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文网收录的观后感作文一笔支天下,写尽辛酸事——《黄金时代》观后感,许鞍华专辑制的《黄金时代》,是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经历为.....下面随小编来详细看看一笔支天下,写尽辛酸事——《黄金时代》观后感吧。
许鞍华专辑制的《黄金时代》,是以民国时期为大背景,以传奇女作家萧红特立独行的人生以及令人唏嘘的爱情经历为引子的民国爱情电影,影片塑造了当年那一群意气风发的热血青年,还原了一个充满自由理想,海阔天空的时代。同时也揭示了当代社会的一系列现实问题,以点为面的手法拓展了影片的思想广度和文学底蕴。
首先,影片以独白的形式向我们简单的介绍了萧红的生活背景,以及年少的经历,(萧红,一个从小就生活在严冷的地主家庭里。)影片从萧红的自述中呈现出《呼兰河传》中那个令人心往神怡的大花园,幼年的萧红与花园中的虫,草,树木,花朵以及慈祥的祖父。勾勒出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美好画卷,与其后萧红凄惨的一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影片最后又重新回到了呼兰县那个萧红成长的花国,与片首相呼应,造就了震撼人心灵的戏剧矛盾,让观众唏嘘不已。
在影片中,萧红在日本期间衣食无忧的日子称之为自己的“黄金时代”,也有部分评论家是那时候的青春有理想,有激情,才是黄金时代。然而我却理解为,在呼兰县的那种充满温暖与爱的时空,才是萧红的“黄金时代”,没有饥饿,没有压迫,没有爱恨,没有谎言和讥笑。只有花园的生机勃勃与祖父的疼爱关心。
其次,许鞍华用独特的手法论证了自己眼中的女权主义。在当时的大动乱下,知识分子全部投身于那些所谓的主权,洒热血的事业中。萧红却甘愿只做一个写写自己的文字,文风与当时那些激进的奋血青年背道而驰。萧军也常常批判她的文字里少了一些“豪迈”,其实想想萧军那些人士所谓的“豪迈”文学,不都是在文眼中加入政治文学和政治眼光吗?反而只有端木看出萧红作品中的那份“勇敢”。这种“勇敢”我理解为“独立”。不依靠任何的政治党派,不被任何一个主义所绑架,追求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把自己的文字细腻到每一个环境,包括自己尴尬的写景。不做丝毫的掩饰,把现实写到露骨,一个女子的这种“勇敢”就是女权主义形成的启蒙。
影片中鲁迅的一段话,更能概括萧红的“勇敢”。(凡是知识分子,性质不好的多,尤其是所谓文学家,左翼兴盛的时候,以为这是时髦,立刻左倾,待到压迫来了哈他受不住,又即刻变化,甚至于卖朋友,作为倒过去的见面礼,文人的性质,是颇不好的,因为他智识思想都较为复杂,而且处在可以东倒西歪的地位,所以坚定的人是不多的)这大概就说明了鲁迅先生是十分欣赏萧红的坚守和那一份“勇敢”。
最后,影片的感情纠结,写的格外使人动容,令人叹息,影片中的萧红尝过了人间百态,看透了悲欢离合,参悟了爱恨纠缠。萧红在追求爱情与理想都很大胆,她不顾及家庭责任和契约,撇开早已定婚的未婚夫和表哥私奔而去。追逐自己的幸福,在一个封建社会的时代,这种女子却是不多见的,敢做。但影片向我们展示的却不是《桌文君与司马相如》的故事桥段,而是幸福在现实的打压之下,却被表哥抛弃。一个女子愿意跟着一个男子私奔该是下了多大的勇气,该是有多信任这位男子,我想大概其中的酸味不是我们纸上谈谈而已的。顶着生活的压力,求救于自己的未婚夫,又是下了多大的决心与心理斗争。最后还是被世俗的眼光弃之于偏僻的旅馆房间。一个人挺着大肚子在房间里抽烟,一个人在日本休养,一个人在鲁迅家庭院玩,就连与萧军分手后,有一次被萧军的朋友认出来,人家主动和她打招呼,她却一脸惊讶的以为自己在这世上,没有朋友了呢?“我的朋友,全是萧军党”我相信这种孤独,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生活磨练而来。然而世人的眼光亦是那样毒辣与不近人情,评论萧红的道德观,恶指萧红的人生观。但我所认为的萧红带有倔强,勇敢,坚强,美好的女子。犹如一朵孤立于世的雪莲。她的自我追求,以及文学风韵始终是令我们望尘莫及。这样的一位奇女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去评价她的不好呢?又怎么忍心让她背负臭名?
总体来说,《黄金时代》这是一部值得去看,而且值得用心去看的电影。上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的中国,那是一个民气十足,海阔天空的时代,是一个开创性的年代,也是文学过渡时期的黄金时间段。一群年轻人经历了一段放任自由的时光,自由的追求梦想与大胆的追求爱情,萧红。一个特立独行的女子,一个文坛上的闪耀之星,一个生活中的奇女子,以一生的经历写下了对生的坚强,对死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