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环境生态应用改革研究论文(共4篇)

环境生态是现在国家都非常重视的,并且在很多的高校当中也都是设有环境生态的相关教学,它对解决当前世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有重要的意义,对建设生态文明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就整理了关于环境生态的相关论文范文,来供大家欣赏。

第1篇:新视觉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解析

马欣怡:河南大学欧亚国际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室内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的背景下。在新视角的背景下背景下,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要求已经不在仅仅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更多的是在追求精神方面的需求,从而来满足人们生理和思想上的需求。但是我国新视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起步比较晚,很多技术和方式还不够成熟。在这样的基础下,本文就结合理论和实践,对新视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设计,进深入分析,希望对提高室内环境生态设计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新视角下;室内环境;生态解析

引言:近年来,全球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大型生产加工企业和化工厂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各大城市当中,周围的环境很大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使得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把室内环境和生态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广泛的关注,本文就结合理论实际,分析了室内环境生态的含义,基于此,分析影响室内环境生态效益的原因,并提出新视角下室内环境生态应用的原则,具体如下:

一、室内环境生态的概念和原则

(一)室内环境生态的概念

室内环境生态指的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础下,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发放,实现使用者、室内空间、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也就说在以人为本的背景下,通过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和人工设计出一个能够提供的清新空气、自然阳光、舒适温度的可居住生活室内环境。在此基础上还不能实现产生二次污染,尽量不使用不可再生资源的。减少环境的污染,最大程度上保证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相互平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满足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要满足最大程度上为居民创造最佳的生态环境,在保证人们身健康的同时,满足人们对自然环境得向往[1]。

(二)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原则

在哲学当中,人和生态环境要保持和谐共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污染环境的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就需要遵循安全、环保、节能、清洁、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哲学思想融入室内环境生态设计过程中能很大程度上室内环境生态设计的质量和效益。

二、新视角下影响室内环境生态效益的原因

(一)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在烹调和取暖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气体,最常见的就是天然气、液化气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尤其是在冬天时还要进行取暖等,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硫和甲醛等有害气体。家庭装修地板、门窗、内墙涂料、窗帘、壁纸等等都含有大量的苯、醛以及醚的等具有挥发性的气体扩散到空气中对居民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除此之外,室内被褥、地毯等如果不定期清理就会产生很多影响健康的微生物。总之,目前城市中室内环境看似干净整洁,其实带有大量的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严重威胁着居民的身体健康[2]。

(二)室内的噪声污染难以控制

噪声污染上文提高的空气污染有本质区别,其持续的时间比较短暂,当发出噪声的声音停止以后,噪声也就跟着消失。但是对居民的休息和工作,以及听力会造成很大伤害。如果长时间受到噪声的污染,就引起的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等方面的病症。

(三)室内辐射的污染

随着热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用电器以及成文必不可少工具之一。但是却忽略它们对造成的污染,比如:电视机、微波炉、电热毯等家用电器,在正常使用过程中,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的电磁波核以及涉嫌辐射,对居民很大伤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自身的身体健康。无论是空气污染、噪声污染还是辐射污染都对室内居住居民造成不同程度伤害。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科学、合理、规范室内环境生态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3]。

三、室内环境生态效益设计的原则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室内环境生态效益的重要性。不但能提高人们高生活、高品质的要求,还能减少环境污染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所以在室内环境生态效益设计过程中,要遵循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率、循环再生、没有二次污染产生等原则。在实际应用设计过程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融化新材料新技术

近年来,全球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建筑使用的材料和装修材料,发生了变化。对室内环境生态效益的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不但提供了更多生态效益设计的材料,而且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室内环境的表现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建筑施工过程使用的材料和施工技术发生了很大程度的改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室内环境的功能和结构,比如:在室内环境的保温墙中使用吸热降温的复合材料,在夏天能把室内的温度降低,减少了居民通过空调、风扇等方式降温而造成的能源浪费。在冬天能吸收白天的太阳能,并存储下来,提高室内环境问题,通过利用高新材料和技术不但能够充分利用自然环境满足室内环境的要求,从而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损耗,达到生态室内环境的需求,还能减少建筑设备的投资和运行费用[4]。

