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园林建筑设计理论管理体系论文(共3篇)

园林景观作为现在我国比较传统文化的一个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同时它也继承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精髓。建立完整的园林艺术也更加的有意义。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园林的论文范文,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第1篇: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体系及平台建设初探

摘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3S”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兴起和推广应用,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目前在国内已普遍开展。面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越来越复杂的元素和工作,构建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体系,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已成为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大势所趋。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具体需求出发,将城市智慧园林管理体系分解为信息管理、综合监管、协同办公、辅助决策和公众服务五大平台,探讨了构建城市园林绿化立体感知、管理协同、决策智能、服务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简称“智慧园林”)的方法。旨在通过智慧园林的建设,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养、监督和服务水平,推动园林绿化事业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

关键词:风景园林;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园林;综合监管;协同办公;辅助决策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园林绿化也面临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重数量”向“量质并重”,从“单一功能”向“复合功能”,从“重建设”到“建管并重”转变。因此,面对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越来越复杂的元素和工作内容,传统的管理方式早已无法满足城市园林绿化管理者的需要,利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构建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体系,提高园林绿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管理水平,是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大势所趋,也是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必然的选择。

美国城市园林的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用计算机管理,利用微机管理程序对城市森林的树种、位置、数量、树龄、生长状况、经营措施等进行分区分片管理[1]。2001年,韩国人奎植沃(KyushikOh)开发了城市景观信息系统(LSIS)用于管理城市景观信息和分析拟发展项目的视觉影响。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近几年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各地也相继开发和研制了一些园林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统。如深圳市城市绿化管理处与南京林业大学联合研制的“深圳城市绿化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分城市绿化管理自动化、绿化管理智能地理信息系统和绿化树种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三部分,提供了编辑、查询、统计分析和制图输出等功能,实现了对城市绿化资源的动态管理[2]。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园林绿化的智慧化成为新的发展方向。如林景行公司综合运用空间信息集成技术、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等新下一代信息技术,创建一个集园林绿化信息感知、辅助规划、综合管理、公共服务、监督执法于一体的智能化信息平台,以实现园林资源信息的动态监测、深度处理、有效共享与综合应用、在线服务。谷荣等研究提出,智慧园林是现代生态园林利用“互联网+”的思维,结合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GIS等先进技术,实现园林智慧化服务与管理[3]。通过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数字园林、智慧园林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基础理论和具体业务点上,缺乏从行业管理角度的顶层设计和系统性的建设思路,这将是本文重点解决的问题。

1智慧园林的定义

城市园林绿化智慧化管理体系是在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深入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以网络化、感知化、物联化、智能化为目标,构建的城市园林绿化立体感知、管理协同、决策智能、服务一体的综合管理体系,简称“智慧园林”。通过智慧园林的建设,将全方位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养、监督和服务水平,推动园林绿化事业更加健康、高效的发展。

2智慧园林建设的必要性

2.1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陷入瓶颈

1)资料数字化的工作已普遍开展,城市已有的园林绿化规划设计成果、园林绿化历史资料档案、城市重要园林苗木信息等建立了资料数据库。

2)大多数的数字化管理系统还停留在电子地图、电子政务办公和行业信息交流等方面,对于行业管理和辅助决策方面的应用涉及较少,不能真正发挥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的指导作用[4]。

3)由于没有统一的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标准,各地数字化管理系统间的数据协调和对接存在问题,不同行业间也未建立数据共享机制,重复建设现象严重[5]。

2.2智慧园林是行业发展大势所趋

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2013〕36号)》提出要加强生态园林建设,提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2014年八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要求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推动城市管理水平提升。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智慧管理能力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管理服务融合,提升城市管理和服务水平。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第二次集体学习中提到,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2.3智慧园林建设是行业管理的要求

1)在《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GB/T50563—2010)中,明确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等级考核指标,即满足以下任意2项要求:(1)应建立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信息库;(2)应建立城市园林绿化信息发布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3)应建立城市园林绿化信息化监管体系[6]。

