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志 XUE Bao-zhi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南通226007)
摘要: 晚清时期,张謇在实业救国方面,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他在江苏南通地区,从创办大生纱厂开始,逐步将企业做大,在多年的发展之中,张骞的实业救国思想逐渐形成,并且在其他领域也产生了很深远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张謇;实业救国;当代启示;富强之本
中图分类号:K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285-02
基金项目: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度教育研究课题《人文纺院建设研究》(编号FYJY/2013/03)。
作者简介:薛宝志(1977-),男,江苏姜堰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0 引言
在张謇的实业救国理念中,比较著名的是“父教育,母实业”的观点,从其中可以看出,张骞在创办实业的过程中,没有把企业发展的目标仅仅围绕着赚取利润来进行,他将实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与国家的富强密切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一个国家的强大,离不开发达的工业,他曾经说:“工苟不兴,国无不贫之期,民无不困之望。”
同时,张骞又非常重视人才的素质,认为人才是国家得以兴胜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大力发展实业救国的前提下,张骞又非常重视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工作,推崇现代化实用的教育理念。
1 张骞关于实业与教育的论述
张謇认为教育的进步和发展是实业兴旺的前提,而创办学校,推行教育,提高人才素质的经费则需要从实业中提取。
实业的发展,应该为教育提供必备的发展经费,而后再由高素质的人才改良实业,这样二者逐渐形成相辅相成发展之势,这也就是 “父教育、母实业”的核心思想。张謇首选教育正反映他非常重视人自身的进步与发展。
实业发展、生产力提高,这是社会客体方面的进步。人自身的发展在许多方面依赖实业的发展,张謇只从提供教育经费一个方面阐明创办实业的重要性,并不全面,但是张謇毕竟是从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两个方面考虑问题的,显然比当时若干学者单纯地提倡“教育救国”或“实业救国”,要高出一筹。张謇不仅有理念,而且将他的理念付诸实践,真的做到“实业所至,即教育所至”。1899年大生纱厂开车出纱,1902年他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到1926年张謇去世,这所学校一共培养了1400多名学生。
2 张骞实业救国理念的延伸
2.1 谋生观中的人文关怀
谋生观是张謇职教思想发迹的根源。清末,实业凋零,民不聊生,人民的生活极度贫困,张謇由此感慨,“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謇营南通实业教育二十余年,实业教育大端初具。言乎稳固,言乎完备,言乎发展,言乎立足于千百县而无惧,则未也。实业未至人尽足以谋生,户尽不至乏食;教育未至乡里学龄儿童什七八有就学之所,儿童长成什五六有治生常识,未足云大数,謇方目记之,心营之。”就业乃民生之本。张謇创办职业教育心系民生,以民生为本,此乃最根本的人文关怀。
正是因为张謇以民为本的人文关怀为近代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精神动力,才出现了20世纪初实业救国蔚然成风的壮观景象。张謇先生开创了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平民化的先河,彰显了他职教思想中的人文光辉。
2.2 道德观中的人文诉求
道德观是张謇职教思想的基石。“首重道德,次则学术。”“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张謇创办实业教育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尤其以道德为重。道德的真谛在于如何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和他人的关系。高尚的道德能把个人恰当地融入国家、社会和集体生活中,形成和谐社会。创办南通纺织学校之时,张謇立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足以体现爱国、诚信的道德观在其职教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忠实不欺不仅体现了实业救国的爱国情怀——忠于国家、忠于人民,而且阐释了诚实守信、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人文诉求,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人可以穷,可以死,不可无良;国可以弱,可以小,不可无信。无良,不人;无信,不国。”他把中华民族爱国诚信的传统美德贯穿于职业教育中,以文化人,实现人的尊严与价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出张謇创办职业教育的人文诉求。
2.3 实践观中的人文体验
实践观是张謇职教思想的核心。实业救国是张謇职教思想的灵魂,也是张謇职教思想中实践观的生动写照。创办实业之路即是爱国之志,也是张謇先生最高的人文境界与人生价值的体验。在教学方法上,张謇借鉴日本近代教育蓬勃发展的成功经验,主张“知行并进”,强化教学的实践环节,使职业教育走向社会,回归实践。张謇职教思想的最得力处,是发挥了古圣贤“教思无穷”的精义,确立起“不自教育始”的社会实践观,使教育突破了书斋的狭小天地,走向时代,走向社会,形成以倡导科学技术为特征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从传统的象牙塔中破茧而出,让知识分子走向社会,崇尚实践,既是对“学而优则仕”传统的回应,更是知识分子实现人生抱负和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这正成为职业教育的时代价值与意义之所在,也是张謇职教思想对当代知识分子的深刻启发。
2.4 人格观中的人文魅力
