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产城融合理念

熊珊1 刘齐2

(1.中共宜昌市委党校,湖北 宜昌 443000;2.长江宜昌航道工程局,湖北 宜昌 443003)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中也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其中,产业和城镇的融合发展即本文所指的产城融合。党中央之所以提出产城融合的发展就是针对当前城镇化建设中的一些误区,要走更加科学更加集约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1当前城镇化发展中存在产城割裂的现象

从近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来看,产城融合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过程。因为近代意义上的城市的形成是从工业革命开始的。当时,由于工业的收益远高于农业,使得大量的农民从农村涌入到工厂,为了劳动的方便,会在工厂附近居住下来,逐渐在工厂附近形成稳定的聚落。随之,为其服务的服务业也逐渐发展起来,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就逐渐形成。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人口的增加,又会形成比较集中的市场和集聚经济,这样又会进一步促进产业的发展。所以,从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相伴相生,互相促进的。产城融合应该是一个顺应经济发展自然规律的一个过程。

但是,在我们今天的城镇化中,却存在产业和城镇相互脱节的现象。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比如“造成运动”、“鬼城”等。城市摊大饼式的扩张,不断蔓延,城市越来越大,新城新区越来越多。甚至有些新城新区由于空置率高,夜晚很少有人居住,又缺乏产业的融入和支撑,被称为“鬼城”。2013年内地“鬼城”现象蔓延,除了贵阳、营口,常州、鹤壁、十堰也开始出现“鬼城”魅影。

2当前城镇化发展应提倡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2.1产城融合的内涵

关于“产城融合”,学术界直接相关的研究并不丰富,从研究的出发点和目标来看,大致可分为两个角度:一是从城市新城新区的建设中来研究如何促进城市新区的产城融合问题,二是在产业园区、开发区发展中,如何避免园区功能单一,如何促进产业园区、开发区与城镇发展的融合问题。所以对于其内涵的界定也都各有侧重。典型的如,陈云认为,产城融合主要应服务于集居住区、工业区和商贸区于一体的相对独立的新城建设,将目标定位于以产业区建设促进新城发展;[1]张道刚认为,产城融合的关键就是要把产业园区精心打造成城镇社区,以体现通过城市功能建设促进产业区发展的要求。[2]孔祥认为“产城融合”的提出,主要还是因为开发区建设中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的分离,造成了城市化的低效率和产业区不能持续发展的困难,因此,它主要应服务于产业区的持续、健康发展。[3]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因此界定也有所区别,笔者认为产城融合是指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以城市为基础,承载产业空间和发展产业经济,以产业为保障,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以达到产业、城市、人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模式。

2.2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更加集约更加科学

2.2.1城镇化不等于土地的城镇化

土地的城镇化表现为城镇建成区面积的扩张。当前很多地方政府,把城镇化理解为城市面积的扩张,所以也引发了造城运动。城镇化的本质在于产业、要素、人口在一定空间的高度集聚,其中,产业的集聚是人口与要素集聚的前提和基础,这也是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同时,城镇人口的增加也是城镇化的另一个方面。这里的城镇人口不是常住人口,而是户籍人口,也就是真正能享受市民待遇的城市居民。城镇化也不是简单地把村庄改造成城市、把农民请进城,理想的城镇化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的体现,需要政府在住房、就业、医疗、教育、养老、基础设施各方面投资予以保障。使得居住在城市中的人能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

2.2.2城镇化不等于政府的城镇化

从世界范围来看,城镇化大致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市场为主导的模式,一种是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像欧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以市场为主导完成了城市化的进程。政府只是在其中充当了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我们国家的经济制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居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中,更是如此。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认为,城镇化是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自然历史过程,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市场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应该更多的发挥企业的作用,防止政府大包大揽。