2)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印发的《国家园林城市系列标准》中,也将“城市园林绿化管理信息技术应用”其作为基本项指标之一,其中《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中提到:(1)建立城市园林绿化专项数字化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发布与社会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并有效运行;(2)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实施动态监管;(3)可供市民查询,保障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7]。

3智慧园林建设的需求分析

3.1需求分析的对象

研究组自2011年起就开展了城市园林绿化数字化建设的研究,目前已经在国内12个省(区)32个城市开展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系统的建设工作,获取了这些城市的验收及使用意见。这些城市大多分布于中东部经济较发达地区,城市信息化基础较好,实际信息化应用水平较高,其意见反馈可充分代表用户对数字化管理的前端需求。在此基础上,自2012—2017年连续6年组织召开了全国园林绿化数字化管理工作座谈会,累计了全国多个城市的数字化建设需求及建设经验。

3.2需求分析

利用文本挖掘等方法对验收意见和座谈会的会议记录进行分析,发现目前各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于信息化的需求呈现明显的几个特征。

1)管理方式转变的需求。在文本挖掘中,出现了5个高频词:“数字化、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和智能化”,这直接反映了目前各地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对于管理方式变革的进一步需求,即由粗放向精准、被动向主动、经验向科学管理的转变。

2)管理目标转变的需求。在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目标方面,呈现出多元化的信息化的需求,主要出现的关键词是“信息管理”“查询统计”“监督管理”“科学决策”“智能养护”“公众服务”等,说明各地园林绿化主管部门借助信息化手段想要达到的工作目标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

3)对于新技术应用的需求。多个地区提到了“探测器、二维码、传感器、智能灌溉、移动终端”等大数据获取的技术手段,这充分体现了各地在园林绿化信息系统建设时,希望与园林绿化巡查、管理、养护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与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相融合的需求。

此外,对于智慧园林体系建设,还需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日常工作相结合,建立信息化管理的长效机制,将信息化、智慧化作为管理手段贯穿于整个工作流程。

4智慧园林管理体系技术框架

智慧园林管理体系建设将依托智慧城市已有成果,充分利用现有基础网络、计算存储、信息安全、办公终端、视频监控等基础信息化设施,以及城市公共地理信息服务等基础数据服务,构建由智能感知体系、基础网络与硬件设施、数据资源体系、应用支撑平台、业务应用系统和服务用户等内容组成的总体技术体系(图1)[8]。

1)智能感知层。智慧园林建设将综合运用卫星遥感、gps/北斗定位、视频监控、二维码、传感器、移动智能终端等传感技术手段,动态采集城市绿地分布与变化、现场视频、绿地管养、绿地占用、规划实施情况等各类业务数据。

2)基础设施层。依托智慧城市建设已有成果,共享利用已有的网络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安全保障资源和操作系统资源等基础运行环境,以及电脑、笔记本、移动终端、大屏等访问设备[9]。

3)数据资源层。数据资源是智慧园林平台运行的基础,既包括绿地基础数据,还包括绿地监管及公众服务等动态数据。数据资源层主要负责明确数据库结构、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传输存储机制等。

4)支撑平台层。支撑平台可提供智慧园林平台运行所必需的基础功能支撑,包括空间可视化服务、大数据应用服务、数据共享交换服务、用户安全认证服务等。

5)业务应用层。业务应用层是智慧园林平台运行的核心,是以辅助决策和综合监管为导向的海量数据的综合运用,它面向各类系统用户提供园林绿化资源一张图管理、园林绿化综合监管、园林绿化协同办公、园林绿化智能辅助决策、园林绿化公众信息服务等功能。

6)用户服务层。面向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决策层,提供一张图查询和决策分析数据服务,面向园林绿化部门业务人员、公园管理人员、巡查养护人员等提供业务管理和移动办公等功能;面向园林企业、专家、社会公众提供园林信息的宣传、教育和科普服务。

