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犊牛大肠杆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韩英明

(黑龙江省方正县畜牧兽医局 150800)

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所致的大肠杆菌病是新生家畜的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本病至少有2个不同的类型,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腹泻的肠型大肠杆菌病和表现为败血性和迅速死亡的败血性大肠杆菌病。该病在犊牛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据报道,在集约化条件下饲养的乳用犊牛发病率可达75%,但通常约为30%,病死率在10%-50%,肉用犊牛的发病率为10%~50%,病死率为5%~25%,在某些年份甚至更高一些。犊牛的群体死亡率在管理良好的畜群可低至3%,而在有本病存在的牛群可高达60%。所以,对该病的预防尤为重要。

1 诱发因素

本病最常在2~10日龄牛群发生,也可早至出生后12~18小时,犊牛偶尔见于3周龄内发生。近年来,由于几种可能的原因,大肠杆菌的流行与日俱增,这些原因包括畜群大、合格的劳力不足、采用自动化培育系统和群体密度增大。

另外,新生犊牛初生时血液中无丙种球蛋白,必须在生后数小时摄食初乳和吸收初乳免疫球蛋白才能获得对败血型和肠型大肠杆菌病的抵抗力。在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的犊牛,肠型大肠杆菌病引起的死亡率较具有充足血清免疫球蛋白的犊牛要高得多。根据调查,有25%新生乳用犊牛和肉用犊牛的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低。犊牛在生后6~l2小时之前可吸收初乳免疫球蛋白,期间吸收效力最高,从生后12~24小时迅速下降。多次小量摄食初乳,其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要比一次大量摄食时高得多,而犊牛不断接近其母畜是最有利的饲喂方法。新生犊牛在前8~12小时内约应摄食50mL/kg ´w。

2 临床症状

犊牛比较常见的病型是肠型大肠杆菌病,发病时表现为腹泻,粪便量大,呈水样至糊状,通常为淡黄色至白色,偶尔带有血丝,有恶臭。粪便中干物质含量通常低于10%。排粪频繁,不用费力。患牛尾部和臀部沾有粪便。体温于初期一般正常,但随着病情恶化而降至正常以下。病犊能否吸乳或饮水,视毒血症和虚弱的程度而定。早期当肠道充满液体时腹部可稍膨胀,肠道充满液体可通过震荡和听诊查明。在一次暴发中如有许多犊牛于数日内发病,在早期检查某些犊牛时可见腹部膨胀而无明显腹泻,腹泻通常在数小时后发生,而且粪便量大。轻度至中等程度的病犊腹泻可连续数日,经治疗康复或不经治疗自愈。另外还有15%~20%患肠型大肠杆菌病的犊牛其病情在3~5天内恶化,逐渐虚弱,食欲废绝,并在临床上表现明显的进行性脱水。在整个腹泻过程中脱水程度可能不同,从在临床上能勉强发现直至脱水达体重的10%~16%。最有效的方法是观察上眼睑和颈部皮肤并测定皮肤皱褶恢复至正常所需要的时间。末期可能伴有与最终的高钾血有关的心搏缓慢和心律不齐。在肉用犊牛,本病的暴发可持续至3星期之久,流行期间几乎每只犊牛均易患病。

3 剖检变化

犊牛肠型大肠杆菌病时见有脱水、肠道膨胀,有黄色水样内容物和气体,皱胃严重膨胀,有大量液体,可能含有凝乳块。以劣质的代乳品饲喂的犊牛皱胃中通常无凝乳块。皱胃黏膜可有许多小的出血,在无并发症的肠毒血型大肠杆菌病中病变通常极少,但在犊牛多种感染似乎比较常见。如果有希望做出明确的病原学诊断,例如在本病暴发时,需要为此目的专门扑杀腹泻犊牛并进行尸体剖检。在死后数分钟内发生肠黏膜自溶和肠道菌丛侵入组织,因此剖检结果诊断困难。新生犊牛的各种败血症根据临床彼此很难区分,常常无法做出结论。可采取分离细菌,并取组织进行检查。

4 预防和治疗

如果犊牛已能很好的从奶瓶吸乳或从提桶饮乳,则可经口进行维持疗法。口服液体也可经由胃管给予,将日剂量分成几个小剂量,2~4小时给予一次。口服液体的具体成分如下:配方l为氯化钠113. 6g,氯化钾50. 3g,重碳酸钠108. 9g.葡萄糖535. lg,甘油223g。总量1030g。取上述混合物38. 2g加水11。,配制lOOOml_溶液。配方2为氯化钠117g,氯化钾150g,重碳酸钠168g,磷酸钾135g,总量570g。配制lOOOmL口服溶液加入干混合物5. 7g即可,在溶液中也可加50g葡萄糖。在牛场最初发现的腹泻犊牛,可用这些口服电解质粉剂配制液体治疗,每天每千克体重100 N140mL,分6~8次给予。对于已经发病的犊牛,通常采用抗生素、磺胺类和其他化疗药物对犊牛大肠杆菌病进行特效治疗,但疗效一般。现多采用拟抗副交感神经药和肠道保护剂,且效果较好。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