(二)充分利用外部的环境

重视建筑工程周围的环境,在建筑工程设计中要加入周围的物理因素,并当中重点保护对象,尽可能从周围的自然环境中室内环境生态效益设计的资源和要素。也可以利用周围的建筑工程和基础设施,为生态效益的提供一定的支持。比如:上海某建筑工程,具有非常独特的造型,每一个楼层都有一定的旋转角度,并通过层层后退的平面。此建筑工程和传统建筑最大的区别是能够遮挡住直射的太阳光线,所以,也就不需要添加其他的遮阳材料。同时在此建筑工程的难眠装有太阳能板,把科技和生态进行完美结合,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满足程度[5]。

(三)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建筑采光率是决定建筑工程功能的主要衡量指标,也是室内环境生态效益设计主要环境环节,所以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怎样的设计才能最大化的利用自然光线。比如:文明世界的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充分利用了自然光线这一特点,所以当人们走进德国柏林国会大厦以后,都能感受像身处于神圣的空间一样。在室内环境生态效益设计过程中,通过利用自然光源,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电灯等能力光源的利用,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效率。在利用采光过程中,要充分通过加之建筑工程的朝向、布局、各个建筑工程之间的距离对自然光线进行科学合理调整和控制。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式,充分利用自然采光,比如:利用建筑工程的顶面、侧面、以及门窗增加获得自然采光的数量,同时要通过科学的原理,在室内的选择具有反射功能的挡光板,提高自然采光的效率[6]。

(四)合理利用自然要素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所以在及室内环境生态效益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融入自然要素。比如:植物、水、山石等等都是实现室内环境生态效益最主要的方式和手段,手段,也能起到很好的观赏作用,还能愉悦人们的心情。自然要素具有美观生特性,还具有生态方面的特性,不但能减低空气中的有害气体、还能调节室内环境的温度。还能起到减少外部热反射进入室内的功能[7]。

(五)利用绿化,美化空间,陶冶情操

绿色植物具蓬勃向上且充满生机和力量的特性,能够很好的激发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心性。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有的生长在岩石当中,有的生长墙垣当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室内环境生态设计当中,加入物植物特点能给人很强的震撼力。而且人们能够在植物当中受到很多启发。所以利用绿化不但能美化室内的环境,还能陶冶情操,使得人们和自热和谐相处。

四、室内生态环境设计的发展前景

近年来,室内生态环境设计,已经成为社会各界人士主要研究的话题之一。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很多地区都已经室内生态环境设计融入到了室内设计过程当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使得我国合室内环境设计的种类越来越丰富。本文通过结合理论和实践,总结了室内生态环境设计的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结果方面:第一,使用的材料环保物无污染,室内生态环境设计的材料都是纯天然的,是施工和使用过程中都不会产生二次污染,充分满足了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的要求,所以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二,应有了现代绿化技术,植物是维持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平衡的主要工具,不但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对营造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而且室内绿化就有多层次、全方位当的特性,能够在室内很多环境中使用。第三,结合了洁净能源技术,洁净能源就不但对上周围的环境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且具有可持续性。在新视觉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设计当中,非常重视的因素之一。太阳能是目前利用最广泛的清洁能源,而且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当中。目前太阳能主要应用在阳光温室和太阳能热水技术当中。第四,结合了现代高科技技术,21世纪是科技的时代,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室内设计环节中加入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数字技术以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不但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还能满足人们对科技的追求。

由于室内生态环境设计有以上几个发展特点,所以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普及,从而提高我国居民的生活品质和身体健康,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要求。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视角下的室内环境生态的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对居住的满足度,还能满足人们希望生活自然生态环境当中的愿望。本文通过查询大量文献,并结合理论和实践,就室内环境生态的概念的进行浅要分析,并分析了新视角下影响室内环境生态效益的原因。最后通过融化新材料新技术、充分利用外部的环境、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室内环境生态的设计的需要遵循的原则,希望对我国室内环境生态设计有一定帮助。

第2篇: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徐大勇,唐海,宋珍霞,宫建龙,杨晓凡,颜酉斌

(安徽工程大学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摘要:针对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实际,以及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存在的不足,从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材建设、教学效果评价以及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探讨了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的改革途径,以期为环境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在新形势下提出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目标,也符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1].安徽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教学的同时,突出实践性环节教育,并结合实际,使培养的毕业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思维和娴熟的动手技能[2].环境生态学是环境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3].而其实验教学部分正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4].但目前由于受到实验课时、缺乏论证、场地以及重视度不够等因素限制,实验内容体系不完善,验证实验多,创新性实验少,环境生态学实验未能很好地发挥其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本文结合安徽工程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实际,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角度出发,探索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的途径.