5智慧园林管理平台建设的具体内容

经过对国内园林绿化数字化和智慧化建设情况的调研,结合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的特点,认为城市智慧园林管理体系应由园林绿化信息管理、园林绿化综合监管、园林绿化协同办公、园林绿化辅助决策、园林绿化公众服务五大业务平台构成,每个业务平台可由若干业务应用模块组成。

5.1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管理平台

城市园林绿化信息管理平台是智慧园林系统的基础平台,主要以城市电子地图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图为基础,实现城市基础空间数据(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等)、园林监管数据(城市绿地现状数据、绿地系统规划数据、绿地监测管理数据等)、园林绿地感知数据(园林绿地图片视频数据、园林养护巡查位置数据、园林绿地环境传感数据)等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基础数据的采集、校核、入库、编辑与管理等,实现图、数、表一体化的城市园林绿化信息一张图展示与查询,以及各类园林绿化统计图表(图2)。

5.2城市园林绿化辅助决策平台

城市园林绿化辅助决策平台面向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决策层,通过大数据分析,提供城市园林绿化宏观空间分析数据和业务分析数据,为绿地规划、绿地监管、绿化管养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图3)。同时,建立城园林绿化综合评价系统,随时与《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评价标准》对照自查,方便查找差距,改进工作。

1)城市园林绿化综合查询统计。

基于城市园林绿化空间数据库和业务属性数据库,通过关键词对建成区内的任意园林绿地和地块进行快速查询和定位,在此基础上,可以实现公园类型统计(综合性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等)、公园免费开放率统计、园林式小区统计、古树名木保护等级统计(一级、二级、后备资源等)等,可辅助园林绿化管理部门了解城市各类园林绿化元素的量化和分布情况,依靠数据辅助管理工作的开展[10]。

2)城市园林绿化辅助决策分析。

基于构建城市园林绿化空间和业务属性数据的量化计算和空间分析模型,实现城市园林绿化的绿量计算、绿地分布分析、预测预警分析等功能。绿量计算即实现城市园林绿化覆盖面积、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等指标的自动计算,精准获取城市的绿量情况;绿地分布分析即实现城市公园服务半径覆盖情况(按照不同规模公园服务半径的要求,分析现有公园服务半径对居住区的覆盖情况)、公园智能选址(根据服务半径覆盖的缺口推荐公园选址的最佳位置和建设面积)、防灾避险绿地可达性等空间分析,分析城市绿地分布的均衡性为建设项目选址提供决策依据;预测预警分析即实现城市病虫害信息的预测发布和各类地块的绿量不达标预警等,增强园林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和目的性。在此基础上,为城市绿地规划、建设和监管提供全方位数据支持。

3)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

按照《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标准》《国家园林城市系列评价标准》相关评价指标的要求,采集城市园林绿化现状数据和管理工作数据,形成城市园林绿化综合评价模型,进而可以实现城市园林绿化各类评价指标的自动计算和判别。

4)城市园林绿化历史数据对比分析。

在城市建立多年、多期园林绿化基础数据的基础上,以及通过对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公园数量等历史数据的纵向比对分析,统计和分析城市园林绿化多年度变化状况。同时,也可以对2期不同时间的遥感影像进行变化检测,直观展示2期影像之间的差异,掌握城市园林绿地的动态变化情况。

5.3城市园林绿化综合监管平台

城市园林绿化综合监管平台主要针对城市绿地建设、绿地管养、绿地保护开展动态监督和管理。综合监管平台建立基于移动巡查、视频监控、物联网监测、遥感监测、绿地管养监控的多种园林绿化监督数据采集手段,全面及时掌握城市园林绿化事件的发生情况,通过对园林绿化事件的精细化分类,明确各类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制定覆盖城市园林绿化各级部门的事件闭环处理流程,并通过监督管理考核评价,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模式,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监督管理水平(图4)。

