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协同物流管理研究

杨芃博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摘要:当代物流行业是一个融合了运输、仓储、货运代理、信息等行业的现代服务产业,涉及广泛,又十分重要。过去,以铁路为代表的物流行业就一直受到国家的重视,近年来,物联网技术促进了物流行业信息化、自动化、综合化,带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物联网;环境;多维度;协同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183-02

电子通信技术把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即使相隔千里也可以互联互通,极大促进了人类的交流进步。物联网正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下一代的互联网主要应用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一、我国物流协同管理必要性分析

现代物流面临的多维度协同管理的必要性,主要可以概括为三点:一、物流行业面临技术革新、产业重组、优化升级的问题,管理职能、管理方法、管理技术都必须改变;二、现代物流行业要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要求,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为己任,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配置;三、以前物流业的管理方法是分散化和条块化管理,不利于信息的沟通,造成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速度,必须对物流业实行协同管理。从物流业企业方面来说协同管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组成:战略层面、配送管理层面、服务质量层面、仓储管理层面。多维度指的是两种以上不属于同一类型的协同需求形成的特定形态,从以上四个层面进行分析,各个层面结合到一起的管理模式就是多维度协同管理,其构成如下图所示:

如图所示的当代物流多维度管理具有以下特征:一、多维性,包括技术协同、信息协同、服务协同、管理协同等;二、共存性,各个维度相互促进,并不对其他维度产生阻碍影响;三、合作性,其中包括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行业间不同企业、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竞争合作等;四、信息共享性,现代物流行业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了高度的信息共享和实时互动,减少了由于信息孤立而导致的部门沟通不畅。

二、物联网环境下多维度管理分析

上文已经提到了,物联网环境下的多维度管理由什么构成,下面,就对这些构成要素逐一进行分析。

(一)技术协同

物联网本身涉及到的技术就十分广泛,包括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标识技术、系统框架技术、安全与保密技术等,形成了庞大的技术体系。技术层面的协同是指通过协同技术,为平台各节点提供实时交互的共享与沟通环境,主要目的在于实现平台各节点间的同步运作与信息协同,增加端到端的透明度,提高快速决策的能力,为战略协同和业务流程协同提供有力保障,其模式如下图所示:

(二)信息协同

与物流相关的信息非常多,而且对于准确性、及时性都有极高的要求。在物流方面,信息主要包括库存信息、供货信息、订单信息、采购信息等,对于信息的把控是物流行业的重中之重。信息协同包括整个行业和整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协同,还包括对于信息的采集、传输、发布、共享、融合等。决定着整个行业的稳定性和高效性。可以说,如果把物流行业比喻成一棵树的话,信息就是物流行业的肢腕,决定着物流的走向和运行[1]。其运作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服务协同

对于物流来说,服务就是其存在的基础,没有好的服务,整个物流行业都会面临着危险。服务不仅事关物流行业的安危,对于客户来说,也至关重要。根据某网络销售平台的统计,有一半以上的客户差评都是由于物流引起的,可见物流的重要性。物联网下的服务协同,主要是将物联网识别技术运用到物流的运作之中,以实现物流行业的物流信息化、自动化、便利化的全面提高,加快物流的运转速度。通过物联网,物流企业可以更好的为客户服务,提升客户的附加价值。

(四)管理协同

管理对于物流企业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现代物流业存在着管理技术和管理观念的落后,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物流大部分都是只提供基础服务的简单组合,不能够提供综合性的服务,对于管理的要求也不高。管理协同针对的是企业内部的各个部门和子系统进行协同运转,以前的管理模式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础上的,强调各个部分,而忽视了对于整体的统筹,对于现代的物流运转速度和模式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其运行模式如下图所示:

三、结语

物联网的运用提高了现代物流行业的运转节奏,也对现代物流行业的多维度协同管理提出了革命性的影响,从当前社会物流管理进程来说,几乎是颠覆性的改变了物流的运转方式。现代物流企业要抓住机遇,进行企业的升级重组,不这样就意味着淘汰,淘汰就意味着企业的消亡。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杨启成.卷烟生产物流系统的优化设计及管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

[2] 王西.基于熵权—双基点法的现代物流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研究[D].吉林大学,2013.

[3] 王傅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供应链新型管理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2.

(责任编辑:袁凌云)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