1明确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环境生态学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综合性科学,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规律,生态系统受损的生态学指标,生态系统保护的理论与方法,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途径是环境生态学的核心内容[3].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要使其置于环境工程培养方案体系中,统筹安排实验,避免重复,同时不能脱离理论教学实际进行.由此,课程实验的教学目标为通过系列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生态学实验方法,培养学生从生态学视角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同时,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研究提供条件,通过创新性研究巩固知识,发展技能,激发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学生应按课程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设计和完成实验,准确理解和把握光、温、水、气和热等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个体在生长发育、行为、生理和形态等方面的适应;了解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和景观生态系统的发生及发展规律;掌握环境污染的生态监测、评价,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修复方法;学会生态系统服务及管理,以及环境生态学理论在农林生产、人类活动、工业生产和工程开发等方面的应用,即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实践[5].

2构建实验教学体系,加强实验教材建设

2.1构建实验教学体系,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部分内容已在环境工程原理、环境监测和水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实验中有所触及.安徽工程大学环境生态学实验开设较晚,论证不足,同时在专业改革过程中受到学时压缩等影响,存在教学体系不够完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等问题,与目前环境工程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不相适应[6].因此,有必要重新构建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丰富实验教学内容.在构建教学体系和组织实验内容时要有所侧重,避免重复.针对专业特色,并参照其他院校已有的环境生态学教学体系改革成果[7],将课程实验内容分列为基础性验证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和研究性创新实验3部分,使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教学体系系统化,内容更为丰富.

2.1.1基础性验证实验基础性验证实验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技能的训练,主要学习生态学研究相关的入门技术,如实验材料收集,文献查阅,样地选取,土壤、植物和水样的采集测试,数据统计与分析,研究结果分析及报告撰写等.学生通过一系列实验操作,巩固对光照、温度、土壤和水分等生态因子变化规律的理解,熟悉测定仪器和测试方法.同时设置部分与种群相关的观察测试实验,如种群生物量测定等内容.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而言,在有限的课时内,培养学生基本的环境生态学实验方法和动手能力尤为重要[8],此部分内容可占全部实验学时的50%.

2.1.2综合性设计实验综合性设计实验是在基础性验证实验的基础上,通过实验了解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行为和生理生态的影响,以及生物对生态因子变化的响应等,如光、温和水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土壤养分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及植物在各类生态因子不同水平条件下的适应特征(根系生长,植物高矮等).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动态和功能模拟实验,了解影响其结构、动态和功能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此部分实验以环境因子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响应对策为主,进一步巩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同时强化学生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数据的能力,并根据实验结果提出可行的解决措施.综合性设计实验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生态学基本理论及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9],此部分内容可占全部实验学时的30%.

2.1.3研究性创新实验教学与科研相辅相成,以科研为支撑的教学有助于知识的探索与传承[10].因此,在基础验证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相关的科研课题开设环境生态学研究性创新实验是重要的举措.如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工湿地处理污泥过程重金属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效应研究”课题下,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人工湿地处理污泥效能研究”、“影响人工湿地处理污泥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污泥重金属的生态学效应”以及“污泥重金属的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等研究性创新实验.实验过程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设计、操作以及数据统计分析等,根据现象总结并揭示生态学规律,最后提交科研论文.通过研究性创新实验的实施,调动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索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培养了他们科研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强化了学习过程而弱化了学习结果.此部分内容可占全部实验学时的20%.

2.2加强必要的实验教材建设,规范实验教学

201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说明教材建设的重要性及其在人才培养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作用.同时,教材建设也是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安徽工程大学环境生态学实验没有自己的教材,已有的教材与环境工程专业及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结合度不高,从而导致实验项目的随机性和实验教学的不规范.在此情况下,环境工程专业将集中力量组织相关人员编写契合本校实际的环境生态学实验教材,并侧重将教师相关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融入到实验项目中.新编教材将包括文字部分和视听部分,丰富教学内容,规范实验教学.