1)园林绿化移动巡查。

依托移动智能终端APP应用软件,采用无线数据传输技术,通过园林绿化网格划分体系、园林事件分类体系、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完成园林事件的文本、图像、声音、位置信息的实时传递,实现园林绿化监督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实时上报园林事件信息。

2)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监督管理。

基于电子地图划分园林养护图斑,集成GPS/北斗定位和无线互联网技术,实时动态采集园林绿化管养人员、管养车辆的地理空间位置,基于电子地图进行直观展示。及时掌握每个园林养护图斑的管养人员是否到位,是否按照园林养护要求进行作业。同时,养护人员需要通过智能终端,定时回传养护作业数据,实现园林养护精细化管理。

3)城市绿地视频监控。

采集或调用公园、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园林古建筑、大型广场、行道树等区域视频监控数据,实现城市园林绿化重点区域的实时监控。

4)城市绿地环境物联网监测。

运用物联网技术,在城市重要绿地安装各种传感设备,对城市绿地墒情、肥力、温度、盐分等绿地环境指标进行智能监测,动态获取绿地现场环境指标数据,方便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实时掌握城市绿地管养现状情况,更好地指导绿地养护工作,并为管养考核与评价提供依据。

5)城市古树名木管理与服务。

建设城市古树名木数据库,采集空间位置和属性信息,以电子地图方式实现对古树名木的定位和查询统计。同时,为城市古树名木挂上名牌,市民可通过手机二维码扫描获取古树名木的名称、树龄、科目、历史沿革等信息,提高社会公众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实现古树名木的监督管理与服务。

6)城市绿地智能灌溉。

整合绿地环境物联网监测数据、城市气象数据、园林养护计划数据、园林物候数据等信息,安装城市绿地智能灌溉设备,建立自动控制模型,实现绿地智能灌溉,既可节约用水,又能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园林养护智能化水平。

5.4城市园林绿化协同办公平台

城市园林绿化协同办公平台主要用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日常办公的相关业务管理,包括协同办公、档案管理、工程管理、事件管理等内容,实现办公自动化、精细化,提高工作效率(图5)。

1)园林绿化协同办公。

根据城市园林绿化管理部门日常办公管理需要,以电脑办公或手机移动办公的方式,完成远程信息浏览、公文流转、文件审批、档案管理、即时通讯等工作,并可实现园林部门内部以及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互通。

2)园林绿化事件管理。

园林事件协同管理子系统实现园林事件管理的自动化,基于工作流技术实现园林事件在园林指挥中心、巡查单位、管养单位、专业部门之间的流转和协同处理,主要包括事件登记、协同处理、催办督办、事件查询、事件统计和考核评价分析等功能。

3)园林绿化工程管理。

实现园林绿化工程项目立项、审批、施工、验收全生命周期的监管,根据计划对项目进度进行监控。

5.5城市园林绿化公众服务平台

整合城市园林行业管理部门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信息系统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社会公众、园林企业、高等院校等群体的信息共享和互动,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全面提升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1)城市园林绿化门户网站。

建设园林绿化行业门户,面向社会公众和园林绿化企业,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绿地规划、建设项目、行业监管等信息进行发布;将公园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植物花卉、游览信息以及人流量实时信息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加强公众互动交流,收集社会对园林绿化工作意见,收集园林事件的社会举报信息,发动群众参与到园林绿化的管理,提高园林绿化行业的社会认可度[11]。

2)城市园林绿化信息推送。

以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信息推送的方式,将城市园林绿化公众服务门户的相关服务,以更加便捷的方式,分享给公众,并与公众之间产生互动。

3)城市园林绿化互动展示。

针对古树名木、行道树等挂上二维码名牌,市民可通过手机二维码扫描快速获取植物名称、特性、用途等详细内容,也可以吸引社会公众深入了解和认识植物,提升园林知识的科普宣传效果。针对公园和特色景观带,可在入口和重要节点配置二维码“名片”,将公园的地理位置、植物配置、游览信息、区域特色、历史文化等信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收录在名片中,游客通过“扫一扫”就可以了解景点全面信息,系统提供自动语音讲解服务,及基于地图的游园路线指引服务。

