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首页 » 作文体裁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中国文脉》有感

参文网收录的读后感作文读《中国文脉》有感,前记 谈到文化,这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下面随小编来详细看看读《中国文脉》有感吧。

前记

谈到文化,这势必是一个极为博大深远的话题。古往今来,文化洪流奔涌不息,其之大,浩浩荡荡,其之深,难寻其底,其之绚丽多姿,琳琅满目。

文化,之所以称为文化,就是因为它的那般与众不同,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任何民粹主义的自由海选,即便再有人数、再有资金,也与优秀文学基本无关。这不是文学的悲哀,而是文学的高贵。”

中国文脉的原始材料,是文字,它早在黄帝一代便开始作为记录的工具,于是,文字经过不断发展,在那平静安详的黄河流域一带,孕育出了《诗经》。余秋雨先生这样评价诗经:“《诗经》使中国文学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稻麦香和虫鸟声。这种香气和声音,将散布久远,至今还闻到、听到。”于是,中国的文化,便从此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走向了极为博大精深的汉朝。

领略汉朝

在汉朝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著名文学家:司马迁,司马相如,孔融,班昭,班固,东方朔。在这些人物中,令我最钦佩的人就是司马迁:他在年轻时是一个旅行家,游览过祖国的大好河山,但是,在他三十七岁时,他因为帮着战败投降的李陵说了几句好话,就惹怒了皇上,被残酷的处以死刑,但是,他为了自己未编写完成的史记,最后决定用腐刑代替。我一直十分惊讶于他用超长的勇气竟然活了下来,因为当时在那个弥漫着开疆拓土之势、征战杀伐之气的时代,人们对死亡看得比较随便。司马迁过去侍从汉武帝出巡时,常常看到当时的大官由于没有做好迎驾的准备而自杀,就像懊丧地打一下自己的头一样简单,周围的官员也不以为意,例如当时河东太守和陇西太守都是这样死的。他大可以直接死去,撒手人亡,但是他并没这样做,因为他有自己的理想。

从文学的角度看《史记》,其有价值的地方就在于它开辟出了一个新的写作思路——散文。就这样,时间一晃而过,到了三国鼎盛时期:

乱出豪杰

文化上的三国对垒,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曹植的诗,凄凄凉凉,纯美高雅,曹丕的诗,绮丽工练,抒情深婉。三个人中,每一件精品都是能使世人啧啧称奇的: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但是,话说回来,其实诸葛亮也是一个优秀的文学家,他写的《出师表》在中国,只要有点文化的人就知道,南宋诗人陆游曾经这样评价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只是,诸葛亮的文章,是当做一份军事文件来写的,只凭这一点,他就比那心胸开阔,壮志激昂的曹操略显逊色。因为曹操,他是真的把诗当做诗来写的。

自三国以后,便是唐朝——一场审美的大爆发。

审美之势

唐代文学自立而冗,丰富而挑剔,就像一场文学审美大爆发。在这场审美爆发中,接过中国文脉的人是是田园文学家陶渊明。他自幼修习儒家经典,爱闲静,念善事,抱孤念,爱丘山,有猛志,不同流俗。他厌倦了官场生活,于是脱颖而出。他感受自然,享受平静,以大自然为魂魄,享受田园生活,最后写出了著名的《桃花源记》。

继陶渊明之后,在唐代,一个又一个文学巨匠脱颖而出,这,就是为什么唐代文学如此之兴盛的原因。但是,唐朝的唐诗盛世,其实南北朝功不可没。北魏就像一个文化大熔炉,集各朝文化于一身,使它们融于华夏文明之中。

北魏王朝,不仅在唐诗上有着光荣的成就,还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这些国家文明中,以龙门石窟与云冈石窟为最,今年寒假我还特意的跑去做实地考察,当我看到了那壮观雄伟,高高耸立在那石壁之上的石窟时,我不禁发出一声感叹,眼前似乎浮现出大批劳工热汗朝天的修建石窟时的场景。

乱藏蕴麻

时光变迁至了宋代,尽管宋代已经失去了唐代的辉煌,但是毕竟宋太祖赵匡胤提出了文人当政的政治思想,所以中国文脉还依然闪耀着明亮的光芒。使宋代文学还是与往日比起来更别具一格。

宋词的出现,使中国的文脉为之一振,使无数的爱国诗人因为愤愤不平,而留下了自己的笔墨: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当我在电脑上打出这些熟悉的诗词时,我不禁再次被它们的惊天气魄所打动。宋代,就是一个爱国志气的高涨的时代。就是他们的气概促成了拥有豪迈之气的宋词,并使其达到巅峰。这,或许是连文学水平达到鼎盛的唐代也自愧不如的。