3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3.1实施教学效果评价

环境生态学课程实验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系列实验教学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相关的实验方法,培养以生态学视角来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想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需要实施教学效果评价措施.可以从3方面实施:一是评价学生对环境生态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理论考试成绩和实验考核成绩;二是评价学生以生态学视角对具体环境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如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土壤重金属污染和防治问题,人为干扰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等;三是评价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如在研究性创新实验中自行设计实验、操作和总结,以及撰写论文的能力.可以根据评价信息,完善教学不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2完善学生考核体系

实验成绩考核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其方式和过程会影响学生实验的积极性,考核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因此,对于环境生态学实验考核而言,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重视过程,考察能力,肯定结果,从而完善考核体系.重视的过程包括学生的考勤、实验态度和团队协作精神,成绩占30%.考察的能力包括学生文献查阅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常规仪器使用和维护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成绩占50%.最后是肯定结果,以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或科研论文为载体,考核格式的规范性,内容的全面性以及结果的合理性,此部分成绩占20%.通过几个部分的考察,综合评定学生的实验成绩.

4结语

环境生态学是环境工程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扎实的生态学理论,娴熟的动手技能和创新的生态学思维为目标,其中课程实验是重要环节.本文从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目标、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材建设以及实施教学效果评价和完善学生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探讨了环境生态学实验教学改革,以期为环境工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第3篇:浅谈环境生态监测的意义

韩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环境保护局环境监测站

摘要: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各种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的定义不很一致。美国环保局Hirsch把生态监测解释为自然生态系统的变化及其原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结构和功能的影响及改变。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这一定义似乎从方法原理、目的、手段、意义等方面作了较全面的阐述。

关键词:生态监测;影响;合理利用

在监测对象上,生态监测既不同于城市环境质量监测,也不同于工业污染源监测。从环境监测发展历程来看,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它具有反映人类活动对我们所处的生态环境的全貌、有机综合影响的优点。

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每一类型的生态系统都具有多样性,它不仅包括了环境要素变化的指标和生物资源变化的指标,同时还要包括人类活动变化的指标。

一、生态监测的类型

国内对生态监测类型的划分有许多种,常见的是从不同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可分为城市生态监测、农村生态监测、森林生态监测、草原生态监测及荒漠生态监测等。这类划分突出了生态监测对象的价值尺度,旨在通过生态监测获得关于各生态系统生态价值的现状资料、受干扰(特别指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承受影响的能力、发展趋势等。

二、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2001年10月在成都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境学术交流会上,提交的158篇论文中,有关生态监测的论文仅16篇,约占10%,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这一问题。由于人口和资源的压力,过去长期忽视生态环境保护,使我国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已十分严重,特别是占国土总面积1/3的广大干旱半干旱草原和荒漠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突出,因此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在国内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1984年接受“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工作。中科院在新疆建立了阜康、策勒、吐鲁番等生态实验站,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其所属的53个生态定位站进行了大量的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影响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袁国应等自1987年起开展了荒漠生态监测指标体系的定位观测研究,历经5年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指标体系。陆强国根据洞庭湖湿地功能区特点及生态目标,拟定了生态监测指标体系和优先监测项目。张建辉等对农业监测目标与监测指标体系选择进行了探讨。宋国利等提出了北方森林、农业、矿业开发生态监测指标。沈志介绍了物候学在生态监测中的应用。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

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全区气象卫星NOAA-12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遥感技术对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森林火灾后生态变化遥感监测评价模型的构建方法、中国北方沙尘灾害特点及其下垫面状况、金衢盆地土地退化、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内蒙古土地盐渍化典型区域动态监测、广州珠江口、太湖水体污染、大连湾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和应用国土资源卫星数据对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进行遥感动态监测,初步建立了生态环境的遥感识别标志等进行了研究。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其中热带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遥感监测课题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原称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西双版纳自然保护资助合作项目,由中方和比利时遥感技术人员共同完成,利用多时相遥感图象判读,系统分析了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动态变化,其结果经地面实况验证基本属实,为结构极为复杂的热带森林植被动态变化监测探索了一条新路。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

三、结语

生态监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是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从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生态监测将为更深层次的环境管理和决策部门服务,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最终目的是建立天地人和的生态环境。

