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循环农业内涵、理论发展与展望

胡晓欢1,2,王雪超1,2,董孝斌1,2

(1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发展循环型农业是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瓶颈的重要举措。文章对其概念、内涵进行了梳理旨在把循环农业的思想更充分地应用在实际生产中。系统地阐述了循环农业的定义、特征、原则与理论基础等,结合国内外循环农业的制度创新和机制研究,分析了循环农业的参与主体、结构层次、技术支撑和法律保障等。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来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农业,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循环农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志码:B 论文编号:2014-0725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典型农业系统物能循环特征及系统优化调控技术”(2012BAD14B03);国家自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能值的纸坊沟流域生态资产与人类福祉变化动态模拟”(4127154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内蒙古温带典型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41030535)。

第一作者简介:胡晓欢,女,1989 年生,河北邯郸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系统生态学研究。通信地址:100875 北京师范大学,E-mail:201321190008@bnu.edu.cn。

通讯作者:董孝斌,男,1973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导师。E-mail:xbdong@bnu.edu.cn。

收稿日期:2014-08-04,修回日期:2014-10-08。

0 引言

自从循环经济思想传入中国以来,政府和学术部门就引起了高度重视,纷纷将其融入到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的探索热潮中。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也因此获得巨大的发展。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将循环经济的思想应用于农业领域,研究成果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他们分别从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区域出发,对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农业发展政策的制定方面贡献了诸多借鉴。毋庸置疑,循环农业在理论内涵方面的研究,对于指导中国的农业生产实践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1 循环农业的概念

1.1 循环农业的概念及发展

关于对循环农业的定义,可谓百家争鸣,目前还没有较明确、统一的结论。作为一个新生概念,循环农业的理论来源于循环经济理论与农业结合后的发展进程。随着时间的发展,通过与生态学、经济学等理论的结合,逐步成为了一个较为独立的思想理论体系。在此,笔者将不同学者的概念精髓[1-15]总结罗列如表1。

1.2 循环农业的定义归纳

笔者将循环农业的定义进行了归纳:借助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技术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运用循环经济理论、清洁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产业链延伸理念等,以经济效益为驱动力,以可持续协调发展评估体系和绿色GDP核算体系为导向,优化并调节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按照“资源→农产品→农业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组织农业生产,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避免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免环境污染,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使农业生产活动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 循环农业的原则

循环农业的原则同样来源于循环经济,由最经典的“3R”原则发展到现在的“4R”原则、“5R”原则等等,版本繁多。现将极具代表性的几个原则标准介绍如下。

2.1“3R”原则

最早提出遐迩闻名的循环经济“3R”原则是在20世纪80 年代中期,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工业发展局的前局长拉德尔女士带领下专家们研究而出。循环农业同样是建立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三原则基础上的。详细展开如下:

2.1.1 减量化或减物质化原则(Reducing) 针对总流程的输入端。以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流程的物质量为宗旨。具体是指在农业生产全程乃至农产品生命周期(如从田间到餐桌)中减少稀有或不可再生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并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从而达到既定的生产或消费目的。例如,种植业通过有机培肥提高地力(如利用沼液沼渣灭虫施肥等)、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为节水、节肥、节地、节种、节药、节电、节油、节柴(煤)、节粮、减人(减少从事一产的农民),即“九节一减”。

2.1.2 再利用或反复利用原则(Reusing) 针对总流程的中间过程。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减少一次用品污染。具体是指农业资源或产品以初始的形式被多次使用。例如生活污水经处理达标后冲洗畜禽等等。

2.1.3 资源化或再生利用原则(Recycling) 针对总流程的输出端。通过把废弃物资源化以减少末端处理量。具体是指将生产或消费产生的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生态化,例如秸秆还田。

2.2“4R”原则

循环农业的“4R”原则有多种版本。

2002 年,陈锐等[16]在“3R”的基础上增加了以农业系统最优化运行为目标的“重组化原则(Reorganize)”原则。

2005 年,崔和瑞[17]提出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即在“3R”的基础上增加了“再回收(Recovery)”原则。