6结语

智慧园林是智慧城市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智慧园林通过整合多种信息资源,提高了城市对基础数据的共享程度,实现了绿地的精准管理和养护,全面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的管理水平。主要体现在:一是可以实现绿地建设的科学决策,使建设项目发挥最大的能效;二是可以改进工作流程和方法,降低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中的人员和车辆等成本,减少资源浪费;三是通过信息化手段促进了工作方式的转变,可以建立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可以提高城市园林面向公众的服务能力,加强园林科普教育,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园林绿化监督管理,提高园林行业的社会认知度。总之,城市智慧园林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的重要举措,也是科学合理解决城市园林绿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有效手段,城市园林绿化的信息化、智慧化建设势在必行。

第2篇:基于文化传承的园林景观设计理论

曹磊

中国园林景观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从结构简单的囿到唐宋写意山水园林的鼎盛时期,园林景观设计中文化元素显得尤为重要,逐步从功能单一演变发展成为具有高品质文化内涵的园林艺术。园林创建的整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文化行为。在古典园林建造过程中,通过不同的文化传承元素融入园林景观中,小到楹联,大到总体景观规划设计都具有传统文化韵味,彰显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矗立于世界园林景观。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文化内涵一种表达载体,与文化本身有着紧密的联系。现代园林景观更注重专业性和高品质,其文化内涵更加丰富,具有浓厚情感色彩,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将个人的哲学理念、政治理想、文学修为、艺术审美等不同文化融入园林造景之中。

一、文化传承对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

园林景观设计作为特殊形式的艺术表现手段,主要将文化内涵的园林景观中转为使用者的意识形态,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园林艺术属于社会文化属性组成部分,景观设计师通过一定的景观艺术形式诠释自己对园林文化内涵的理解。园林景观的文化传承并不意味着物与物之间的交流,而是借助园林艺术来表达人文景观传承的设计创意,使用者从文化内涵角度解读设计师的创意理念。

园林景观文化传承在时空上是连续的,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不可替代其他形式的语言文化传承,景观具有历史文化传承的立体表达方式。园林景观设计中的文化传承还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超越性。超越性文化传承具体表现在依据人类生存和发展规则,汲取原始文化遗产中传承的文化精华,要懂得有选择性的取舍和创新[1]。

随着社会文化的快速发展,文化传承对于超越继承的观念越来越重视,超越传承对于文化内涵本身而言起到助推作用。文化传承是通过继承性与超越性的有机组合来影响人类文明,在人类社会文化发展历程中,文化传承对园林艺术发展起着积极推动作用。

二、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原因

文化传承具有独特的继承特征和延续的生存方式,中国历史文化传承和景观设计创新似乎是对立和不可见的,它们之间具有不同功能的文化属性,而地方文化和乡土景观是延续文化传承的具体媒介。古建筑、历史街区、乡土风情、民间故事等等成为文化传承和景观设计创新的重要枢纽[2]。中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在文化传承方面存在以下原因:

(一)西方园林景观设计理论的错误引导

园林景观的文化传承应符合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园林景观都有其独特的园林表现形式,任意文化形式的模仿都不具有代表性。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新技术运用于现代景观设计,但运用其设计理念,而不是照搬其外在艺术形式。目前,一些过时的西方景观设计的概念已被错误地引入中国,使西方的景观形态成为中国现代景观设计的主流形式。在中国,盲目照搬和抄袭西方的景观设计成为一种常态,一度被认为是一种时尚设计趋势。其设计采用了大量的景观道路、世纪广场、罗马柱式、欧式风格等西方景观元素。迷失了其文化景观的景观本身和文化特色。