生态监测的总体趋势是:三S技术和地面监测相结合,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来全面审视生态质量;网络设计趋于一体化,考虑全球生态质量变化,在生态质量评价上逐步从生态质量现状评价转为生态风险评价,以提供早期预警;在信息管理上强调标准化、规范化,广泛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合作。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单纯从理化、生物指标监测来了解环境质量已不能满足要求,生态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必将被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逐步认识和掌握。

第4篇:水杨梅的抗性特点在环境生态规划中的应用

何爱华1,杨国栋2*

(1.江苏省溧阳市农业局,江苏溧阳213300;2.南京林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37)

摘要:水杨梅(Adinapilulifera)是亚热带地区优良的经济树种、生态树种和景观树种。在综合文献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重点对水杨梅的抗水淹、抗干旱及抗污染能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介绍了水杨梅的观赏及药用价值,对于现代环境修复及海绵城市植物规划具有较为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水杨梅;抗性;园林应用;污染;干旱;水淹

随着生态环境承载的压力增大,人们日益关注湿地、城市河道等污染环境的修复,但同时湿地生物修复千篇一律,城市生态环境治理植物物种单调,修复作用没有充分发挥,选择乡土适应性强的抗性植物用于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水杨梅属茜草科(Rubiaceae)水团花属植物,为落叶灌木或小乔木状,枝条柔软;抽生新叶为红褐色;花球状,粉红色,被柔毛,形似杨梅[1],在5月中旬至9月下旬持续开花;落叶后果实累累,经冬不落。水杨梅树姿优美,花丰叶秀,本身是园林应用及制作景观树和盆景的好材料[2]。水杨梅根系发达,须根多,对水淹和干旱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对于生态保护及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河道等湿地绿化和城市植被规划首选材料。

水杨梅资源丰富,容易栽培。一般生于溪边、沙滩及荒野山涧等湿润地带。天然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等地[3],现栽培分布区可到山东南部、河南南部一线。目前市场对水杨梅的综合价值认知较浅,应用也较为少见。因此本文通过对水杨梅抗性的综合论述,并对其在生态环境中的应用实践提供参考。

1水杨梅的生态抗性价值

1.1极强的耐涝、耐水淹特性

水杨梅极其耐涝,得益于它的不定根和独特的树皮。当水杨梅的不定根露出水面时,由白色渐渐变黑,但枯而不死,耐寒也耐晒,能吸收空气中的水分继续生长。水杨梅的树皮很特别,平滑,有星点,发亮,不易渗水,这也使它耐水淹[4]。即使全株在水中连续浸泡10~15d,其树皮、树根也不会受影响。待水退后,它又能渐渐地恢复生机。在浅水中生长的水杨梅与在旱地生长的水杨梅没有多大差异。对不同树种太湖滩地造林的耐水性试验中得知,水杨梅在滩涂移栽造林成活率和连续水淹后均能正常生长,成活率逾98%,尤其和其他常见湿地树种相比,持续淹水后表现最为优异,水淹4个月后成活率仍达到100%[5],为长时间持续水淹湿地修复树种首选材料。

1.2极强的耐旱能力

水杨梅长期自然分布于河谷地带,在较长的枯水期间,逐渐形成了抗干旱耐贫瘠的能力。水杨梅具有独特的根、树皮和叶片,细胞吸水和保水能力渐强,且能够通过自身的组织弹性来维持膨压。干旱胁迫处理能力较强,适合在不同环境之中生长。

水杨梅的叶小,披针形,表层有像蜡一样的保护膜,这使它在高温下也能减少蒸腾而不发蔫;水杨梅的根系非常发达,主根呈红褐色,深扎土壤,侧根分多层横向延伸,分蘖出无数的须根,须根渐渐长长,缠绕、揉合、叠加在一起,吸附能力非常强,可以吸取深层的水分和矿质营养物质。随根端不断扩展,根团由小变大,由薄变厚;树冠枝繁叶茂,有利于保湿降温[6]。这些特性使水杨梅在贫瘠的干旱环境中也能生长。

1.3抗沙化、抗冲刷、抗虫害和净化水质作用

水杨梅属于小灌木,其树干和枝条柔软而有弹性,不易被折断,不至于影响汛期行洪。既能不断地净化水质,也能抵抗和平缓水浪对河沿或沙滩的冲击,有利于防沙固土,减轻沙化和水土流失[8]。

水杨梅则对天牛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它能散发出特殊的芳香类化合物[7],使天牛避而远之。

