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Premiere软件在小学语文课件视频制作中的应用

荆 雪

(赤峰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内蒙古 赤峰 024000)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中来,课堂教学也因多媒体的介入而丰富多彩起来.带有视频的课件形象、直观、生动,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中的视频作为教学资源,在网络上可以找到一些现成的,但教师如果想在视频中融入自己的设计内容,或者说将一些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那就需要对资源进行再编辑,Premiere软件是编辑视频的一款理想软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语文;课件;视频;非线性编辑;Premiere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72-02

引言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思维不完善,又加上生活经验不足,在接受新知识时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内容,例如,小学语文《赵洲桥》一课,文中关于桥的描述文字是很抽象的,学生除了要解读生字的含义,还要在头脑中形成桥的影像,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光凭语言讲授是很难达到教学目标的,如果通过播放相应视频来呈现生动的情景画面,再加上一些声音和文字,就会使知识形象化,更有利于小学生的理解,这也符合了小学生直观的认知水平,也会使课堂教学更生动,所以,带有视频的课件在教学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更能提高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环节中,要深入钻研教材,丰富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能够将这些有用资源按照自己的设计思想有效地整合到教学课件中,而Premiere软件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1 Premiere软件的一些相关知识

1.1 非线性编辑技术

非线性编辑技术是相对线性编辑而言的,线性编辑是指按照摄像机拍摄的画面顺序原封不动的将视频进行编辑,而非线性编辑是指可以利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对画面进行任意顺序的组接,可以实现交叉或者跳跃式编辑,同时,编辑过程中还能加入诸多的处理效果,例如特技、字幕制作等.非线性编辑技术是影像编辑常用技术,也常常应用于教育教学中的视频制作上.非线性编辑的软件有很多,Premiere就是非线性编辑的软件之一,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会用Premiere软件制作简单的视频就可以让自己的课件丰富起来.

Premiere是Adobe公司出品的一款用于进行影视后期编辑的软件,由于Premiere并不需要特殊的硬件支持,所以,它是数字视频领域普及程度最高的编辑软件之一.很多对视频感兴趣的人在电脑里都装了这一款软件.

1.2 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

以Premiere软件为例,非线性编辑的工作流程,主要分成如下4个步骤:

(1)收集素材

教学课件中的素材大致分为视频、图片与声音,制作课件所用素材可以从网上下载共享资源,也可以亲自拍摄视频或录音,如果对于画面的质量要求不高,用高像素的手机就能完成视频的拍摄.如果想使视频画面质量高一些,家庭用的照相机或者摄像机也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

不管是下载还是自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存到电脑磁盘上后,要检查其格式是否能被Premiere软件所接受,现在比较常用的视频格式有:MPEG、MOV、AVI、WMV、flv、MP4等;常用的音频格式有MP3、WMA等,在导入素材时,一旦发生格式不匹配,可以用格式转换的软件(例如格式工厂)先将其格式进行转换再存储.收集好的素材要与新建立的Premiere节目文件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中,这样,才能保证已经导入Premiere中的视频素材可以正常显示.

(2)导入素材

Premiere的默认操作界面主要分为项目窗口、素材窗口、监视器窗口、时间线窗口、信息与特效窗口及工具面板等,在菜单栏列有九个常用的菜单.

准备好素材之后,打开Premiere软件,在文件菜单中选择导入命令,导入制件视频所需要的素材,在Premiere项目窗口中可以将素材进行分类管理,便于我们编辑使用.

(3)编辑

具体编辑时,可以将视频与音频素材拖放到相应轨道上,Premiere软件可以将视频与音频进行合成或者分离,还可以利用剃刀工具对视频或者音频进行截取,将不需要部分清除掉,再将有用部分按照设计进行组接.

编辑还包括特技处理和字幕制作,特技处理包括转场特效,这些特效可以产生令人震撼的画面效果,而非线性编辑软件功能的强弱,往往也是体现在这方面.字幕是视频中非常重要的部分,针对一些抽象的视频画面,加上相应的字幕或者解说,可以帮助观众增加对画面的理解.利用Premiere制作字幕很方便,并且还有大量的模板可供选择,用Photoshop软件所做的各种字体字幕也可以导入到Premiere中与画面进行合成.

(4)输出

节目编辑完成后,可以按需求输出不同格式的视频、音频或图片.

