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文网收录的范文作文解构与建构,当红游戏Love·YouTo·Bits的开发者在游戏简介中如是写道:“在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拼接的不.....下面随小编来详细看看解构与建构吧。
当红游戏Love·YouTo·Bits的开发者在游戏简介中如是写道:“在这款游戏中,玩家需要拼接的不仅是机器人Nova的碎片,更是他们生活的碎片。”这样的介绍与形容不可谓不精辟。如今我们的生活实质上就是解构与建构的过程,而后者的意义常常胜过前者。
拜科技与信息之双元革命所赐,今日我们的生活趋于碎片化,就像洋学洋货之于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已是一种无法抵挡的时代潮流。无关乎年龄,无关乎职业,简而言之,哪里有Wifi,哪里就有“时间碎片”。人们早已习惯用琐碎填充生活,在股掌之间完成阅读、购物、社交等一系列“现代性要务”。
遑论这样一种“被碎片化”是否含有迫不得已的成分,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应对此心怀感激。因为某种程度上它给予了我们以更大的自由。克莱舍基在《认知盈余》一书中就曾探讨过“美版知乎”Quora的诞生史,认为其离不开社会中坚人士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进行认知分享与再创造。“碎片化”甚至因此促进了社会思想的沟通流动,极富正面价值。
当然,除此以外,碎片化带给我们更直观的好处或许还在于它大幅度地降低了我们的时间成本,增加了我们获取信息的种类与途径,提高了日常生活的应变力与可塑性。
然而我们也必须承认,生活中可能有更多的东西是不容被“解构”的,譬如整合思维的能力、价值判断的理性以及恒常如一的精神。如果这一切也都被时代不加选择地碎片化,那么我们恐怕非但不能利用“碎片”拼凑出一幅美好的图景,反而有可能被碎片锋利的边缘而割伤。
作家鲁西西曾以碎片化时代的阅读举例,说“那些不同的声音,像不同方向的风,只是将你变成一株摇摆不定的草”。由此可见,我们说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真正区别其实并不在于“读的是时评社论、网络小说还是经典文学”,其本质差异全在乎一个人是否能在阅读时独立地思考、小心地求证,从而将“碎片”整合进完整的认知体系,而不是将“碎片”无用地堆积,“随风摇摆”。
其实说到底碎片化阅读只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它反映了这样一个无情的事实,即被时代解构的,或许不仅仅是时间,更多的可能是我们的思考方式——常常因小失大,囿于细碎之事,而却缺乏一种审视大格局的魄力。同时碎片化时代也不断地引诱我们将原本不容被量化的概念量化,从功利主义出发去衡量、评价几乎一切事物。如若这样的心理趋于主流,那么一个社会便难免浮躁,因为其中的人们极易受外物左右,却发现自己除了任生活不断被解构而又无能为力。
因此,我们亟需学会建构自我,使自己既能站在时代之巅力挽狂澜,又不会在浩淼烟波中迷失自我。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阅读、碎片化的社交生活大可为我所用,但如若碎片不加处理,则无异于一地鸡毛;只有将碎片拼接为整体,碎片的作用方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所谓建构,既是充盈认知、保持理性,也是守住理想、耐住寂寞、用“去碎片化”的精神执着追寻心中所向、不为外物所缚的过程。
在解构的同时不断建构,就好似西西弗斯推石上山,在看似无意义的“徒劳”中尽显生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