(二)忽视历史文脉与乡土景观,不重视区域性生态环境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生态环境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组成部分,成为当地历史文化遗产的关键要素。环境决定论认为,同样的生态环境具有相同的人文景观和文化属性,地域性生态环境保护包括人类生态环境和对当地文化生存的保护[3]。城市历史文化和环境因素的沟通,环境的重新移植、组合叠加等技术运用创造了生态景观和文化内涵的新空间,使整体环境与原城市历史区景观和谐统一。

(三)提炼景观元素,增强服务意识

园林景观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人们高品质生活为目的,设计师要能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正确把握当地的乡土人情和习俗特点,才能更有利于创造新园林景观。地域性景观元素主要包括地形风貌、风土人情、民间艺术、建筑风格、色彩特征、日常生活用品等诸多方面[4]。提炼出景观元素经过多元化艺术加工并结合造型表现形式,在似与非似之间带给人们无尽的想象力,促使园林景观不断提升文化内涵。

三、文化传承对促进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意义

中国几千年历史文化传承下的园林艺术,孕育出底蕴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今中外高品质园林景观都表现在艺术与技术的完美融合,从设计草案到施工实践都注入景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艺术。中西方的园林景观设计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西方园林注重几何美、图形美,而中国的园林景观艺术讲究自然美,中西方不同形式的造园理念,却在本质上都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不懈追求,他们借用花草、树木、亭台、楼阁、山水、雕塑等园林景观元素在大地上创造园林艺术[5]。因此,选择性借鉴和合理利用才能使园林品质得到更好的升华。

(一)文化传承对园林景观设计创新的积极作用

随着人们对景观设计创新和文化传承特征的深入理解,掌握文化传承的鲜明特征,挖掘出自身文化内涵和艺术本质才有可能更好的创新和实践。在文化传承与景观设计创新的道路上,专业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为社会培养出大量园林景观人才,从事景观设计的专业人才正逐年递增;更为明显的是,在国际上我国园林景观作品也能斩获大奖。

(二)特色文化和乡土景观对园林景观设计的地域性影响

当地乡土风情和地方特色文化具有景观设计区域性特征。在白宫旁边兴建黄鹤楼是不合适的,在苏州花园放置凯旋门是不合适的[6]。因此,受地域性文化传承特征的影响,我们只有把当地乡土风情和人文景观精神融入设计理念,才能创造出更具活力的景观作品。

(三)提升文化内涵是园林景观设计发展的关键

信息化正在慢慢缩小世界间的交流圈,文化内涵的表现张力也被越来越重视和关注,文化内涵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变化,促使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地域性景观和文化传承[7]。确保文化生存的环境是保护文化的关键,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能更多的保留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地方旅游和经济的协调发展,通过激活地方文化属性和提升文化内涵,才能创造高品质人文景观。

(四)满足使用者高品质人文景观的追求

园林景观设计对于表现文化功能具有积极作用,高端人文景观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具有丰富的底蕴和文化内涵,在其景观设计中能读出更多的文化典故和历史事件。能与使用者建立心灵交流,产生更多的艺术共振,不断满足人们的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四、文化传承元素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文化传承元素作为历史文脉和景观设计的灵感元素,包括地形、道路、路面、水体、建筑小品等设施[8]。园林景观中注重多元化元素的综合运用,提倡人文情怀与文化传承,突出景观艺术形式与园林场景的互动关系。在创意设计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维观念,因此,文化传承元素作为代表本土文化特点的体系内容,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一)提炼具有本土文化特征的代表性元素

怎样保留和提炼本土文化特征的景观元素是设计师首先考虑的问题。仅以经济发展GDP评价模式对衡量地域性文化传承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许多的乡土景观、民间艺术、非物质手工艺等逐步消亡。传统节日、民俗风情、生活方式和区域产业结构如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成,反映了不同标准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代表了景观设计元素的发展[9]。因此,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难以准确提取最具代表性的当地文化元素,这便要求设计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设计情怀,能够长时间体验地域性文化生活,通过敏锐的观察力和设计思维,才能从文化生活中激发创意和捕捉代表性元素。

