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外国文学教学的展开改革困境与探论文(共2篇)

随着现在社会交流正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国内外文化交流也逐渐的增多起来了,西方文学作品也开始进入到了我国,外国文学也成为了当下人们比较重视的课程之一,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外国文学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高校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改革困境与探索

陈荔弦: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模式已然不适合新时期的课程教学。本文着眼于从教师、学生以及资源配置三方面来分析当前外国文学教学困境,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从“主动、互动、能动”的三维向度进行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文本阅读三维向度外国文学教学

外国文学课程作为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始终处于与外国各学科的交锋的前沿。从目前来看,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外延式发展步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的内涵式发展转型阶段①。但外国文学课程改革仍然保持外延式发展的改革模式,已然不适应当下的汉语言文学教育需求。如何让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破除桎梏已成为外国文学任课教师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一、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困境

外国文学课程的基本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掌握外国文学发展的线索,熟知外国文学作家、作品、思潮、流派,学会运用相关文学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深入剖析其审美意义和文化意蕴,从而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志趣。但从当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现状来看,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一)学生囿于文本阅读困境

外国文学作品不仅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同时也是解读异域世界的文化密码,更是打破民族阈限联结世界文化的重要通道。近年来,高校学生逐渐对阅读文学文本边缘化处理,这主要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

1、视觉文化的冲击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在功能上,它成为一种游戏性的娱乐文化;在生产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由文化工业生产的商品;在文本上,它成为了一种无深度的平面文化;在传播方式上,它成为了一种全民性的泛大众文化②”。由此,人们趋向于以大众化、商品化和时尚化为导向解构经典文化,致使高校学生开始由文学文本转向由文学经典改编的各类电影电视,从而造成学生阅读数量逐日递减的局面。同时,视觉文本对外国文学文本的改编、重构或篡改,致使它们失去了传统文学文本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2、文化根源的不同

由于中外文学文本在根源和特质上大相径庭,中国高校学生对其思维方式和艺术风格难以接受,在阅读理解上往往会产生距离感与陌生感,从而导致中国高校学生对外国文学文本阅读提不起兴趣,给外国文学的教学增添了又一障碍。

(二)教师僵于传统教学观念

我国高校对外国文学教学主要采用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为两大主线,辅以“概论+作家+作品”的教学模式,导致高校学生的知识面仅局限于文学的外部规律,忽略了文学作品的阅读产生、阐释和评价的参与度。这既降低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质量,又限制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发散思维。

(三)资源疏于合理分配布局

在本科高校教学中,外国文学课时被不断“精简”,外国文学所获得的资金支持、教研活动及学术会议相对于其他教研室要少,闭塞了教师们获得新鲜信息和学科前沿的大门,这就直接导致了外国文学教学陷入如此尴尬的境地。

二、外国文学课程改革探索

面对外国文学课程教学困境,笔者认为需从“主动、互动、能动”的三维向度着手以提高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质量:

(一)主动是前提

着力落实外国文学课程改革的前提是要有效地让学生自主地去阅读外国文学文本,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主动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积极进行教学方式改革。首先,高校教书应该引导学生梳理好外国文学史脉络,扎实掌握文学整体发展态势。其次,高校教师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指导学生以泛读和精读的方式来阅读分析外国文学作品,以提高高校学生的外国文学文本的阅读量。泛读主要针对于阅读广度,对涉猎的不同国别不同类型的作家作品有粗略了解。精读主要针对于阅读深度,阅读完后达到知其所以然的目的。最后,高校教师要引导学生们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此外,高校外国文学教师还应积极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以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环境。

(二)互动是核心

要打破原来“一言堂”的外国文学课程模式,就必须突出外国文学教学的互动维度,使以下四个方面的互动得以实现:

1、师生互动

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活动是提高外国文科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步”。课前,教师应围绕所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一些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研究兴趣的思考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外国文学文本,启发学生动脑思考。课中,教师应该在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后,引导与辅助学生以多变的方式展开作品艺术研究。课后,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并巩固强化课上所讨论的问题,布置相关的创意作业,鼓励学生模仿作品大胆创作,积极提高写作水平。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有了切身感受,就会形成了自己对作品的思考,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外国文学的兴趣,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2、人机互动

“粉笔+黑板+教师”的讲台模式已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教育技术的利用丰富了外国文学教学手段。多媒体的应用不仅直观鲜明地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兴趣与效率。而且,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我们都应积极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疏通信息渠道,开阔信息视野,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培养独立研究外国文学课题的能力。

3、作品互动

外国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个孤立的“文学尸体”,实现作品和作品间横向联系更有利于拓展思维空间。外国文学教学应当通过对两国或多国的文学思想和人物进行相互渗透,在比较当中找出文学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吸收中外文化遗产的精髓。同时还要着力于用联系、整体的观点归类相似的文学形态,打破学科阈限,借助其他学科的思维方式来进行文学本质特征和艺术规律的探讨。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进行作品互动的横向研究的时候,既要发散思维,又要坚持以文学为主体,还需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把握外国文学发展航向。

(三)能动是保障

课程设置、评价方式和教学投入是提升外国文学教学质量的三大关卡。首先,高校应合理进行课程设置,保证外国文学课程时间的同时争取让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其次,积极调整考试内容,减少纯粹考查理论记忆的考查,做到“输入”与“输出”并重,在关注文本阅读的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同时也要革新评价体系,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灵活地进行课程考核,增加理论知识联系实际的考核标准,不再让外国文学课程在“冷冰冰的分”和“活生生的人”之间步履维艰。最后,加大外国文学学科教学经费的投入,建设相关学习的硬件设施,关注外国文学科研项目及学科前沿,积极开展各项教研活动和各项会议。

笔者认为,深化外国文学教学改革之路任重道远,积极引进多元化的辨证思维,积极打开教学改革的“主动、互动、能动”的三维向度,才能使学生在不断阅读、思考和探索中有效地学习外国文学,为今后外国文学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出贡献。

第2篇:浅谈高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有效教学的展开

江苏省泰兴市第五高级中学:张峰

【摘要】有多少种语言就有多少种文学,语文课堂不能仅仅学习中国的文章,还要多元涉猎,有效阅读外国文学。外国文学被编进高中语文教材是有一定好处的,学生得以了解异域文化,开拓眼界;领略文学的多种风格,提高审美能力;体悟他国的人文精神,提升自身素质;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完备母语系统。依据这些积极的作用,教师应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实现外国文学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外国文学有效教学审美能力异域文化

如要实现外国文学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确定教学的方向,而方向的确定则要以高中语文课堂上外国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作为分析依据。问题的排除既是通向有效教学的途径。这些问题,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中显现而出。如教师的观念偏差,导致外国文学教学时间大量“缩水”,教学方法老套,课堂沉闷,没有生机。另外,由于教师欠缺对西方文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积淀,不能联系外国文学所涉及的文艺理论、美学、哲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进行教学。此外,有些教师不能结合外国文学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误认为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没有太大区别。外国文学作品也涉及到一些创作背景,但由于没有进行充分的挖掘,导致学生不了解作者的深刻用意,无法对中心思想进行深刻的剖析等。在了解问题的所在之后,教师要正视这些问题,并以这些问题作为依据,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如树立正确的外国文学教学观念,充分突出外国文学的特性,创新外国文学教学方法等等。在这里,便从有针对性的突出外国文学作品特色着手,进行外国文学教学有效性的阐述。

