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甲亢突眼,莫等严重再治疗

南京医科大学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缪珩

王小姐万万没有想到,甲亢会让她就像换了个人。1年前,王小姐被诊断为甲亢,经治疗病情已稳定。但2个月后,却发现眼睛莫名其妙地突了出来,还经常伴有眼干、眼胀痛和眼睑浮肿。突眼快半年了,王小姐至今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本来很漂亮的一个人,现在突然成两个大肿眼泡加突眼,都羞于见人了。此外,她还不能看电影看电视,甚至看书时间长也不行;阳光好的天气,只要出门就必须戴墨镜。更让她焦虑的是:虽频繁奔波于各大医院,但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

甲元突眼,影响的不仅仅是美观

突眼是甲状腺机能亢进(简称甲亢)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甲亢突眼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非浸润性突眼,又称单纯性突眼、良性突眼,40%—90%的甲亢病人会并发此种症状。这种情况一般都会随着甲亢病情被控制而好转,预后良好;另一种是浸润性突眼,又称内分泌浸润性突眼征、进行性突眼征、恶性突眼等,是一种危及视力且损伤外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基因、自身免疫、眶内成纤维细胞活性改变、环境和吸烟等因素有关。

正常眼球的凸出度应小于16毫米。甲亢突眼症患者的眼球凸出度明显超过正常。甲亢突眼症,不仅仅是难看这么简单,如果眼球高度突出,患者除了临床表现有怕光、流泪、眼部刺痛、胀痛和异物感等,还会出现复视、视野缩小和视野减退等;此外,眼睑不能闭合,球结膜和角膜常暴露在外,故易受外界刺激而出现结膜充血、水肿,以及角膜炎和角膜溃疡等,严重者可导致全眼球炎而失明的严重后果。

值得一提的是:许多病人突眼症状的出现与甲亢出现的时间并不一致。只有约25%的患者同时出现,另有患者突眼或先于或滞后甲亢出现,时间为6个月甚至4年不等,甚至有突眼患者甲状腺功能表现为正常,甲状腺激素水平不高,但如果检查甲状腺功能的其他指标,如兴奋或抑制试验、有关抗体的检测等,仍能发现甲状腺功能紊乱的证据。

治甲元要兼治突眼

在内分泌科门诊,经常会遇到一些为“突眼”而犯愁的甲亢病人,尤其是浸润性突眼患者。随着研究的深入,浸润性突眼症治疗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严重突眼患者的治疗仍然很棘手,故甲亢突眼症特别是浸润性突眼患者,不要等突眼症状严重后再进行治疗,应在积极治疗甲亢的同时就兼治突眼。

重视局部对症治疗主要是减少水肿的出现。首先是加强保护性的措施,注意保护患者眼睛休息,戴墨镜避免强光及各种外来刺激对眼睛的伤害;若患者眼睛闭合不全,睡前涂抗菌眼膏并佩戴眼罩,以保护结膜和角膜;采用高枕卧位,并控制食盐摄入等。其次,可采用0.5%~1%甲基纤维素滴眼剂润滑角膜和结膜囊,避免干燥发生,其对减轻眼睛刺激症状效果较好。

糖皮质激素要早用、用足激素治疗甲亢突眼症有效的关键是早期治疗和足量治疗。所谓早期治疗,是指一定要在甲亢突眼的炎症活动期进行治疗,错过活动期再进行激素治疗效果往往很差。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联合应用是近来临床治疗的主流。临床研究显示,这种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且病情加重和复发几率极低,患者康复效果较好。对处于炎症活动期的突眼患者一定要当机立断,切勿瞻前顾后,不要因为顾忌激素等药物的副作用而丧失最佳的治疗时机。此外,目前对甲亢突眼的治疗,常见的还有放射性核素药(云克)的治疗、放射外照射的治疗、外科手术的治疗以及中药治疗等。甲亢突眼患者应听从医生建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一般甲亢突眼症患者在经过正规治疗后,其突眼症状在半年到3年内可逐渐消失或减轻。但在眼球凸出度达到4级以上的患者中,有一部分人难以完全恢复正常。

治疗方案要避免加重突眼的因素

患了甲亢后,选择甲亢治疗方案时,还应注意防治突眼恶化。

甲亢患者应用抗甲状腺药物进行治疗时应从小剂量开始,而后可逐渐加量,避免因用药量过大而诱发或加重突眼症状。

丙基硫氧嘧啶的药效缓和、疗效平稳,具有较少加重突眼和甲状腺肿大的作用。因此,使用该药治疗突眼和甲状腺肿大的疗效比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甲亢的药物他巴唑的疗效更好,使用丙基硫氧嘧啶的疗程为2~3年。

甲亢患者在应用放射性碘治疗时,可有30%的患者其突眼的症状会加重;甲亢患者中眼球凸出度在3级以上者,通过手术治疗有可能使突眼症状加重。有上述两种情况的患者,在治疗时应全盘考虑。

贴心提示

1.预防甲亢是避免突眼或突眼加重的关键。甲亢的发生存在遗传因素,但其诱因常与精神创伤有关。所以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希望朋友们能够放松心情,保持快乐平和的心境,遇事能够自我减压、自我调整,预防发生甲亢,从而减少对眼睛的损害。

2.有吸烟习惯的病人应戒烟。吸烟是甲亢突眼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不吸烟的甲亢突眼患者也要避免被动吸烟。

3.治疗方案均需坚持数个疗程。由于本病治疗上存在一定难度且疗程较长,很多病人在接受短时间治疗后觉得没有效果,转而另寻他法,亦有病人失去信心,自行终止治疗,这两种做法皆欠妥。正确的做法是,任何一种治疗方案均需坚持数个疗程,若确实疗效欠佳,再考虑其他治疗方法。

(编辑/李靖)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