2 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教学视频的案例

在课件制作中,涉及到的动态影像素材,如果直接应用很难尽人意,而用非线性编辑软件加工处理后所生成的视频动画,就能按我们制作课件的需求达到演示作用,能使一些抽象的东西形象化,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解的内容,同时还能提高教学效率.

例如,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秋天的图画》,因为在城市长大的学生很少有机会在秋天季节去农村的田地,对秋天的理解仅限于周围环境的信息加工,所以秋天中的农村是什么样的?孩子们对秋天的认识十分模糊,所以,要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秋天的特点,应该注重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在秋天季节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去认识秋天.如果没有条件进行实践活动,老师可以利用premiere软件制作视频课件,让城里的孩子们对农村的秋天了解的更多.

教师可以利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在秋天季节拍摄一些农村风光与农民秋收的视频素材,用premiere进行简单的编辑,配上音乐和字幕,一幅幅秋天的画面形象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学得更直接,更容易,也更有兴趣了.用premiere软件制作《秋天的图画》这一课文视频的大致过程如下:

2.1 设计课件脚本,准备素材

教学课件的质量高低与前期设计密切相关,对整个课件的制作有了统筹安排之后,收集素材才会有的放矢,避免盲目收集素材,节省准备时间与精力.

用摄像机或者照相机录制视频,录制视频时要注意景别和角度的选取.

除了准备视频素材外,还要准备一些相关的图片和音频素材.

2.2 导入素材,进行编辑

按照课件脚本的设计,将准备好的素材导入到新建的premiere节目中,方法:新建一节目,在其“文件”菜单中选择“导入”命令,导入我们需要的素材.如果素材很多,应在项目窗口中建立多个文件夹,将视频、音频和图片分类管理.

按照脚本的设计思路,将素材按顺序拖入到相应的轨道上,素材的截取可以利用“剃刀”工具来完成,利用“选择”工具将不需要的部分清除掉,再将有用的部分按顺序组接到一起,在premiere软件中可以随意改变素材的位置.部分截图如下:

premiere软件优势之一是可以实现素材的合成,premiere软件有若干个视频轨道和音频轨道,可以将多重轨道上的视频和音频素材进行合成,图片素材是放在视频轨道上的.优势之二是可以为素材加特技效果,其中包括转场特效,即素材之间的切换效果,实现上一素材消失与下一素材进入的完美过渡;还可以对素材本身进行特技处理,例如素材的淡入淡出效果与素材的颜色与亮度处理等,利用premiere软件的特技功能,还可以使静止的图片运动起来;如果对素材的景别不满意,可以通过放大或者缩小画面比例来改变景别,这些特技效果大大增加了视频画面的质量.

视频制作中要重视开头与结尾的处理,有一个好的开头,才能引起观众的观看欲望,好的结尾则会让观众意犹未尽,截图3是开头的一个画面,截图4是结尾的一个画面,开头与结尾做到了首尾相互呼应,即收获之时还要孕育希望.

编辑完成后,在监视器窗口播放整个视频,反复修改直至满意为止.

2.3 输出视频

选择文件菜单的“输出”命令,在设置窗口选择我们需要的视频格式输出视频.制件出的视频可以单独作为课件使用,也可以插入到教学课件中使用.

3 小结

在制作课件时,我们习惯到网上去查找资源,但有时候,一些素材很难找到,或者找到的素材也不太适合我们所需,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如拿起自己的摄像机或照相机,亲自去拍摄一些镜头,因为这些素材来自于身边熟悉的生活,所以内容更加鲜活,再利用Premiere Pro软件进行恰当处理,一定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教育教学所需.带有视频的课件更生动感人,比那些空洞的说教或呆板的素材所实现的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在课件制作中,能够恰当利用Premiere软件进行视频制作,获得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本文通过阐述Premiere软件的一些相关知识及Premiere在小学语文视频课件中的应用,倡导小学语文教师尝试用premiere制作课件中的视频,通过形象、生动、直观的画面,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我们坚持从艺术和技术相结合的新视角掌握Premiere制作技巧,就一定能开发出更多优秀的课件,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婷婷,张璐.Adobe Premiere Pro 2.0影视编辑标准教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4-5.

〔2〕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9-64.

〔3〕罗妙梅.Premiere Pro 1.5数码视频处理100例[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4〕李集生.Premiere应用浅析[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3(4).

〔5〕李涛.Adobe Premiere Pro 1.5标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