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吴梅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八小学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摘要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跟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除了缺锌,心理健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小学生血锌值正常,就需要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持着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改掉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小学生 吮手指 咬指甲 心理健康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正如小树苗一般吸收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学校卫生保健工作就是要积极创造有利于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宣传保健知识,防控传染病及常见病,检测学生健康状况,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建立健康行为,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发展。

那么,怎样才算健康呢?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学模式向生物- 心理- 社会模式转化,健康的内涵也随之扩大,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求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将人的躯体与心理以及社会环境视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来评价。身心健康才有利于孩子成长是无可非议的。而今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家长及教育家、心理学者及社会的关注。

在与小学生接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学生指甲甲板短缩、周边不整齐、甲床光泽差,指甲周边皮肤发白,经询问证实日常生活中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所授课的班级中,有学生在上课时将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和咬指甲。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行为的呢?而这种行为与心理健康是否有关联呢?

在婴儿期,宝宝吸吮手指头是很常见的。其实,吸吮反射是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心理学家发现吸吮在满足婴儿生理需要的同时,还可以缓解饥饿感,减轻不安、焦虑、紧张、烦躁等不良情绪,具有镇静减压的作用,从而获得心理快感。在3 岁以后,宝宝因为认知能力、活动能力的增强及活动范围的扩大,生活变得丰富而有趣,神奇的世界等着他们去探索,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自然消失。

又是什么原因让部分孩子没有放弃这种行为,甚至有些孩子将这种行为延续到成人呢?

一、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行为的原因

1.从生理角度去看:跟缺乏微量元素锌有关。锌是微量元素的一种,在人体内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摄入量都很少,人体正常含锌量为2 克~3 克。绝大部分组织中都有极微量的锌分布,其中肝脏、肌肉和骨骼中含量较高。锌是体内数十种酶的主要成分。锌还与大脑发育和智力有关。锌还有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和活动能力的作用,对维持上皮和黏膜组织正常、防御细菌、病毒侵入、促进伤口愈合、减少痤疮等皮肤病变及校正味觉失灵等均有妙用。

锌在人体含量很少,但是锌缺乏时全身各系统都会受到不良影响。其中锌元素缺乏会导致异食癖,出现行为问题如吃墙皮、吮手指咬指甲等。

除了缺锌,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是否与心理健康有关联呢?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对20 位(7 岁~10 岁)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的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与学生沟通交流,我发现除了缺锌,心理健康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有些小学生血锌值正常,就要从心理学角度去考虑了。通过调查问卷研究,与学生沟通、家长交流发现,这20 位有吮手指咬指甲行为的小学生中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的11 人,占总人数的55%;适应能力相对较弱的1 人,占总人数的5%;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的5 人,占总人数25%;孤傲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的2 人,占总人数的10%,其他综合因素的1 人,占总人数的5%。

2.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行为与心理健康具有关联性。(1)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不同的层次,从生理需要(空气、食物、水等)到安全的需要(回避危险和恐惧等)到归属和爱的需要(社交、归属、爱等)到尊重的需要(成就、权力、名誉)到人的最高层次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理想、抱负、价值)。

马斯洛还提出不同年龄阶段需要的主题是不同的。在2、3岁到10 岁这个阶段,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呈现渐强上升的趋势。在这一特殊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心理活动也逐渐复杂丰富。尤其在宝宝2、3岁时与其缺乏肌肤相亲(如:抚摸、皮肤接触等肢体沟通)或很少陪宝宝说话、玩耍、游戏,或父母工作较忙无暇顾及小孩,或由老人照顾看管孩子,亲子感情相对匮乏、不浓厚,没有建立牢固的良好的亲子关系,容易导致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本应消失的吮手指咬指甲便会延续下来。

在调查案例中,有7 人2 岁~5 岁这个阶段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权照料管理;有4 人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工作较忙根本没有时间与孩子游戏玩耍,照顾看管孩子的任务主要落在了老人和保姆身上。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归属和爱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便慢慢形成习惯。

(2)适应能力相对较弱。如环境的改变,新环境的适应和心理调试能力较弱。调查案例中,强强(化名)因父母工作调动从阿克苏转入八十八小二年级,笔者在上健康课时发现该生有吮手指的行为,向班主任了解:该生内向,不能积极主动的举手回答问题,说话声音小,与同学关系不是很亲近。与该生家长沟通得知:孩子以前无吮手指的习惯。分析孩子的吮手指行为可能与进入新环境心理调试能力较弱有关。

