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浅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与治理对策

李刚

摘要: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严重阻碍了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对其动因及治理对策的研究有着重大现实意义。本文从盈余管理的定义及特征出发,阐述了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了盈余管理动因的原因,提出了完善会计准则、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提高外部审计效率四方面的措施来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盈余管理;动因分析;治理对策

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盈余管理的手段方法层出不穷,盈余管理行为降低了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误导了投资者决策,损害了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对股市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相关部门对盈余管理防范与治理表现出了极大关注。本文结合我国上市公司特点,就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与治理对策做出了简要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涵义及特点

盈余管理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种代表性观点:Schipper(1989)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当局为了获取某种私人利益,有目的的干预对外财务报告的过程;Healy &Walden (1999)认为: 盈余管理是指管理者为了误导相关利益人的决策,影响以会计报告数据为依据的的契约后果,通过构造公司交易、运用职业判断变更财务报告的行为;Scott(2000)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在会计制度允许的范围内,管理当局会选择使其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行为。可以看出,关于盈余管理行为,理论界侧重于财务报告过程中盈余管理的研究,强调管理者的主观性。通过对相关理论的分析研究,笔者认为,盈余管理是指管理层为了使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在会计法规、准则允许的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运用会计或非会计的方法,变更财务报告中盈余信息的行为。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有: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当局,主要指企业董事和经理人,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会计方法的运用、交易事项发生时点的控制权力,主要集中在企业董事和经理人手中,一般主要是企业董事、经理人为了获取自身利益最大化,实施盈余管理行为。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利,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中的获益者主要是企业的控股股东,使自身利益达到最大,最终可能损害中小股东及债权人的利益。

盈余管理的方法包括会计方法和非会计方法,会计方法主要指会计政策的选择、交易时点的控制,非会计方法指对交易事项的构造。

盈余管理不改变企业的实际盈余,只改变盈余在会计期间的分布,盈余管理是管理层在会计法规、准则允许范围内,通过会计政策、会计方法的选择,改变报告期的会计数据,但从企业整个寿命周期来看,不会改变企业的实际盈余。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经济利益支配人们的经济行为,信息相关者经济利益不一致是盈余管理产生的直接动因,通过分析盈余管理动因相关理论,本文认为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债务契约动因

债务契约是指债权人(金融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在向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与其签订的保护性条款,如:限制发放过多现金股利、限制举债规模、规定流动比例、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的变动范围等。一旦上市公司出现违约行为,债权人就会采取相应惩罚措施,上市公司为了避免被惩罚,降低违约成本,就会通过采取会计方法或者会计政策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

(二)管理层报酬动因

管理层报酬有显性的薪资报酬和隐形的的非货币报酬(如:声望、前途、职务消费机会等),管理层报酬和企业的经营业绩直接相关,而会计信息是用来直接反应企业经营业绩的指标,在利益报酬的驱动下,管理层就可能为了获取超额的薪资报酬或更多隐形非货币报酬进行盈余管理。

(三)税收动因

节约税收相当于增加企业的现金流,在“现金流”日益重要的时代,企业为改善自身的财务状况,会采取相应的会计方法,降低应纳税额或者递延应纳税额,特别是在我国会计制度与税法制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企业管理当局更有通过盈余管理节税的动机。

(四)资本市场动因

在我国现行资本市场制度下,通过发行股票筹资的门槛较高,且股票的发行价格不易确定,而企业经营业绩是获准发行股票、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招股说明书中披露的会计信息是获取企业经营业绩的重要渠道,因此企业管理层为了取得发行股票筹资的资格,或者为了以更高的股价筹集更多的资金,可能通过盈余管理改变企业的财务报告,研究资料证明:许多公司在IPO 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盈余管理行为。

配股是大多数上市公司上市后的最佳融资渠道,但配股应具备一定资格,主要以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为标准,为了取得配股资格,上市公司可能通过盈余管理调整净资产收益率,实证研究显示:净资产收益率略高于10%的上市公司通过操纵应计利润进行盈余管理的概率高。

《公司法》规定,连续三年亏损的上市公司应暂停股票上市。当上市公司经营不善时,管理层会通过盈余管理调整财务报告,使其连续三年中任意一年不亏损即可维持上市资格。实证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资产重组、资产减值的计提和转回达到盈余管理目的,维持公司上市资格。