有试验表明[9],水杨梅对重金属污染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如Cd主要积累于根和叶中,水杨梅因其发达的根系和茂密的枝叶,在土壤Cd质量分数在200×10-6以上时仍能生长,其吸附能力仅次于蓖麻(RicinuscommunisL.),而明显高于其他植物。

1.4耐砍伐和抑制菊科外来入侵种

水杨梅耐砍伐,当主杆被砍伐或被折断后,能迅速萌发多个粗壮的新枝形成新的树冠。当夏天汛期时,台风等恶劣天气会对水杨梅等小灌木有一定破坏作用。被漂浮物压弯或倒地的水杨梅能从下部枝条多个角度向上萌发新枝纵横交错并生出新根继续生长,萌发力强,枝条密集。

水杨梅的根系发达与簇生方式,能有效的抑制一些菊科的外来入侵品种,如加拿大一枝黄花、黄顶菊等。当菊科外来入侵种植物的种子在水杨梅的周围发育成幼苗时,随着自然界一些外力的冲刷,被水杨梅拖把式的的根团拖卷、揉碎,或被其基部密生的枝叶裹挟和极度荫蔽而干枯、消失[10]。由于水杨梅的根系发达,主根粗大而健壮,须根表层有光滑的胶质状的皮质,根端的新根坚而挺,不惧怕菊科外来入侵种的化感作用。

1.5其他

水杨梅叶色苍翠,树干光滑微黄白色,根系发达,枝条柔软易蟠扎,树姿秀丽。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流域,江湖、溪流两旁均有其踪迹。在上游河滩、沙洲有大面积的水杨梅成片群生,因河水长年冲刷,许多水杨梅根盘裸露,树姿古雅,宛若树桩盆景。

水杨梅在湿地公园的规划建设中,因其果实数量多,宿存期长(9~12月),可为迁徙鸟类的食物,对生态系统的修复有着积极的作用。

水杨梅散发的特殊物质对结核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的生长繁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水杨梅主干粗壮,簇生,树冠枝繁叶茂,能吸附灰尘,也具有很强的消音效果。

2水杨梅抗性优点与主要绿地环境的结合

水杨梅枝繁叶茂,绿荫深浓,抗性优良,一些栽培种开白色、红色、橙黄色或黄色花,花期从5月到9月上旬,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也是厂矿绿化的理想树种,在中国南北方生态园林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只要精心选择和配置,一定会营造出于自然而胜于自然的新景观,在改善环境、园林风景构图等方面起到显著的作用[11]。

2.1在防护绿地中的应用

水杨梅可以用作园林造景中防护绿地的抗菌、防涝树种。水杨梅自身较强的抗菌作用能够改善净化生活环境。水杨梅各萃取部位及水团花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在试验质量浓度范围内,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微球菌、铜绿假单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或猪霍乱沙门氏菌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12];从水团花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出的化合物中,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显示出了较好的抑菌作用[13]。防护绿地中广泛使用水杨梅,其独特的抗性特点有利于解决园林造景中植物的耐旱涝和环境抗菌等问题。

2.2海绵城市首选树种

水杨梅具有突出的生态抗逆性价值,为海绵城市、湿地、水域污染治理植物的首选材料。目前对水杨梅的优良抗性和应用范围的研究还很少,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环境生态与园林规划设计人员应当在植物配置设计时,让水杨梅这类优良的抗性植物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3结语

水杨梅在园林中可应用的潜力巨大,可用于花坛、花境、花台或盆栽,也可凭借其发达的根系用于岩石园和草坪边缘点缀,大面积成片栽植时可作景观地被材料,更可广泛应用于河道、沟渠、湿地,形成多样的景观和生态效果。水杨梅有较强的抵抗病虫害能力,可以作为居住区绿化树种,也可以应用于厂区和工业区绿化布置。水杨梅可以满足减少工厂本身对环境的污染和满足其对空气净化的要求[14]。特别是有排污处理需要的工厂,水杨梅能凭借其根的独特耐性,处污而不染,在营养自己的同时,发挥吸附与过滤作用,净化水质。

将水杨梅按照景观设计的要求,结合其生态特性,可形成适度规模的观叶、观花、观果风景林,不仅能达到景观美化效果,还可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发挥出保健功能,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整个绿化环境的质量,体现出观赏、保健、生态、经济等多重价值。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