2.2.3城镇化不等于发展大城市,忽视小城镇

当前我国的城镇化也存在一种发展失衡的现象,即大城市过度城市化,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滞后城市化,农村原始社会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当前我国的大城市像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已经出现了很多由于城市过度发展,规模过大带来的城市病。而中小城市、小城镇由于信息、交通、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难以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形成集聚,也就使得人才都流向大城市。这样也就客观上使大城市越来越发达,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停滞不前,农村人流越来越少。产城融合的城镇化认为,城镇化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集约发展的城镇化。任何一个地方的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一定要均衡发展,合理分工。

3产城融合的城镇化理念应该做到产业先行

3.1选择好主导产业

产城融合的城镇化发展理念要实现要素集聚集约、产城互动和人城互融。当从事某种大规模经济活动的主体选择某一区位进行大规模生产时,与此相关的从业人员为了减少通勤和运输成本,就会就近选址,实现集聚经济。随着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衍生,越来越多的人被引导到二产和三产就业,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也逐渐向这一区域集中,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开始了城镇化建设。实践证明,产业聚集度高的地方,工业就发达,市场就繁荣,小城镇就建设得好。所以根据各自的比较优势,选择符合自身发展的主导产业是实现产城融合发展的关键。

3.2现有产业要形成集群式发展

产业集群是20世纪70年代意大利的社会学家提出来的。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迈克尔﹒波特是这一理论的集大成者。他非常推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甚至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的体现并不一定在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实力,而是看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具有具有竞争力的一组产业或产业群。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一群在地理上集中,且有相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相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机构(如大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产业协会等)共同构成的群体。”产业集群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地域上的集聚,一个是专业化的分工。所谓地域上的集聚就是群体内的企业或机构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高度集中。专业化的分工是指不同的工序由不同的企业去完成。像我们国家浙江地区有很多发展得很好的产业集群,比如浙江温州地区的苍南县的铝制徽章产业集群。一枚铝制徽章从制作工艺上来看大致有设计、熔铝、写字、刻模、晒版、打锤、钻孔、镀黄、点漆、制针、打号码、装配、包装等十几道工序,对于生产规模不大的批量来说在一个企业内可以完成,但是在苍南县,这十几道工序的每一道工序都由众多不同的企业去完成,在整个县城形成一条庞大的流水生产线。高度的专业化分工使得每一家企业仅从事生产环节中的一道工序,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工艺,从而做出品牌,形成竞争力。

3.3产业园区要实现由“园”到“城”的转变

产业园区建设一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热点和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但由于缺乏系统科学的专业规划,在产业布局上缺乏前瞻性和引领性,以及绩效考核体制、招商引资的体制等问题,使得园区内普遍存在产业定位低、产业链条薄弱、投资(下转第385页)(上接第399页)不足、基础配套不完善、环境污染等问题。首先,产业园区的产业导向和企业引入有待优化,产业链条不完整。产业园区过度依靠土地价格低廉或规费减免等政策吸引企业集聚,园区企业间的关联性不足,产业结构趋同严重,产业链条薄弱,并且没有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机制。其次,土地利用率不高。这也与招商引资中企业引入有关,有些企业进来后圈一块地,并没有投产生产,而是闲置起来,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再次,忽视环保,使得园区成污染重灾区。所以,产城融合理念下的产业园区不仅要解决传统产业园在产业、资金、配套、环境等方面的问题,还要将人的城镇化结合到一起,才能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园”到“城”的转变不仅要求产业园区必须按照城镇的模式进行建设,更需要与集约、低碳、生态、智慧等先进理念融合。在产业发展上,以当地现有产业状况为发展基础,坚持产业先行,以创新驱动、关键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联动的发展模式,带动产业园区的升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陈云.“产城融合”如何拯救大上海[J].决策,2011(10):52-54.

[2]张道刚.“产城融合”的新理念[J].决策,2011(1):1.

[3]孔翔,杨帆.“产城融合”发展与高新区的转型升级:基于对昆山的实地调研[J].经济问题探索,2013(5):124-128.

[责任编辑:杨玉洁]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