(五)政治成本动因

很多巨型企业、垄断企业为降低政府管制,减少社会压力,往往利用会计方法、程序选择降低企业收益;部分企业为了取得政府的扶持,有动机通过盈余管理降低企业盈利;国有企业中盈余管理动因更为明显,一方面,管理者为了迎合国家的目标进行盈余管理,另一方面,管理者的前途与企业经营业绩相关联,管理者可能为了自己的前途名誉,进行盈余管理。

三、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的分析

(一)从会计准则制定角度分析

由于企业会计业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会计准则允许企业在不违反会计基本原则情况下,选择适合自身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我国企业会计准则逐步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但仍存在不合理因素;会计准则与会计实务有一定距离,对会计准则的修订是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些方面都为企业盈余管理留有一定的空间。

(二)从上市公司自身治理结构角度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大股东通过盈余管理损害小股东利益;独立董事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公司缺少有效激励机制。这些都会导致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现象发生。

(三)从证券监管角度分析

我国证券市场起步较晚,关于IPO、配股、退市的相关规定刚性较强,这是导致盈余管理的主要原因;我国证券市场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盈余管理行为不能很好加以防范。

(四)从外部审计角度分析

我国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是通过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由注册会计师对公司的财务报告发表相应的审计意见,但是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很难保证审计意见的客观、公正。

四、防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会计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了会计核算的标准和依据,适用于不同类型的企业,客观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准则在运用的过程中存在可选择的空间。为了压缩盈余管理空间,笔者认为,应从根本上完善会计准则,涉及管理者主观选择的会计政策,应做到更加具体细化,减少可供选择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减少管理层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2006 年企业会计准则的颁布实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随着新准则的实施,上市公司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盈余管理方法。再者,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中出现了许多新的经济业务,为能使这些新业务在会计处理时有法可依,防止企业利用新业务进行盈余管理,我们应及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

(二)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研究表明:公司治理结构影响企业的盈余管理,治理结构薄弱的公司盈余管理的可能性较大。完善内部监控机制,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机制,一定程度上能避免人为操纵会计利润,提高会计信息的有效运行。

1.加强公司内部监控机制,完善相关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模式一般是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共同监管,明确各方的权力责任,完善股东大会制度、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完善独立董事制度,规范独立董事选聘机制,明确独立董事权力和义务,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研究表明,独立董事对公司高管有一定制衡作用,能够减少公司内部人控制的现象。

2.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完善管理者业绩评价体系。上市公司管理者的报酬主要是与会计利润挂钩,会计指标不能客观真实反映管理者的经营情况,上市公司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如:股票期权),使管理者报酬和股价挂钩,使管理者的目标和股东的目标相一致,最大程度的限制盈余管理行为。我国上市公司对管理的业绩评价主要是以会计指标为基础,而会计指标的人为操作性较大,指标比较单一,不能客观反映管理者的经营业绩,我们应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指标体系来评价管理的经营业绩。

3.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现象是导致盈余管理的直接原因,机构投资者的引入能有效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机构投资者一般能长期持有公司股票,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稳定发展。

(三)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

我国资本市场上,证券监管机构对公司上市、配股资格、终止上市等规定,都是以会计盈余为依据,其衡量标准过于单一,这也是诱发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重要原因。要弱化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需要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监管制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如:除考虑净资产收益率指标,还要综合考虑经营活动现金流、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比率等其他辅助性指标。

(四)提高外部审计效率

有效的外部审计一定程度上能制约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但由于我国审计制度发展不够成熟,注册会计师风险意识较差,导致我国上市公司外部审计效率较低。提高外部审计效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改变上市公司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由独立的第三方接管上市公司审计服务的“发包”权力,使注册会计师独立于上市公司,保持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客观、公正的评价被审单位的会计信息。

2.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能力。注册会计师应不断学习专业知识,熟悉上市公司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方法手段,提高自身执业能力,才能更好的开展审计工作;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要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加大对注册会计师的惩罚力度。对于注册会计师因审计舞弊或重大过失未发现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给投资者或债权人带来损失的,应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加大惩罚力度,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舞弊行为,提高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William Scott 著,陈汉文译,财务会计理论[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P235.

[2]张楠楠,叶玉华.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资本市场动因.会计之友,2007,1.

[3]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9.

[4]彭新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及治理对策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硕士论文],2007.5.

(作者单位: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