2007 年,高旺盛[18]在设计“农田循环高效生产模式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时候,提出了“减量化、资源化、再循环和可控化”的循环农业发展“4R”原则,增加了“可控化”的原则,内涵是可控制有害生物和污染物。

针对不同的原则定义,在2010 年4 月的循环农业“十二五”重大工程项目顶层设计讨论会议上[19],与会专家建议,针对中国的粮食问题以及不同地方农业购买性资源的投入水平的迥异,把“减量化原则”改成“适量化”原则。至此,循环农业“4R”原则“适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和可控化”基本成型。

2.3“5R”原则

关于“5R”原则,同样众说纷纭。刘静暖[17]提出,应在实践中加上资源的再生性(Repreduce)原则和替代性(Replace)原则这2“R”,成为操作性更强的“5R”原则。再生性原则是指在资源的使用中,对可再生资源要在能够保证再生的前提下使用,使资源的消耗速度不高于资源的再生速度。替代性原则是指对不可再生资源应寻求替代性资源,也即开发新的资源。

2005 年3 月26—30 日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思想者论坛”大会上,中国著名学者吴季松教授参与了国际循环经济理念从3R向5R转变的研讨,会上提出了5R 循环经济的新思想,并获得一致赞同,从此循环农业的发展也有了崭新的指导原则[20]。5R 理念在传统的3R 理念中新增了“再思考(Rethink)”和“再修复(Repair)”两原则。再思考原则就是一反旧的经济理论,在创造财富的同时还要维系生态系统的稳定,加大监督力度和管理水平;再修复原则是指不断地及时修复被人类活动破坏的生态系统,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比起原有的3R 理论,5R 理论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的拓展和升华。它不只包涵了循环农业在实践中的规范,还在理论水平上对循环农业进行了指导和完善。

2.4 其他原则

此外,在践行循环农业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保育土壤原则、因时因地制宜原则、统筹协调原则、资源合理流动与最佳配置原则、产业结构合理化原则以及综合治理原则等。

3 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

在农业领域,随着农业发展的逐步深入,出现了以替代现代化常规农业为核心的“替代农业发展理论”,涵盖了有机农业理论、生物农业理论、生态农业理论、低投人农业理论、自然农业理论、再生农业理论、持久农业理论等等[21]。尹昌斌等[22]认为循环农业不仅是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同时它又是一种产业形态,其过程与管理应该遵循产业经济学相关原理。综上所述,笔者将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梗概,详见表2。

4 循环农业的层次结构

根据不同的规模,将循环农业划分为3 个层次:规模最小的是家庭层次。这种层次体现在结合农民的庭院种植、养殖和生活废物等等,通过沼气工程将资源循环利用。

其次是乡村、园区层次。以村镇为单元,将农户的秸秆残留、生活垃圾、畜牧粪便等等统一回收处理,资源化,建立农村清洁社区。循环农业园区方向拥有着更广阔的前景。中国较为成功的代表有:江苏省赣榆海洋经济开发区、雁门关生态畜牧区产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23]、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多功能联动的农业园区模式[24]等等。

最大的是区域层次。就是将农、林、牧、副、渔与相关加工业紧密耦合起来,从而达到产业链的延伸与产业结构的优化。

另外,从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的角度来看,吴天马[2]将循环农业较为系统地分为4 个层次:产品生产层次、农业产业内部层次、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以及产品消费过程和消费过程后层次。从侧面反映了循环农业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减量化、资源化等理念。

5 循环农业的保障体系

5.1 循环农业的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主要分为5 类。

5.1.1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是循环农业所依赖的核心技术。就是对生产过程与产品采取整体预防的环境策略,减少甚至消除它们对人类及环境的可能危害。它不仅包含了清洁能源和清洁的生产过程,还有清洁的产品这一方面。

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创新,农业清洁生产遵守循环农业无害化、减量化的原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生产和使用“绿色”农用化学品,同时借助GIS等技术提高它们的利用效率[32],遵循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方针。

5.1.2 能源开发及循环利用技术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充分利用地层新能源技术,逐渐由高开采、高排放、低利用向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转化。