人格观是张謇职教思想的升华版,其人文魅力都是通过自身的人格观展示出来的。张謇不仅将国民人格养成置于民族复兴的高度,而且不惟职业、身份、地位,人皆有人格,提倡人格平等的思想,这是张謇职教思想中人文魅力的最高境界。“须是人人成一种有人格人,士轨于士,农轨于农,工轨于工,商轨于商。秦并天上而鲁后亡者何?以有礼教也。有礼教有学问之国,即亡亦必能复兴。”因此,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培养为官之民。“所谓大学者,养成可以为官之国民,不必尽为官也。无国民知识而为官,今天下之官,若是其多矣。其有益于国否乎?与其得多数无意识之官,不如得少数有意识之民。”
为此,张謇从加强自我修养的角度提出了“静心、耐苦、自克、谨慎”的方法,为高职师生的健康人格养成提供了最好的范式与路径。
3 张謇人文治校的当代启示
张謇将这种人文精神贯穿于所创立职业学校的治理过程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探索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关注学生职业精神和健康人格的塑造,从而为学生的学业、职业和人生发展做好铺垫。
江苏工院已进入后示范建设时代,只有紧紧围绕质量、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突出张謇的人文精神,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品牌和特色,才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3.1 创新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模式,为学生搭建学业发展的平台
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张謇主张对学生实行严格管理,反对学生通过罢课、游行示威等方式参与政治运动。他曾经指出,中国的前途和希望全仰仗于学生,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使命是努力汲取知识,而关于罢课,他则不主张学生参与,认为那是荒废时间。“不惟妨碍学业,且恐影响地方秩序”,在五卅运动爆发后,由于学生罢课的风潮愈演愈烈,张謇停办了当时南通城内学潮比较激烈的学校,对参与学潮的学生及阻止不力的教师分别给予记过、撤职甚至开除的处分,还通过增加课时和课外作业量的方法来牵制学生。
这种压制管理从形式看过于简单,但从本质上却折射出张謇以学生利益为重、兼顾自身经济利益的人文精神。同时,张謇积极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并由学校负担部分费用,选派和组织优秀学生到美、英、日、法、等国深造,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这些举措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经济上的负担,缓解了学生的后顾之忧,更从学生的长远职业发展出发为学生的成才提供了捷径,体现了张謇在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
3.2 探索以校园文化为载体的育人模式,为学生打造人生发展的舞台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张謇职教思想的精髓和灵魂就是坚持全面育人的理念,使职业教育不仅要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而且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和精神需要。
从人的生存需求出发,张謇注重通过生产性实践、社会活动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等实践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以此谋生;从人的发展需求出发,张謇提倡把传统文化融入到职业精神之中,守纪、勤俭、忠实、守信多见于张謇为职业学校所立的校训,在这些校训中,“合群自治”、“爱国爱群爱亲爱己”思想更包含了团队协作精神,彰显出张謇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方面的远见卓识。职业精神的塑造不仅是学生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条件;从人的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出发,张謇认为,人生追求的目标不仅是自我事业的成功,更在于通过创办教育和兴办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这是一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一种高尚人格的体现。
因此,职业教育应当以培养“明公理、有礼数”的“有意识之民”为己任,不仅让普通的人民体面地工作、尊严地生活,更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培养生力军。
4 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对张骞的实业救国及其延伸思想有了一个比较完整和清晰的认识。对现代企业的发展和改革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即企业的发展不能仅仅只考虑自身的经济利润,需要反补社会教育,而社会教育的发展,又可以为实业的发展培养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经营人才。总之,实业和教育之间有着相辅相成的关系,现代我国一些大型的企业集团,开始建立内部员工院校,为自身企业的发展输送管理型人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曹从坡.张謇全集(第四卷)[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2]张怡祖.张季之九录.教育录(第五卷)[M].文海出版公司,1931:16.
[3]黄振平.张謇的文化自觉[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3:243.
[4]姜平.张謇职教思想的社会实践观与方法论[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3.
[5]马斌.张謇职教思想微探[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40.
[6]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五四运动在江苏[M].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20.
[7]蒋国宏.“教育救国”与民国时期资产阶级教育家的学运观[J].甘肃社会科学,2007(6):154.
[8]孙冬梅.构建与完善高职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