(二)切勿盲目照搬当地景观元素

继承了原有的历史文化和保护本土文化的土壤是提炼乡土景观设计的关键要素,建立一个具有人文特色的景观元素不是对单一元素的堆栈,但需要继续加工和艺术再创造,赋予原始文化新的功能和特性,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人文景观。

(三)注重人性化设计研究成果的合理化使用

借鉴大量的理论成果和优秀的园林景观设计作品,也是景观设计过程中采取的重要表现手段,在新的景观设计中合理的运用这些成果的设计表现形式,能体现人性化设计和文化景观的本质。

(四)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对原场景地形的破坏,拓宽园林景观层次感

中国园林造景设计创意是无限的,其设计手法也是多样的。在现代园林造景过程中,运用构思与构图、对景与借景、质感与肌理、渗透与延伸、节奏与韵律等造景法则对提升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10]。当然,我们需要充分了解原有地形、绿色植被、气候特征、水文条件和人文景观特点,对于减轻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拓宽设计思路,提升文化景观性能,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作用。

第3篇:浅析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

周文娟(贵州省林业学校550201)

【摘要】中国现今正处在高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进行更新和改造至关重要。园林建筑的出现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选择适合的园林植物对园林建筑是关键。本文分析了园林植物与园林建筑的关系,并针对不同的园林建筑给出配置园林植物的建议。

【关键词】园林建筑;园林植物;合理配置

随着我国的社会发展,环境污染是益突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使城市的建筑与生态环境更加协调,必须进行园林建筑的建设。在园林建筑建设中首要问题是选择与所建建筑相匹配的园林植物,把握园林建筑与园林植物的关系,让园林植物为园林建筑增添活力,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园林建筑。

1园林植物之于园林建筑

1.1植物配备使建筑更和谐

没有植物的建筑会给人一种冰冷生硬的感觉,植物的出现能够“软化”建筑,使人和建筑不再产生距离感,能更加亲近建筑。植物一直以来都是大自然的象征,植物的天然形态特性会使得建筑物突出的体量与生硬的轮廓软化在绿树环绕的自然环境中。比如北京大兴区的南海子公园,在设计中山纪念林时就是用的油松来围绕整个纪念林石碑,碑中间再环抱中山纪念林石碑,前面则采取矩形来布置树木,在自然植被的衬托之下,既充满优雅的韵味,又凸显了中山纪念林的庄严。

1.2植物使园林更具艺术气息

大部分建筑的轮廓是比较规整的,整个建筑的线条都是横平竖直,显得过于单调,而植物的出现则使建筑充满动感和生机。提到植物大家首先会想到它的色彩,各种颜色的植物为人们带来了多样的视觉感受,可以使人心情愉悦。植物色彩搭配建筑仿佛构成一幅画卷。在进行园林设计时也要考虑植物不同色彩与建筑的搭配。比如朱红、浅橙、绛紫颜色等植物在园林中很常见,尽管有些植物到了秋季才会显现彩色,但园林植物搭配建筑的设计时就需要考虑这一因素。秋天的彩色植物也是植物的一大特性,这些暖色调的植物使人产生温馨、愉悦的感觉。与之不同的闷青、蓝色、灰色等冷色调给人稳重高雅感觉,人们对色彩的喜爱程度依次是紫色>黄色>橙色>红色>粉色>白色,人们最喜欢的是紫色,对白色的喜爱程度最低。而根据不同性别的人群分别来看,女性人群更喜欢冷色调,男性人群更喜爱暖色调[1]。在进行园林建筑设计时应注意植物冷暖色调与建筑的搭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些设计使得园林建筑的环境具有意境和生命力。园林植物的配置也为整个建筑勾勒了一幅充满意境的画卷。

