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被“砖家”误导的消费观

要让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是鼓励老百姓花钱,更不要鼓励政府花钱。

菁城子 人文经济学会特约研究员

前几天,2014 年绿公司年会一场名为“中国的新改革之路”论坛上,柳传志和朱新礼两人讨论了中国人的高储蓄率问题。主持人问,2008 年以后中国投资率在上升,消费却在下降,怎么才能让中国老百姓舍得花更多钱?柳朱两人都表示,中国人太穷了,都不舍得花钱。柳传志说,“当他们真的有钱了,消费拉动以后,中国就会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

中国的储蓄率之高超过50%,世界第一,这令很多人忧心忡忡。再不是靠投资,靠出口去拉动,而是靠自身的13 亿人的消费去拉动中国经济的增长,那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但是我认为论坛的主持人和柳传志先生好像都把经济发展的顺序弄颠倒了。要让中国经济持续发展,不是鼓励老百姓掏光口袋花钱,更不是鼓励政府花钱。

柳传志和朱新礼两人作为企业家,应该深谙经营之道。公司存在的基础是资本,只有勤俭度日,控制成本,长期内量入为出,才可能存活并增长。1984 年,柳传志和小伙伴们是以20 万元起家创办联想。按照他们的说法,把这笔钱消费掉,哪有后来的基业大厦。柳传志和朱新礼作为企业家是称职的,一旦他们的话语落入经济学家的窠臼,说出来就会显得很荒谬。

敌视储蓄,这个现代经济学最重大的谬误来源于凯恩斯。凯恩斯认为,人的生产能力无穷,如果过分储蓄,生产出来的东西没人消费,企业就无法收获得收入,进一步的生产将阻滞。也就是说,消费需要刺激,有时甚至故意浪费,也在所不惜。凯恩斯就曾说过,由政府出面征用这些“愚蠢和有害的储蓄”,投资到公共工程上,哪怕拿去搞些毫无用处的沟渠或者金字塔,也是好的——总之,你要让工人有活干。

就这样,消费和投资、出口,成了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堂而皇之地进入主流经济学的话语。我们应该回到最初的话语:所谓储蓄,就是资本,是人们生产财富消费之后剩下的那一部分。人们之所以储蓄,不是因为没有能力将他们挥霍干净,而是考虑到未来。例如农民不将粮食挥霍一空,而是储存粮食播种,或者把它酿酒出售,用货币购买生产工具,这是有利于他长期财富的增加。从远古以来,正是每一代人未雨绸缪,积累储蓄,经济发展才有资本,不至于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扫荡干净。

那么,如果人们过分储蓄,只存钱不花钱,生产出来的产品没人消费怎么办?这样的担心纯属多余。人们储蓄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获得更高收入,有更好的消费能力。很少人真正是以储蓄为乐的。即便是守财奴,他们将钱存在银行,也有益于生产的。

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储蓄率高。储畜率高是好事,不好的地方,在于政府参与了储率和投资,这是众所周知的低效之举。中国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是高储蓄率能够有好的投资渠道和创业环境,让资本顺利转化为财富。

不要指望老百姓“消费救国”。老百姓的财产还远远不够。应该出招让政府改善市场环境,让老百姓有更多的机会积累财产,而不是鼓励老百姓消费以消费来拯救企业。老百姓的财产多了,才能有更多的创业的手段和机会,使得人们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下降、质量提高,这才是人们相互之间为对方提供更广阔的市场。联想、汇源才能有坚实、稳固的市场。指望一方提供市场、另一方赚钱,那是经济“砖家”的幻想。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