文化延续

元代,一个寿命只有鲐背之年的朝代,创造了中国抹不去的耻辱——他是中国第一个受到外族入侵的朝代。所以,很多人会觉得,汉族文化与文脉很难在这个朝代中继续延续下去。但是,令汉人没想到的是:元朝皇帝阔窝台与耶律楚才并没有将中原地区整改为牧地,反而十分推崇汉文化。中书令耶律楚才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湛然居士文集》便出自他手。

耶律楚材主张汉化,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身为中书令的他,做了一系列改革大事:他选择了自己的主要帮手——清楚汉族典章制度的丞相,主张不杀人,不屠城的信念,促成了财政,军权,法权互不干扰的局面,并且及时控制住了高利贷,采用了户籍制度,于是元朝日渐强大起来。

耶律楚材一生清贫,余先生这样写道:“他死后,政敌对他的家庭财产进行了查抄。结果发现,“惟琴阮十余,及古今书画金石、遗文数千卷”,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财产。真是太廉洁了。”不仅如此,他还放弃了自己的民族身份,在他追求的“王化归一统”、“四海皆弟兄”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复兴契丹之梦。尽管他的契丹曾经建立过那么壮阔和强大的辽国,留下了那么丰富而动人的故事。

明清萧条

读过历史书的人应该知道,明清两朝闭关自守,废除宰相制,设立锦衣卫监视重臣,大兴文字狱,使文人墨客丧失考科举的意义,隐居山林。不仅如此,朝廷还闭关自守,拒绝与外国的贸易往来,从而断绝了中国文学的创新。所以,朝廷得不到新鲜的血液,文武百官中,大部分只是一些阿谀奉承的官员。再加上皇帝的享乐并且听不进铮丞的劝告,最后中国文脉在这样的推动下走起了下坡路。

所以,明清两朝中,真正有价值的文学家也只有了曹雪芹与王阳明。

王阳明,创建了“知行合一”的“心学”,他留下来的四句话即是“心学”的精髓: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曹雪芹,在中国,几乎是人人皆知。她写下的《红楼梦》被后人极力赞扬。“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四句话成了这本书潇洒的写照。我一直不知道,余先生是非常热爱《红楼梦》这部书的。他在《中国文脉》中这样说道:

“小说,习惯说“四大名著”,即《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我们中国人喜欢集体打包,其实这四部小说完全没有理由以相同的等级放在一起。

真正的杰作只有一部:《红楼梦》。其他三部,完全不能望其项背。”

我觉得这段话说的的确有道理,《三国演义》气势恢宏,故事密集,是一本从史学角度上来看十分重要的书,只是它按照陈旧的正统观念来划分人物正邪,有脸谱化倾向;《水浒传》好得多,有正义,有性格,但是,小说情节到了好汉们被逼上梁山后,情节就无法继续,这一点在我看来十分可惜;《西游记》,在整体文学品质高于上两部,可惜重复过多、套路过深,光凭这两点,就影响了整本书的精神力度。

所以,我想说,《红楼梦》通过了一个家族兴衰的轮回,让人充分体验到了人性美的存在状态和幻灭过程,有一种时有时无的虚幻之感。

但是,毕竟在这茫茫540年中,只有曹雪芹屹立在中国文学圣坛上不倒,但是光靠那一只萤火虫是无法照亮整片中华大地的,所以,复兴衰落的中国文脉,是我们华夏子弟应该做的头等大事。

走进现代

为什么中国的文脉不能复兴?这是我读完书后,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但是,我现在总算是想出答案来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太安逸,没有一丝波澜,激发不起“文人墨客”创作的激情。回首古代,多少的好诗好词都是生活在动荡不安的时代,或者是作者的政治抱负未能如愿的时候?屈原,自己的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于是写下了《怀沙》赋后便投河自杀;司马迁受到了奇耻大辱后写下了《史记》,从此悄然无踪;苏轼一生被贬多次,但是他对生活抱满希望,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千古名句……

所有的证据都悄然的告诉了我们,要想写出好的文章,必须要有激情,要多多出去活动,开开眼界,不能“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样闭门造车,就像在学校里天天做着同样题型的卷子一样,是始终是没有效果的。

文章至此,我就引用一下余先生的话吧:

“对中国来说,中国文脉是一种千年的需要,又是一种千年的无奈。抓住它,满手芒刺;丢弃它,步履艰难。所以,我们应当在这必然寂寞的文化良知领域,重启文脉之思,重开文选之风,重立古今坐标,重建普世范本。”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