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生态城市的环境伦理实践——以商丘为例

文/宋晶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诸多环境问题,本文立足于环境伦理学并借助相关资料,对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提出环境伦理下商丘生态城市建设所要遵循的目标和原则。从华商文化、城镇化布局、乡镇特色、生态安全、绿色交通、水土资源、社会治安等方面构建商丘生态城市,以期为我国生态城市建设提供借鉴,以引导中国城市合理规划,最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 年度河南省社科联、河南省经团联调研课题的阶段性成果(SKL-2014-3458)。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生态城市;建设;环境;伦理

【作者简介】宋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

城市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已被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枯竭和社会动荡等问题所困扰,人们对城市发展的认识度逐渐增强。因此,认清城市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建成一座符合生态要求、结构合理和功能完善的生态城市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从“生态城市”的提出到现在,世界上已有不少国家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取得了成功,如美国的克里夫兰、德国的埃尔兰根、丹麦的哥本哈根,这些城市开展的生态城市建设,为我国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商丘作为豫、鲁、苏、皖接合部,拥有五千余年的建城史,因商人、商品、商业发源于此,商朝建都于此,华商始祖王亥亦生于此,商丘被誉为“三商之源·华商之都”。本文以商丘生态城市建设为例,探讨生态城市环境伦理实践,以期为河南其他城市提供借鉴的价值。

一、传统城市和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伦理思考

在中国,“天人合一”是一个哲学命题,也是一项伦理原则。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观点,也是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人与自然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中国传统文化认为天人是相通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为此,人类要顺应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以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礼记·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认为人只要发扬“诚”的德性,即可与“天”一致。中国传统生态观虽注重“天人合一”思想,但在我国城市建设中却没有很好体现这一思想,使得城市建设带来诸如空气、水域、土壤、噪声和固体废物等污染。城市上空常飘荡着由无数复合污染物组成的霾,危害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命。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与有关专家完成的《中国环境分析》报告称,世界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中国有7个。而中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标准的不足5个。水是生命之源,对于人类来说,水具有不可替代性。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人类对水土资源保护不够,使得耗氧物、病源微生物、有毒物、放射性物等物质污染了水源和土壤,影响着人类的身心健康。因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活垃圾以及工业污水急需处理,由于处理方法简单或没达到排放标准,污染了河道、农田。当污染物在土壤内达到一定程度就使得土壤质量恶化,造成农作物中毒或变异。同时,土壤过度垦殖,土壤的有机物质得不到有效更替,使得土壤肥力普遍下降。还有人们生活产生的噪音污染。研究表明,噪声会对动物的听觉器官、视觉器官、内脏器官及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噪声能使动物烦躁,严重时可致其失去行为控制。持续不断的噪声也影响植物的生长周期,导致有些物种消亡。城市建设所带来的大量固体废物也阻碍了自然界的自身净化过程,使得生态危机日趋严重。

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以及对资源需求日益增多,必然会给自然带来较大的创伤。人类在思考如何来改变这一状况,“生态城市”这一概念便在20世纪70年代被学者提出来。生态城市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根据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等手段来指导城市经济、社会、自然环境建设以保持三者的高度和谐,从而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协调统一的复生态系统”。可见,生态城市蕴含着非人类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的环境伦理观。非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并非只有人类才有内在价值,各种生物乃至山川、河流等自然本身都有内在价值,自然界中的物质在道德地位上应是平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抹杀了人与自然主客体分界的差异,混淆了人与生物的本质区别,把自然物人格化,表现出狭隘的世界观。但将人理解为征服者、占有者的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不可取的。可持续发展观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是一种更为完善的伦理体系。有些学者从生态学和城市规划学的角度出发,认为生态城市建设应以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核心,在城市建设过程中要体现人与自然、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它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根据各国具体城市的发展状况制定相应的建设目标和指导原则。城市建设的终极目标就是要体现为人类服务,只有把握这一目标,才能使城市更美丽。生态城市建设不同于传统城市建设,它需要构建一种人与自然循环发展的新秩序。城市要建设必然会向自然索取,因为自然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了物质材料,当它所要求的力度和带来的危害超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时,这种平衡就会被打破,使二者走向对立而不是统一。由此可见,生态城市建设不仅是经济学和生态学研究的问题,而且是环境伦理学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生态城市建设进行环境伦理学的研究,既是对生态学的提升,也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的回归。

二、生态城市理念下的商丘城市建设

商丘是农业大市,现辖6县1市2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人口880万,面积1.07万平方公里。建设美丽商丘就要依照生态城市的标准,以实现商丘的经济、人口、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目标,使自然生态与可持续发展协调一致。为此,商丘在生态城市建设中首先应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一) 商丘生态城市建设的总目标

