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文网收录的初三作文记我们之间的一次分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分歧的价值不在于一决高下,而在于达成相对平衡共识的过程。 一直.....下面随小编来详细看看记我们之间的一次分歧吧。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分歧的价值不在于一决高下,而在于达成相对平衡共识的过程。
一直以来,我都是一个不太自信于课堂发言的人。我总好象灯火阑珊处的人,等着答案寻我千百度。对于分享自己的思考,更是漠然的。虽然也渴望得到认可,但畏惧词不达意的心理总如草上之风,一次次将萌发出的想法吹倒。直到那篇散文,那个问题,那不期而遇的目光出现。
语文课上,一篇散文被作为阅读文本。过五关斩六将后,评析到关于文章中心的题目。老师认为主题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情感;而我认为此文主要在表达父爱如山的父子之情。尽管如此,我仍如往常一样一言不发地泛泛于人群,也许是出于巧合,老师的目光与我相遇,而我也没有逃避,怔怔地望着老师,直到一声“请谈谈你怎么看这篇文章?”打破沉寂,迎着四面八方而来的目光,我缓缓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出乎意料的是,老师并没有直接反驳而是请我坐下,又将自己的想法有理有据地道来,很多曾经站在老师对立面的同学也改变了观点,也许是出于文章的吸引力,也许是出于对于自己想法的执着,我竞举起手反驳老师的部分答案,就这样,直至铃声响起,我们的热情还未退去。最后我们没有达成共识,却找到了平衡。毕竟每个人的境遇不同,路过的风景不同,看待问题的的角度也必定不同。更何况,文学作品的便在于耐人寻味。
此事过去很久,我们仍忘不了当时的唇枪舌战的场景,那一刻,我仿佛理解了孟子坚持自己道义时的坚定,孔子推行“仁”时的逆流而上。诚然,我的思考不及他们伟大,但正如帕斯卡尔所说“人是一根能思考的苇草”。如果一个人只是碌碌无为存在于世便可知足,那他必定只如浮尘一般随遇而安;如果一个人只要衣食吃饱便可知足,就不会有苏子“一蓑烟雨任平生”、放翁“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江边作渔父”的人生态度,如果一个人功成名就就可知足,就不会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岳飞精忠报国”的美谈。不可否认的是,那些青史留名的不甘平庸然后成功的人都是很多集合的交集,客观来说,这是极少数的,尽管如此,人亦不能因为觉得遥不可及而甘愿平凡。如果只是这样活着,那我愿作一叶孤舟,泛于湍急的小溪中,即使脆弱,也绝不随波逐流。
在我看来,一个人之所以不同,无论是从其外在气质,还是从其内心而观,都是源于一颗不妥协、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