一、引导学生加强文化背景及创作背景的双重认识

文学作品既是个人的产物,也是不同时代社会生活的产物,它既折射出作者的感情思想,又折射出不同时代的精神所向。因此除了认识作者的创作背景,还要理解整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关于外国文学,是除本国外的其他国家的文学,在空间上是十分广泛的。此外,外国文学在时间上,其范围也是广阔的,从古至今,每一个时间段都彰显着不同时代文化的风范,而外国文学作品就在这一异于其他民族的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的哺育下出现的,因所面临的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彰显不同的主题及风格特色。所以教师要加强对外国文学文化背景的认识,它对学生们的有效解读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作者是时代下的小人物,在领受时代旨意的同时,还经历着别于他人的人生体验,这一体验为其创作起到了推动作用,甚至加深了其对时代的理解,而将这理解融于写作之中。所以,教师也要加强学生对作者创作背景的了解,进而更好的解读作用,认识到作品对时代的意义对作者自身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时候,就要注意文化背景的讲解。2015年版《中西文化比较》中介绍:“西方文化主要源于古希腊文化、古罗马文化及希伯来文化”,这里涉及到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的典籍是《圣经》,不少作家以《圣经》作为文化背景,借鉴其中的人物原型及素材。其中莎士比亚也深受影响,在形式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借鉴了《圣经》中国夏娃与亚当由乐园到犯错,再到受难,又由受难到忏悔到得救的叙事结构;在剧本的内容上,《罗密欧与朱丽叶》又秉承了基督教博爱的观念,揭示出爱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的伟大。为了让学生了解这一点,教师可以摘录《圣经》中的片段,让学生参照学习。对于创作背景,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作品。例如,在讲解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的时候,教师便可以为学生介绍创作背景。1955年12月1日,名叫罗莎·帕克斯的黑人妇女乘坐阿拉伯的公共汽车,由于坐到白人专座区而拒绝让座,被警察带走。此事引起了黑人的不满,他们成立组织,并推举马丁·路德·金作为这一组织的领导者。马丁·路德·金鼓励黑人继续斗争。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区组织了一次二十五万人的集会,要求种族平等,马丁路德金发表了演说——我有一个梦想。创作背景的补充既蕴藉了学生的情感,又使学生能够有效的进行解读。

二、引导学生进行多个译文版本的阅读,体悟译文的魅力

呈现在学生眼底的外国文学作品已不是作者的原著,而是经过了译者的加工创造,使其符合本国的语言规律,迎合本国读者的语言习惯,为本国的读者进行服务。因此,教师再讲解原著作者的同时,也要使学生关注译者。由于一篇好的作品的译者不仅仅只有一个,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个译文版本的对比阅读,让学生进行欣赏,说说自己喜欢那个版本,并体悟译文的魅力。当然,编选进高中语文教材的篇章都是编者所选定的最佳译文,无论哪种考试也会以教材作为基准,因此,教师在对比阅读的最后,要重点让学生欣赏教材所涉及的版本,并体悟其译文的魅力所在。比如,在讲解惠特曼《哦,船长,我的船长》的时候,教师要将赵萝蕤、楚图南、李野光的翻译版本进行对照,让学生进行赏析,感受译文的魅力。

三、引导学生赏析外国文学独特的人文审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人所在的区域不同,会产生巨大的差异。对于外国文学来说,是由不同国家的人面对不同的区域特色进行创作的,所以,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更会接收到来源于作者所处地域的人文之美的冲击。所谓人文之美既包含人文精神之美,也包含地域的人文特色之美,既能引导学生从外国文学中体现的人文精神吸取营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又能开拓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看到外域的人文特色,满足审美需求。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那种单单停留在对外国文学作品技巧与知识层面的教学方式,多去关注文学作品中精神价值的传递及人文的熏陶。

例如,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这是一篇激情昂扬的演讲稿,它渗透着西方的人文精神,即对个人能力、价值、思想的重视及关注。这与中国是不同的,中国更多的是重视集体主义。这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人文特色,这种人文精神会帮助学生完善人格。

外国文学是镶嵌在文学天空的一颗璀璨的星辰,教师应改变重本国文学而轻外国文学的教学观念,从突出外国文学特色的教学入手,让学生看到各个国家的文学的魅力。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