建设生态城市,关系商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生态城市建设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为道德底线,这就要求商丘树立生态意识和长远利益的观点,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绿色消费,强调可持续性,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以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此,商丘市政府积极推进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改造、城市燃煤锅炉改造、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施工和道路扬尘防治、秸秆焚烧整治,完成了国企民权电厂脱硝工作。严格污染物排放标准,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确保大沙河、包河等5条河流出河南后环境达标。依托区位优势,以产业集聚区和重点企业为载体,打造有色、化工、生态农业、环保设备和环保产业以及再生资源等领域循环产业。提高煤炭清洁利用水平,,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抓好生态系统建设,实施农田防护林、特色经济林、工业原料林等林业生态建设,争创省级生态县区。做好民权县申甘林带、黄河故道湿地保护工作,加强林七、吴屯、任庄、郑阁水库等重点水源地的保护工作,确保城区居民饮水安全,打造宜居城市。

(二) 商丘生态城市规划应坚持的原则

生态城市建设要充分体现生态伦理思想,就应遵循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1.坚持人文原则。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对具有历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的建筑和街区进行整体性保护和合理利用。以商丘归德古城保护开发为契机,培育壮大文化旅游产业,加强汉梁文化园、商丘植物园、华夏游乐园和部分道路的绿化建设,积极发展文化观光游、生态休闲游。商丘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六朝古都,为加大对商丘古城的保护和开发,政府计划投资40亿元对归德古城进行修复和改造,并启动东南城湖开挖清淤和应天书院、归德府衙恢复建设。

2.坚持平衡原则。协调各方利益、保护城市中的弱势群体,切实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2014年政府投放5亿元小额贷款支持下岗失业者、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者创业。2013年完成9200名残疾人就业培训和630名贫困残疾婴幼儿抢救性康复工程;建设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15662套。发放社会保障卡280万张,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努力营造和谐的城市氛围。

3.坚持分区原则。商丘作为传统农区,政府应扬长避短,抓好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在城市近郊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和生态农业,做好宁陵县酥梨、虞城县山药、夏邑县食用菌、柘城县三樱椒、梁园区草莓、睢阳区和睢县烟叶等特色农业。实施“东张西望”战略,向东承接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向西融入中原经济区,搞好县区产业,如民权县制冷产业、柘城县金刚石产业、夏邑县纺织产业、虞城县以钢卷尺为主的五金电子产业、睢县电子信息产业、宁陵县农资化工产业、睢阳区纺织针织服装、梁园区医药制造、经济开发区电动车和环保设备产业,形成县区产业集群。

(三) 商丘的生态产业和社会文明建设

商丘处于陇海与京九铁路、商杭与徐兰高铁、连霍与济广高速、105与310国道交汇点。同时,郑徐高铁和商合杭高铁将在商丘经过,商丘商务中心区的建设,日月湖引黄调蓄工程的实施,将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再加上商丘的自然风光旖旎,以花卉苗木为特色的豫东花卉,以绘画文化为特色的民权县王公庄画虎村,以梨园生态为特色的宁陵县万亩梨园都成为绿色生态旅游的典范。2010年商丘市获“中国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同时商丘夏邑县也获“国家园林县城”称号,2013年商丘永城市获“国家园林城市”称号。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是城市建设的一个突破口,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美好家园的抓手和载体,能够使商丘生态、历史、人文、自然特色互相补充。商丘的民风乡俗淳朴,在“中国好人榜”中,商丘有50人入选,13 人荣获“中国好人榜”称号,5 人获得全国、全省道德模范提名,涌现出的这些“商丘好人”,使得商丘人更可信,商丘风气正、商丘发展环境好成为商丘最好的名片,这些与市政府所弘扬的“一言九鼎,实干兴商”的城市精神相得益彰。

三、小结

生态城市是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方向,商丘的生态城市建设还处于起始阶段,要做的事情还很多。为此,我们应以2014年2月25日商丘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的精神为契机,从经济建设、华商文化、城镇化布局、乡镇特色、生态安全、社会治安、绿色交通等方面构建生态城市框架,做好生态城市管理的顶层设计,把握商丘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把商丘新区建设为“产业新区、生态新区、文化新区、信息新区”。围绕“ 一谷三城六基地五中心”,完善豫东综合物流集聚区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白云仓储物流、亿丰国际商业博览城、商丘花木交易市场等项目建设。发掘华商文化精髓,做好商丘品牌文化,办好每两年一届的国际华商节,利用第九届中博会、第十八届投洽会、第十六届高交会等重大招商活动,做好商丘项目推介。按照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布局,传承文化,遵循规律、规范有序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增强特色乡镇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力,突出培育夏邑县会亭镇、虞城县站集镇、宁陵县张弓镇等工业型乡镇、睢阳区郭村镇、柘城县胡襄镇等商贸型乡镇,梁园区刘口乡、民权县北关镇等旅游型乡镇,夏邑县车站镇、梁园区双八镇等特色农业型乡镇,不断增强乡镇产业辐射带动作用。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完善应急管理体系,畅通信访渠道,健全高效的群众诉求机制,以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统筹兼顾城市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以实现商丘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杨艳军)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