5.1.3 废物利用技术将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回收分类并进行资源化处理。这里具体指的是农业废弃物的“四化”利用[18]:结合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实践成果,对于生产和生活过程产生废弃物(例如畜禽粪便、人粪尿和秸秆等)采取能源化、材料化、肥料化和饲料化4 种模式。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有秸秆的能源化和饲料化以及人畜粪便的沼气化和肥料化。

5.1.4 污染治理技术通过环境工程技术来净化生产过程末端所产生的废弃物来实现污染控制,从而达到控制污染的目的。

5.1.5 定量分析技术在国内,循环农业的定量分析方法[25]主要有HDP法(人文发展指数法)[26]、BPEIR 模型法[27]、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类分域评价法、可持续发展评价法[28]等等,在此不再赘述。

5.2 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

5.2.1 国外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德国曾经是化肥、农药的生产和使用量最多的国家,也是最早开展循环经济立法的国家[32]。自从循环经济的理念诞生以来,德国对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都以循环经济为指导思路制定了法律法规,无论是水、土壤、大气还是耕作制度、农产品质量、生物多样性等各个方面都加以规范。同时,德国的法制建设也走在世界前列。在1978 年宣布“蓝色天使”计划之后,德国制定了《废物处理法》和《电子产品的拿回制度》。为禁止农民于每年11 月15日至来年1 月15 日在农田施用厩肥[29],德国又于1989年正式立法,同时在政府补贴上向生态农业倾斜。进入可持续发展时代后,遐迩闻名的《循环经济和废物清理法》于1994 年制定出来(1998 年修订),把循环经济思想推广到所有的生产部门。之后,德国先后制定了《垃圾法》、《联邦水土保持与旧废弃物法令》、《森林经济年合法伐木限制命令》、《持续推动生态税改革法》、《森林繁殖材料法》和《再生能源法》等等。

美国的立法注重防患未然、未雨绸缪。它早期的农业环境立法包括农业法中的土壤银行计划、耕地保护计划、《废弃物处理法》、《土壤保持法案》、《国家环境政策法案》、《资源保护与回收法》等等。1990 年,美国又将《污染预防法》中规定的“尽最大努力预防或削减污染源”作为了一项国策。在固体废弃物管理方面,美国《综合环境影响、补偿和责任法》和《资源保护与回收法》两部法律对废弃物的资源化、无害化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比较完备[30],它的发展模式为三个层次,即基本法统率综合法和专项立法。第一层是日本的基本法,由《环境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和《推进循环型社会形成基本计划》构成。他们明确了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原则等等,规定了组织者、参与者所承担的责任、义务。第二层是《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和《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两部综合性的法律。最后,1995 年至2000年期间,日本结合不同产品的性质制定了五部专项立法,依次有《促进容器及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建筑及材料回收法》、《食品回收法》和《绿色采购法》。为调动举国上下都参与建设循环型社会,日本政府颁布了《环保商品购买法》和《循环型社会白皮书》并率先购买和使用环保商品,进一步增进国民观念的深化。

瑞典最早的有关农业环境保护法规在1970 年左右便开始制定。到20 世纪末,《农业环保法》的出台较为系统地规范了其循环农业的生产操作。此法不但明确了“污染者补偿原则”、节省原材料和能源的“生态环境原则”,还规范了水、肥料、农药等的用法、用量,强调了官方的监督作用价值[31]。

西班牙的农业环保法制化自1989 年展开序幕,标志是当年通过的《生态农业属名条例》。通览该国的法律法规,囊括了欧盟法、国家法和地方法3 个层次。因此,西班牙既要严格执行欧盟的法规,也要将其作为本国法规的制定依据。举例来说,西班牙对来自生态农业与生态牧业的产品在生产、加工、包装、进口等方面的规定就是参考欧盟的标准[32-33]。

5.2.2 中国循环农业的法律保障体系中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将资源环境保护的相关理念纳入了议事议程[30]。至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制定了10 余部环境保护法律和20 余部资源保护法律,包括《水法》、《水土保持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和《清洁生产促进法》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其中在《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循环经济”一词得到了明确使用。其对于清洁生产措施的规定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的规定“实行减少固体废物的产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的原则”体现了循环农业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洁净化、废物循环再生化的特点。同时,《2006-201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也支持中国循环经济的建设并将其作为中国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制度和政策方面的框架构建对于指导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第一条明确了将缓解中国当下面临的严峻的资源和环境问题作为宗旨,提出将开源、节流和环境保护这三方面统筹协调起来。然而,中国的立法尚不健全,例如,中国只是在《森林法实施条例》、《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退耕还林条例》等行政法规中涉及了循环农业方面的相关内容,但是专门的关于循环农业的行政法规呼之欲出。

