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5+0.5+1”人才培养创新

[摘要]文章在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了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5+0.5+1”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总体目标,提出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从“专业知识体系、大实践教学体系、企业家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体系、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培养体系”四个方面进行创新和优化,建议应该建立专门领导小组、加强校企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经费支持,以保障人才培养的顺利实施,并对实施难点和效果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工商管理专业“2.5+0.5+1”模式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

一、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现状分析

对于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以应用型为核心的培养方案创新,我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众多民办大学也进行了大量实践方面的探索和创新。相关改革基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专业子方向的设置和优化为核心,进行相关专业课程优化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创新研究。我国部分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了相关探索和实践,如武汉某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在第6~7学期,分为服务管理、连锁经营管理和物业管理三个专业子方向课程,供学生选修。第二类是部分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进行的“3+1”教学改革。所谓“3+1”模式,即前3个学年在校内进行系统学习,第4年在企业中进行实践训练并完成毕业论文。例如,武汉工商学院的工商管理专业、旅游管理专业等,均实施了“3+1”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完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深入调研分析可发现,大部分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也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主要包括:其一,没有解决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散乱、系统性差、培养目标难以精准定位的难题;其二,在实施中,学校阶段的“3”和企业阶段的“1”仍存在脱节的现象,企业仍反映学生素质难以满足需求,学生仍旧难以快速融入企业,实习过程中也存在各种冲突矛盾不断发生等问题;其三,在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方面,没有大的突破和建树,虽多方努力,但仍未摆脱学生缺乏自我独立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我国高等教育固有弊端的束缚。

因此,本文依托笔者主持的2014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工商管理专业‘2.5+0.5+1’人才培养方案创新研究”,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调研分析,并结合近年来众多民办大学,如武汉工商学院、首义学院、文华学院等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方面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建立“2.5+0.5+1”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以更好地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期在此基础上,不断办好我国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为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进步贡献应有的力量。

二、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体系的创新设计

(一)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总体目标

综合项目的研究成果,并充分梳理实践经验,总结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研究的总体目标如下: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持续改进、优化,形成符合“2.5+0.5+1”培养模式需求的、能真正指引整个培养方案设计及实施的专业总体目标;对现有的理论教学体系进行优化,使之更加具有适用性、系统性及衔接性;建立起完善科学的实践教学大体系,并使得“0.5”阶段,及“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5大模块和整个实践体系完整结合,形成有机的一体;重点对“0.5”环节的系列综合实训和企业入职实训进行研究,使之真正成为本培养方案改革的最大亮点,并起到整合、开启及衔接的作用,克服之前“3+1”培养模式“3”和“1”阶段存在的严重断裂、不能很好衔接的弊端;对暑假实践环节和寒假实践环节进行研究优化,并形成方案,论证其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模式;研究完善“企业家精神培养体系”,形成完整、具有创新性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探析完成“自我成长(自我实现)培养体系”,形成深入而可行的创新型实施方案,并进行理论探索及实践检验;完成校企合作深入实施方案,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深度建设,并以“订单班”开展为契机进行探索,使“1”阶段不断充实,不断创新,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核心动力;师资培养形成新的体系和实施方案,并以“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核心,努力实现本专业师资团队达到全国民办大学经管类专业领先水平的目标。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创新及优化

在调研大量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和相关创新实践的基础上,对我国民办大学工商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深度的优化设计,确定出本专业的基本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现代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商业思维、团队精神、沟通技能与实践能力,具备企业家精神和综合管理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运营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行政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中高级专业人才。本目标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纲领,各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与创新。

(三)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及优化

根据本文确定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现有的大部分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行的“3+1”人才培养模式为基础,对整个培养体系进行大幅度的改进和调整,深化为“2.5+0.5+1”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在培养体系的纵向设置上,形成“2.5+0.5+1”模式,即对校内专业教学为主的“3”细化为“2.5+0.5”,“2.5”为校内的前5个学期及第6学期的前10周,以专业教学等环节为主;“0.5”为第6学期的11~19周,集中进行系列的专业综合实训和企业入职实训等。“1”以校外实习为主,在原有“3+1”实施的经验基础上,以订单班为核心,并不断扩展其内涵,使之达到新的高度。在培养体系的横向设置上,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为5个大的模块,即“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根据这5个模块,设置具体的各类型课程和校内外的教学和实践环节,并在整个培养方案的教学体系设置上,以本科生的“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培养模块体系为核心纽带,把整个教学体系结合为紧密有机的一体。课程体系设置强调和社会需求及学生的内在发展需求紧密结合,并以“学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学生、企业、学校、社会、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和多赢。具体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2.5”阶段。本阶段以校内学习为主,开展时间为1~5学期,及第6学期前10周,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理论教学,即专业知识,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等。第二,实践教学,即实践技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选修课等。第三,寒期实践,包括大一寒假“拓展训练冬训营”(时间1周)和大二、大三寒假的社会实践体验(人均3周,学校组织到如京东集团、红豆集团、阿里巴巴集团、万科物业、保利物业、海底捞公司、星巴克公司等相关知名企业实践体验),本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能力”模块目标为主。第四,暑期实践,包括大一暑假“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夏训营”(2~2.5周)、大二暑假“企业家面对面夏训营”(1.5周),暑期实践的具体内容参见后文论述,本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能力”模块目标为主。