1.3园林建筑主体和意境更加突出

人们建造园林建筑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获得一定的效果,如为了改善整个城市的风貌,或为了美化建筑周边环境,又或是为了使建筑与大自然更加协调融洽。那根据需要达成的目的不同,进行园林建筑的设计时就会采用不同的方法来使建筑的主题和意境更加突出。所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要注意植物种类不同和多样化的主题的建筑是否搭配,选择恰当合适的植物来突出建筑的主体和意境。当进入园林建筑时能捕捉到设计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是进行植物搭配的重要目的,整个建筑的主体也因恰到好处的植物选择而更加突出。

1.4彰显园林建筑的自然美

植物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大自然的代表。建造园林的主要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园林建筑使人们有置身于大自然的感觉,感受自然的气息,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在进行园林植物的选择时要注意以自然为主,通过恰到好处的搭配使得建筑散发自然的气息,同时使用一定的建造技术改变建筑的形状,保持园林自身的独特性的同时让人们在进入建筑内时身临大自然,达到园林返璞归真的效果,彰显园林建筑的自然美。

2各式园林建筑与植物的选择

2.1皇家园林的植物配置

中国的古典园林之美闻名世界,其独特之处在于自然和建筑融于一体,整个园林彰显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吸引着世界的关注,建筑的精髓之处在于和谐二字。选择恰当的能融植物、建筑、环境于一体。在设计古典园林时既要使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也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这样才能使园林充满古典气息。皇家园林的建筑一般有高尚可贵、富丽堂皇的感觉,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时要能体现其庄严,选择既彰显中华民族独特之处又营造严肃庄重氛围的植物布置方式。古典园林内的植物选择多以高大挺拔的松树及玫瑰这类高雅的植物,多是具有象征含义的植物。例如颐和园在设计时为了凸显君王的至高无上和绝对的权力,宫殿的设计多是体量较大的建筑,建筑集中构成庞大的建筑群,布局缜密体现等级分明等特点。在植物的选择上常选择威武挺拔的传统树种,如松树等作为基础布置树种,并且呈矩形整齐布置。此外,江南的皇家园林,多以精致高雅主基调,选择竹类为主要树种,搭配柳树、梅花等,并用台阶草,迎春花等小型植物来点缀。在选择绿化植物时,按照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栽种,碱性较大的土壤选择耐强碱植物,同时要注意植物搭配,在植物互利共生的的基础上体现美学价值[2]。

2.2现代园林植物的选择

现代的建筑形式多样且灵活,因此在进行植物选择时不能受太多的拘束和影响。人们在设计时应注重提高建筑的生态性和科技感。现今建筑的设计理念是以人为本,绿色植物能缓解居住者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绿色植物也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提供新鲜氧气,净化空气。过去的人们追求丰富多彩繁华的植物景观,而现代人则处在一个高速运转的社会中,这样的背景下使人们更倾向于简单大方的园林植物配置方式。现代园林植物的搭配设计没有一个绝对的准则,多根据建筑的用途来设计。简单大方的设计更能得到大众的青睐,可选择多种绿色植物搭配零星色彩的植物,使人眼前一亮。

2.3西欧建筑植物的选择

国外园林植物选择和中国古典的园林植物配置截然不同。西欧国家以意大利、和英俄国的园林建筑为代表,他们的布局是规则式园林,将植物修剪成几何的形状。十六世纪的意大利园林多选择常青树,在道路及围墙旁边种植,在围墙上布置爬墙类绿色植物。英国在十八世纪以后,出现了以广阔的草坪、茂盛的灌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为特征的英国田园。而现代由于环境污染形势愈来愈严峻,都市对生态自然要求很高,在选择植物时考虑回归自然,利用植物来达到一定的保护环境的效果。综合考虑植物配置的成本以及带来的效果,注重植物搭配时给人带来的视觉体验。

3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园林建筑在城市更新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无论是古典园林建筑还是现代园林建筑,都离不开植物的配置,所以在设计园林建筑的时候,一要根据不同的主题来进行植物的配置,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出园林建筑的主题和功能。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