(3)家庭关系紧张不和。父母脾气暴躁;看管人严厉训斥;紧张和缺乏安全感等压力会促使孩子通过吮手指咬指甲排遣压力。调查案例中,圆圆(化名)9 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活泼好动,脾气急躁,爱好舞蹈,既往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父母感情较好、关系融洽,但教育孩子的理念不一致,教育方式不同,慈父严母,一人袒护一人严管。其母脾气急躁,圆圆学习上出现问题或练习舞蹈不到位时,就会严厉训斥。因圆圆有吮手指咬指甲还啃铅笔的行为,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检测血锌,医院化验血锌结果正常。圆圆吮手指咬指甲考虑与压力大、紧张有一定的关系。

(4)孤傲孤僻,以自我为中心。较少接触新鲜事物或以与同龄孩子的群体性活动融入较慢。通过吮手指咬指甲对抗孤单寂寞打发时间。调查案例中,乐乐(化名)因有先天性心脏病,不能参加剧烈的体育运动,因疾病的原因父母尽可能地减少乐乐参加集体活动的机会,该生指甲甲板短缩、周边不整齐、甲床光泽差,指甲周边皮肤发白,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调查分析该行为与心理因素有关。

(5)其他原因。还有其他综合性的因素或模仿也可导致小学生有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

二、危害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对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有哪些危害呢?吮手指咬指甲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不卫生,病从口入容易引起腹泻、寄生虫等病。其次,手指皮肤干裂脱皮,从而出现手指感染肿胀。再次,影响出牙,时间长了可引起牙齿排列不整齐、牙齿闭合不良。小学生满足于吮手指咬指甲不愿参加其他活动,久而久之会引起各种心理问题,如焦虑、自卑、抑郁等。

三、对策

1.检测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可通过血液检测查血锌值,若血锌值低于正常,要适当补锌,或多吃海鲜产品如牡蛎,猪肝、蛋黄、鱼类、花生也含有丰富的锌。通过药物补充或食补的方式改善体内缺锌的状态。

2.避免过度强化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在改变孩子的这种行为时,不可操之过急。定期为孩子修剪指甲,当发现孩子的吮手指咬指甲行为时,有些家长和老师会大声训斥,严肃的表情,严厉的批评,大人的大惊小怪可能对孩子形成负强化。

3.营造宽松温馨的家庭气氛。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切忌粗暴、嘲笑、争吵、讥讽、大骂、恐吓等,应该学会以身作则,学会理解与尊重,学会自控,学会有效沟通。美国家庭教育书籍《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之所以成为十大畅销书之一,原因在于它给了家长走进孩子内心世界的钥匙,让家长俯下身倾听孩子的想法,指引家长切身体会孩子内心的感受。通过“如何说?”“怎么听?”的技巧,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起一个能够快乐交流的平台,与孩子达成有效的交流沟通,让孩子在家长的引导下身心健康发展。

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课堂,作为家长有责任上好第一堂课。不要低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个体的心理发育过程中,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关键性的阶段。父母应多陪陪孩子,通过拥抱、抚摸以及和蔼的态度,满足孩子归属和爱的需要,将语言化为行动,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关怀、体贴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平等、民主、温暖、舒适、和谐、稳定的家庭,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活泼发展。

4.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丰富的业余爱好,积极参与小伙伴的活动。保持积极向上的情绪。引导孩子学会自我调控情绪。对于消极情绪,学会自我排遣疏导。当遇到不如意时,应通过适当的方式发泄出来,如诉说、哭泣、书写等。5.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言行对小学生的影响很大,心理学中有个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教师的期望和鼓励,有利于小学生树立自信心,改掉不良习惯。

于丹曾经说过,与孩子交流,他们重视的是你与他们沟通的态度而非内容。同一件事情,你的态度不同,结果也不一样。如果教师的态度是强硬的,训斥的,不平等的,那么你与学生的沟通是无效的,学生表面上“嗯”和“对”,其实内心另有主意。用真诚、温柔、接纳、尊重、关心的态度与学生交流,在交流中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对与错,因为提建议的效果不好,引导学生自我感悟:噢,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个,还有其他的方式,让学生明白我可以改变些什么。

6.使用替代法。在小学生有吮手指咬指甲的欲望时,可使用替代法,如吃饼干,棒棒糖等来替代不良行为。还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来终止孩子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如玩魔方、滚珠、弹力球等,或训练双手协调的动手游戏,让手指“忙碌”起来。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还有哪些?

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的行为与性别有怎样的关联?怎样才能有效实施小学生吮手指、咬指甲行为的心理干预方法呢?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在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的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去一一解决,最终达到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作为家长和教师,我们应该持着关心、爱护、尊重、理解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伸出我们的手,大手牵小手,传递爱与帮助的信息,陪伴孩子改掉吮手指、咬指甲的不良习惯,走向充满希望和美好的明天。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贝品联.学校卫生工作指南.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0,1.

[2]洪炜.医学心理学.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6,3.

[3]李维青.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2.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