2.“0.5”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综合实训阶段,开展时间为第6学期的11~20周,主要内容包括:会计手工综合实习(1.5周);人力资源薪酬、绩效综合实训(1.5周);物流供应链综合实训(1周);“自我规划和自我成长”实训(1.5周);创业决策实训(1.5周);经管综合仿真实训(1周);毕业拓展(0.5周);企业入职实训(1.5周)。“0.5”阶段承接前面的“2.5”和后面的“1”,通过本阶段的训练,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在学校完成通用型的“企业入职实训”,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快速融入企业、成为岗位熟手和能手打下坚实的基础。

3.“1”阶段。本阶段主要是第7~8学期,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实习(校企合作,以“订单班”为核心)、毕业论文、学校实习指导教师交流指导、专业访谈及专业指导。

三、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实施要点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一)“专业知识”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本模块是“2.5”阶段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现有专业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笔者对本模块进行了深化和优化设计,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等核心能力的持续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主要包括:第一,专业理论课程设置要更加精练,能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第二,通过调研,分析总结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特质和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满足其发展需求的专业知识教学,并为教学体系后面“0.5+1”的顺利实施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通过教研项目及编写教材,提高整个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的水平,并大力促进教师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的提高。各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出清晰的教研成果阶段性目标,包括要完成多少各个级别的教研项目、教材编写、教改成果等,这些措施的实施将为本模块的不断深化和优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以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要求其教师按照本专业规划(2017—2021年),未来5年需完成校级教研项目6个以上,省级教研项目3个以上,国家级教研项目1个以上,并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自编教材5本以上,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企业经营模拟实践”“创新管理”等该专业核心课程,并争取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1本。

(二)“实践教学”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我国大部分民办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都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总结分析发现,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实践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基础技能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占6~8学分,课程设置3~4门)、专业技能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占10~12学分,课程设置6~8门)、专业综合技能实践培养环节(一般占20~24学分,课程10~12门),总的来看已具有较好的实际基础。实践教学培养体系是培养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更纵向贯穿了“2.5+0.5+1”的整个过程,横向也与“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企业家精神+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5个模块互相交融、互相重叠和互相促进。实践教学体系的优化要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培养的优化。通过入校的军训、专业导读、相关课程的课内实验实训及单独的实训课,培养学生的基本的操作能力和专业技能。第二,专业综合技能培养的优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并以创新能力、团队能力、人际技能、企业家精神及自我成长能力为核心进行培养。第三,实践教学学时和学分比例的优化。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和学时普遍占总学分和学时的30%以内,本项目通过课程优化和实践课程的扩展延伸,使实践类课程和理论课程的学分及学时比达到1∶1.5,即实践类课程的学时及学分比必须超过40%,并在未来3~5年经过探索和实践,使之接近1∶1,即50%,这在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将是较大的革新。第四,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实施方案,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并重点完善“0.5”阶段的系列综合实训和企业入职实训,使得“0.5”阶段承接前面的“2.5”和后面的“1”,巩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由学校和企业合作在学校完成通用型的“企业入职实训”,为学生进入企业后快速融入企业、成为岗位熟手和能手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不断扩充完善暑期实训和寒期实训培养体系,扩充完善企业实习为主的“1”阶段,使整个实践体系成为整个培养方案最具特色的部分。

(三)“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创新能力”和“企业家精神”模块紧密相关、相互促进,是形成本专业特色的重点创新之处。这两大模块在纵向设置上,以后期的“0.5+1”为主要培养环节,并深入渗透到前期的“2.5”教学环节中;在横向设置上,主要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这两大模块重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诚信能力、担当重任的能力、创立企业核心价值和精神的能力、团队和领袖能力、不断变革和创新的能力、创业能力等,实施要点包括:

第一,在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案例教学、课堂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能力。第二,在校内的实践实验教学环节,通过实际操作、综合能力培养等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拓展训练、企业经营模拟、创业决策模拟、经管综合仿真实训等实训课程。第三,“企业家面对面夏训营”活动。本实践在大二暑假完成,时间为1.5周,邀请相关企业家,和学生面对面交流、活动、指导,让学生体验企业家的创业、创新精神和真实的内心世界。第四,开展讲座。通过企业家创业、管理体会、创新能力等讲座,提高学生的能力。第五,为了保证这两大模块的深度和效度,必须继续拓展本专业企业家库资源,建立起以类似万科集团分公司总经理、宝武集团分公司总经理、保利物业分公司总经理、京东集团分公司总经理等知名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为核心的专业企业家库,并建立长期合作。

(四)“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模块的创新和优化设计

该模块为本课题研究创新的最重要部分,纵向设置上,以后期的“0.5+1”及夏训营系列、冬训营系列为主要培养环节;横向设置上,主要属于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该模块是实现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革新、整合的核心枢纽环节,并在整个方案设置中,以本模块为连接枢纽,把其他4个模块和整个教学体系紧密结合为有机的一体。实施要点包括:第一,该模块的核心目标是,学生形成自己的强大人格,具有独立精神、创新精神、自由思考能力、强大的抗压能力、适应现实能力,以及自我成长和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能力。第二,该模块要重视拓展训练类系列课程的设置,包括新生入学时的“拓展训练冬训营”、毕业时“0.5”环节的毕业拓展训练等。第三,该模块要重视心理学系列课程的开设。和国外管理专业相比,我国缺乏系统和深入的心理学相关课程,该模块将探索设置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包括“基础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深层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建立起从大一到大三、从必修到选修的系统、完整、深入的心理学教学体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精通心理学的管理人才。同时,在企业实习的“1”阶段,继续深化这一过程,使得2%~3%的本专业毕业生成为未来就业企业的职业规划和心理辅导导师。第四,各民办大学可借助所在城市的心理学教学和实践资源。以我国民办大学的集中城市武汉为例,具有包括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心理医院、中德心理医院等国内顶尖的专业教学和实践机构,各民办大学可以和这些顶级心理机构合作举行“认识自我和自我成长”夏训营。在大二暑假集中2~2.5周时间,采取双向合作,学校经费支持、学生自理部分费用的模式,探索心理学实践大师进入校园指导学生的新型教学模型。本模式如尝试成功,在全国范围内,将实现零的突破。第五,在大三第6学期后半段“0.5”阶段的综合实训环节,集中1.5周进行“自我规划和自我成长”实训,在之前的综合基础上,进行深度的自我成长和未来的自我规范,使学生的内心逐渐强大,逐步培养规划未来的能力。本阶段在实验实施阶段,将聘请心理专家及全球职业规划师合作完成,以保证培养效果,并不断积累经验。随着培养模式的成熟,学校将逐步培养起自己的师资队伍,形成以校内教师为主、校外专家为辅的教学团队,校内教师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校外专家主要负责师资培训和全面指导工作。

四、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实施的保障措施

(一)加大领导力度并建立专业改革与创新领导小组

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是整个专业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和龙头,其实施也涉及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为了保障实施效果,必须建立起专门的专业改革与创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组成情况,可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置,建议由工商管理专业所在的二级学院(系部)院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主管教学和科研的副院长、院党委书记、工商管理专业负责人等担任副组长,工商管理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主任,组员由工商管理专业的教研室主任、副主任及骨干教师等组成,并聘请校外相关专家担任顾问。领导小组负责整个专业创新改革方案的指导、审议和监督等工作,具体创新改革规划的制定、实施、改进等,由下设办公室执行,工商管理系主任或专业负责人具体负责。同时,从学院到系部,必须大力加强对专业建设规划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核心课程建设、教学质量监控、师资队伍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专业建设与改革核心工作的指导、实施和监控,真正发挥领导小组的核心作用,把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改革工作落到实处,做出成效。