6 循环农业的前景展望

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以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不管是发达国家的“石油农业”还是发展中国家的“绿色革命”都没能摆脱农业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残酷现实。这些农业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例如资源的过度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损害。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恶化与农业发展方式的不当都是严重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随着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问题愈演愈烈,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从而大幅度延缓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因此,研究并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坚持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可控化、废物循环再生化、产业链接生态化、大众消费绿色化,追求生态系统服务的持久力、最大化,是当前面临的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是中国农业发展也是发展循环农业的必然选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陈德敏,王文献.循环农业—中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模式[J].经济师,2002(11):8-9.

[2] 吴天马.循环经济与农业可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2002(4):4-6.

[3] 宣亚南,欧名豪,曲福田.循环型农业的含义、经济学解读及其政策含义[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2):27-31.

[4] 周震峰,王军,周燕,等.关于发展循环型农业的思考[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4(5):348-351.

[5] 郭铁民,王永龙.福建发展循环农业的战略规划思路与模式选择[J].福建论坛,2004(11):83-87.

[6] 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之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J].生态经济,2000(8):9-12.

[7] 卢良恕.新时期的中国农业与现代农业建设[J].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农业经济技术研究所通讯,2004(14):8-9.

[8] 邓启明,黄祖辉.两岸循环型农业之发展比较与交流合作[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 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2006:276-279.

[9] 王军,赵金龙,何玲.循环农业最优化机制的经济分析与评价[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 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72-75.

[10] 尹昌斌,周颖,邱建军.循环经济理念、循环农业内涵与战略途径[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 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88-91.

[11] 黄山美.拓展循环农业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 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95-97.

[12] 吴春芳,姜永平.发展循环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谈循环农业中“三圈”模式[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 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农学通报,2006:105-107.

[13] 李志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6(1):9-12.

[14] 赵金龙,何玲,王军.谈循环农业的模式及其评价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66-1767.

[15] 尹昌斌,周颖.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理论及展望[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552-1556.

[16] 陈锐,牛文元.循环经济:二十一世纪的理想模式[J].中国发展,2002(2):12-17.

[17] 崔和瑞.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5,25(2):94-98.

[18] 高旺盛.中国循环农业的原理、模式与技术途径[A].中国农作制度研究进展[C].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427-431.

[19] 张海成.县域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原理与实践[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

[20] 刘静暖,代栓平.对循环经济的再认识——从“3R”到“5R”[J].税务与经济(长春税务学院学报),2006(2):79-81.

[21] 卢良恕.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理论道路与模式[M].济南:山东科学

技术出版社,1996:8-11.

[22]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中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8-52.

[23] 刘海.山西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山西农经,2004(1):48-56.

[24] 吴志冲.中国沿海地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范例—上海市崇明县前卫村模式[J].上海农村经济,2004(3):19-21

[25] 肖忠海.中国循环农业理论与实践研究进展述评及展望[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1):77-81.

[26] 孙建卫,黄贤金.区域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演进分——以江苏省为例[J].江西科学,2007,25(6):672-676.

[27] 何志毅,杨少琼.对绿色消费者生活方式特征的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4,7(3):4-10.

[28] 张其佐,黄基秉,袁力等.成都-德阳-绵阳经济带农村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2):146-150.

[29] Larsen L B. Strategic Im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Reporting[J].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2000,7(3):276-287.

[30] 羡瑛楠,李云燕..中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现状与完善立法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13(3):18-21.

[31] Wagner W C.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how to sustain a productionsystem in a changing environment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parasitology,1999(29):l-5.

[32] 常纪文.欧盟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当代法学,2005(1):138-140.

[33] Jan H Jans. European Environmental Law. Second Revised Edition[M].Groningen: Europe law Publishing,2000:142-143.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