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文网收录的初二作文不期而遇,夕阳的余晖无力地扯住了天空的衣角,渐渐地,陨落,陨落,在即将落幕的那一刻又迸发出一片绚烂。夕阳下的街角里,.....下面随小编来详细看看不期而遇吧。
夕阳的余晖无力地扯住了天空的衣角,渐渐地,陨落,陨落,在即将落幕的那一刻又迸发出一片绚烂。夕阳下的街角里,一座院子,正记录着一个氏族,正等候着一份不期而遇……
散步的地点临时改变了,由广场转向了一条车辆不多的水泥路,路旁有附近人家的种植地,高低不同,种类繁多:有快要成熟直昂昂站立于地的芝麻;有油光发亮,小巧玲珑的青菜;有纤细悠长,略有些焉巴了的香瓜藤……再远些的地方,一片赤红,犹如熊熊火焰,愈烧愈烈,田附近寥寥可数的几户人家,房子新旧不一,高低不一……真想画下这一刻,一幅乡村景致图!哎,只可惜人烟稀少,不过,人多了,也许就没有了这一番韵味了吧!
悠闲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天又晚了些。视线又被不远处的风景吸引住了,整整齐齐的香樟树,围成了一道天然的绿屏障,缝隙里隐约有一面白墙,可见,又不可见,究竟是什么地方呢?我很好奇,加快了步伐,视线越来越清晰了,原来是一座别院呀!修砌的也相当别致:灰白的围墙,2米多高,很明显是新建的,墙上的窗是仿古式的扇形,雕花镂空,呈暗红色,幽幽的古风气息飘了过来。围墙上方是用老式的小黑瓦,很薄,整整齐齐的叠了两层,再往前走会儿,有一个圆形的偏门,这种圆形的门,现在还是很少见了!门上有一匾,只可惜是古体字书法,没看懂。小墙,小窗,小门,小匾,呵!这分明是一座仿古建筑!我迫不及待地走到了路的拐角处,还未走到正面就感到了一种非同一般的气势,从正面看就不用说了:两个醒目的大红色门柱,如两位顶天立地的巨人,支撑住了小院的天地。正门是长方形的,很大,两个圆形手柄,两只小狮咬着,我立即想到了《四世同堂》中,祁老人念念不舍的那一对铜手柄。门檐上同样也是复式叠瓦,只是格式更花哨了点,略有些飞檐。颇似古时王公大臣们所住的府邸呢!“秋风送香入人心”隐隐飘来一阵桂花香味,向旁边一瞧,两株桂花探出了围墙,真是“一枝桂枝出墙来”。团团的桂叶,粒粒的桂花,如一把天然的绿伞,挡住了院里的所有风雨。
“朱熹文化馆”是正门上的匾,朱熹,宋代诗人,思想家,闽学派代表人物。用这位诗人的名字题名,莫非这里藏着了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豪情,或是藏了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感悟,也或许藏了朱熹“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的道理……蓦地,我对这仿古别院的兴趣又增添了许多,想走进领略一二,妈妈却拦住了我,我不解,究其原因。“这不是随便能进的地方!这是朱家祠堂,里面供的是牌位和朱氏文化,据说是大诗人朱熹的堂侄朱饰落户丹阳繁衍至今,这是我们当地一位成功人士为自己及附近所有朱氏人所建的,他是朱导村人,姓朱。““哦!”因为不能进入所以有些失落感,妈妈笑道:“别着急,每逢初一、十五,你姨奶奶都会来烧香,得空,你跟她一起来好了”。我高兴的点了点头,妈妈凝望着院子,有些酸楚,拉住我的手说:“妈妈过世的外公也是朱氏家族的人,已经走了十几年了,他在世的时候最疼爱我了”。妈妈眼睛里泛出了泪花。“好啦,天不早了,我们回家吧。”我拉着妈妈向着来时的路往回走,一路上,妈妈跟我讲了很多有关于朱氏祠堂的事情。祠堂,朱家祠堂。朱氏,从宋代朱熹到明代朱元璋,到十大元帅朱德,再到朱镕基,甚至更小:远在数百米外的朱导村,朱导桥,朱氏人……朱氏文化,从几千年就开始了,现在,竟还有人为纪念一个姓氏文化而修建了一座祠堂!
“朱熹文化馆”,于其说是“朱熹文化馆”还不如说是朱氏文化馆,虽然那些遥远的,伟大的朱姓人,不会出现在这里,但,一天天辛勤工作的普通的朱氏人,又何尝不是一种姓氏文化!“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这是所有普通人的心声啊!虽然未能进入祠堂,但心中,却早已暖彻了。
秋风撕下了一张又一张季节的信笺,每一片落叶,都承载了阳光和雨水。秋天夕阳下的街角,一个别院,正记录了一个氏族,记下了一份暖暖的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