(二)加强校企合作力度并不断创新

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能否取得成功,校企合作创新和实施的深度、广度及效度是关键环节,这集中体现在第4学年以企业实习为主的“1”阶段。本论文依托项目之前的研究成果,对校企合作如何深入开展和全方位创新进行了深入的总结和探索。具体包括以下几点:第一,依托本专业的学科优势,争取所在学校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大力支持。第二,通过派出本专业教师到企业做访问学者,进行产学研的深度合作,鼓励教师多做能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横向课题,更好地为企业服务,实现多赢。第三,开展多元化的企业干部培训项目,以提高校企合作的黏性,同时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给企业带来切实的好处。第四,鼓励条件合适的教师进行挂职锻炼,并通过企业导师等形式促进企业高管真正走进高校课堂,以实现企业管理人员和高等教育教学人员的角色顺利转化,促进企业高管和高校教授的角色融合,提高双方核心员工的综合素质,为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第五,通过深入的订单班项目,把校企合作真正落到实处,并使企业、学校、学生均得到最大的收益。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其工商管理专业在原有订单班的基础上,深化校企合作,大胆创新,在管理学院(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隶属于该校二级学院管理学院)下面成立三级学院,包括保利物业学院、红豆店长学院、京东客服学院等,通过这些校企深化合作项目,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和变革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达到我国同类院校一流水平

为了保证人才培养创新方案的顺利实施,要大力加强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必须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未来五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并争取通过3~5年的努力,取得良好的成效,为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创新和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实施:第一,不断更新工商管理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学历结构及职称结构,使得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60%以上,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70%以上。第二,重点培养打造一批具有深厚心理学背景的专业教师团队,可通过进修、学历提升计划、送教师到专业机构体验深造等方式达到此目标。第三,建立起本专业的具有全球职业规划师背景的教学团队。第四,进一步完善“双师型”教学团队,通过招聘具有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经验的教师,鼓励本专业教师多参加企业实践,多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等方式,全方位提高本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五,大力提升本专业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经过5年的努力,使本专业教师的教研和科研能力达到同类院校经管专业教师的领先水平。教师教科研综合能力的提升,是保证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制订水平不断提升,并能得到良好贯彻实施的重要保障。

(四)加大经费支持并成立专项建设基金

为了保证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创新的实施效果,必须加大相关经费的支持力度。学校层面要加强相关经费支持和投入的绝对金额,并保证逐年递增,学院和系部层面也要通过多方渠道自筹经费,以保障相关建设经费的充足。具体可通过以下几点实现:第一,加大科研及教研经费的投入力度,鼓励支持一批高级别项目、论文、相关成果转换的顺利实施。第二,加强教师待遇改革,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并重点向中青年骨干教师倾斜。例如,武汉工商学院实施了“工商学者”制度,建立起了“首席教授、青年学者、工商英才”三个层次的骨干教师体系,并在待遇和项目经费上给予了每年4万~8万元的大力支持,大大提升了相关骨干教师的待遇水平和工作的积极性。第三,建立专门的专业建设基金,建议每年经费10万~20万元,用于专业的相关建设。第四,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以满足学生实验、实习、设备更新、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需求,生均教学经费应不低于学生所缴学费的20%(最少不低于1500元)。

五、实施难点及效果展望

(一)本方案实施的主要难点

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是热点和难点,本方案的顺利实施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难点:第一,如何在形成有特色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自我成长(自我实现)能力模块”为核心枢纽,把整个教学体系形成有机而紧密的一体,克服旧有方案内容雷同、教条化僵硬化、模块分裂严重、严重脱离学生和社会实际需求的重大弊端;第二,如何实施好第6学期后10周的“0.5”阶段,使之真正形成特色,具有深度、广度和效度,成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的最好衔接枢纽;第三,如何把暑假实践和寒假实践落到实处,发挥出两个实践环节的重要作用,并避免之前方案形式化、空泛化、口号化的弊端;第四,如何把企业家精神及自我成长培养体系落实并形成专业特色;第五,如何以“订单班”研究实施为契机,深化校企合作及实习基地建设;第六,师资培养如何经过5年的努力和发展,实现整体水平处于我国同类院校一流领先水平的目标。

(二)未来实施效果展望

依托本文的研究成果,项目组将继续深入研究,完成应用性强、创新性突出、满足学生内在需求及社会人才要求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进行实践检验和改进。本论文依托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具体的2017版人才培养方案和实践教学改革方案等,将在武汉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7级及之后的各年级学生中开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预期依托本文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将提高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等,并能使学生快速融入企业,就业质量更高;将深化校企合作,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可提高教师团队的整体综合水平,有利于教师自身发展,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综合改革,实现学生、教师、学校、企业、社会、国家利益的共同最大化和多赢。本方案可为我国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改革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作者简介]张海报(1976-),男,河南宜阳人,武汉工商学院,副教授,硕士;梁婷(1986-),女,江西吉安人,武汉工商学院,讲师;黄霞(1982-),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商学院,讲师。(湖北武汉430065)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