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食品加工类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一、调整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

食品加工类课程包括畜产品、果蔬制品、粮油制品、水产品、软饮料五大类食品加工工艺学课程,课程内容包括加工知识和制作技术。根据目前使用的教学大纲,各门食品加工工艺学在课时分配上均存在理论课程总论部分比重过大问题。由于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使专业课时普遍压缩,经常造成学期末赶课或对知识点讲解不全面,在目前每门食品加工工艺学均只有24个课时的情况下,会显得重点不突出,无法系统讲授各知识点,使学生无法有针对性地了解各类食品加工的关键技术环节及先进技术,使教学效果不佳而达不到教学目的。因此,学校首先要重新制订教学大纲,增加课程的核心内容如加工技术的原理等所占课时,保证每门课重点突出,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在各类食品的加工在食品中的应用部分要结合本地近年来主要发展的优势特色加工食品进行讲解,使学生了解其生产技术和特点,以便学生今后从事相关食品加工工作。重新分配课时,延长各加工理论课时,安排22~24个课时,以便学生充分理解课程内容。再次,要优化和整合其他食品专业课程如“食品保鲜与加工”“食品营养学”“食品卫生学”等有相同或类似内容的部分,扩充新知识,减少重复学习,也减轻了教师与学生的负担。最后,课程内容应不局限于已有的生产技术,要重视现代食品加工新技术及新技术发展过程的讲解,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才是食品加工理论课程的最终目的。食品加工实验应该是理论课上讲授知识的实践与创新研究,但从本校目前的实验内容来看,大多数实验项目陈旧且缺少层次,缺乏与理论课程中各模块的对应性,只是为了完成实验课时而照搬其他农业院校的大纲,其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多以验证为主,综合设计性实验较少。较多实验内容不符合现代食品制作工艺的要求。学生只需按照教师指定的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内容进行操作即可完成实验。

二、实验教学中心的建设

1.搭建良好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平台应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条件。良好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实验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必备条件。中心多方筹集资金,加大资金投入,重视常规实验设备台套数的增加,努力提升高端实验设备的数量,逐步更新老旧实验仪器设备,积极打造专业、合理、规范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本科实验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条件。

2.扩大实验室面积,合理整合利用资源

中心建成之初,實验室面积小且空间分散,中心抓住升级改造的机会,建立了3个不同专业方向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1个多学科公用数码显微互动实验室。通过几年来的硬件平台建设,努力发挥所有资源的最大效益,为学生提供了优良的实验教学环境。

3.构建合理的实验教学体系

中心建设过程中非常注重实验教学与学科发展前沿、社会需求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本科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采用多层次难度递增的实验教学体系,精心构建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设计性实验层层递进的实验设计体系,尤其加大了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比例。其中,基础实验以常规基本实验技能学习为主;综合实验以实验设计和探索为主,抛弃简单重复,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点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及动手能力;研究设计性实验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查阅资料、方案拟订、数据整理、论文书写、班级汇报等形式为主,真正强化了大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春刚,韩芬霞.提高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实验教学质量的看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4(5):84-85. 

[2]谭海燕,蒲春霞,石新雨.民族高校化工原理微课教学的探索研究[J].广东化工,2016(18):205-206. 

[3]高建华,宁正祥,袁尔东,等.食品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1(32). 

    作者:岳春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