护是双刃剑,别人进不了你的市场,你也进不了别人的市场,而苏北建筑业40%以上的市场在境外,真的实行地方保护,那在外埠市场上的份额也就差不多完了。其二,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庇护下,企业积极进取的意愿和动力明显不足,在市场得到保护的同时,落后也被保护下来,到头来因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本地市场还是要被迫开放。

把推进建筑工业化作为苏北建筑业强势崛起的突破口。之所以作出这一选择,是因为:一是适应全国、全省劳动力人口严重不足的新形势。众所周知,中国劳动人口(15至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此后用工荒已从周期性的、政策性的、区域性的、行业性的荒,转变为常态性的、全局性的、总量性的荒,而且在传统的劳务输出大省如川、皖、豫也出现用工荒。同全国各地一样,江苏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逐年减少,不仅缺技术工人,也缺普通工人。全省已经连续九年出现新增劳动力转移减少现象。在全国性用工荒危机日益加重的条件下,一厢情愿地以为苏北建筑劳务来源充足的观点,不仅是错误的,而且是有害的。据调查,盐城早在七年前就由建筑劳务输出地变为输入地了。解决用工荒的根本出路就是推进建筑工业化,通过使用较少的工人,满足建筑业发展的需求。

二是建筑业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总体而言,全国乃至全省的建筑业迄今仍停留在拼人海战术、拼资源耗费、拼劳动强度的传统阶段。苏北建筑业当然也不例外,要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就必须用工业化来改造和提升建筑业,使建筑业的发展能够更多地依赖于科技进步。

三是缓解资源压力和环境压力。目前,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运营能耗已达到全社会终端能耗的40%以上。推进建筑工业化,每年可减少可观的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对于发展绿色建筑、实现节能减排目标、保护生态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是把培育一级资质企事业作为倒逼行业素质提升的根本手段。资质既是企业素质的综合反映,又是市场竞争的准入门槛。在现有的条件下,对照特级企业的标准,苏北建筑业企业能升特成功的毕竟少而又少,如前所述,似不应将精力全用在此处,而应该将二级企业升到一级企业给予更多关注。目前,苏北地区具有一级资质的企业只有183家(其中总承包101家,专业承包72家),在全省的占比不到20%。显然,这种资质状况根本不能满足苏北建筑业振兴的需要。“十二五”期间,苏北每个省辖市均应增加一大批一级企业。

目前,苏北建筑业企业出于扩大影响、开拓市场等方面的考量,上百家二级企业有志于晋升 级企业。对于这些企业而言,资质升级之路可能漫长而又艰辛;对于苏北建筑业主管部门而言,似应利用这个契机引导企业运用倒逼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和综合素质。因为资质升级对注册资金、税收、工程业绩、信息化、各类人才等指标均有明确要求,故而这些企业都会围绕这些指标下功夫,相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苏北建筑业面临的人才不足、资金短缺、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都将大大缓解,同时,也意味着企业的管理水平乃至行业素质上了台阶。

把建筑产业的支柱化作为政策扶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高于苏北的苏中地区,大部分市县都将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扶持;省内工业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苏南地区,亦有一些县市如宜兴、溧阳、高淳等将建筑业打造成支柱产业:苏北地区至少有一半县市可以将建筑业列入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中。徐州市政府在前年省政府召开全省建筑业工作大会之后,及时将建筑业作为五个千亿级产业之一来培育的做法,值得苏北其他地方政府学习借鉴。

苏北部分县市原来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扶持政策,但总体而言多没有上升到支柱产业的地位。因此,要有意识地借助省里召开大会、出台政策的有利时机,尽可能地将建筑业列入支柱产业,从而动员和组织更多的社会资源和行政资源,为苏北建筑业在第三次伟大创业中迎头赶上全省步伐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

把南北挂钩的高效化作为助推苏北建筑业的重要抓手。2011年以来,江苏省建设厅推进苏南、苏中与苏北在建筑业方面的南北挂钩,在苏南、苏中和省属精选了50家优势企业,对苏北62家有较强成长性的企业进行帮扶。这一举措已为苏北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外在动力。在这项工作已经展开的基础上,还要认真总结南北挂钩工作中的经验教训,研究出台深化这项政策的办法措施,力求让挂钩双方互惠双赢,从而增强南北双方挂钩的主动性、积极性和持久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建筑工程管理局)

◎本栏目主持人:龚炜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