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民1,李瑞达1,邵泽轩1,王相盼1,黄金义1,杨莉2,魏洪彪3,武泽雷3
(1.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衡水 053000;2.冀州市畜牧水产局,河北 冀州 053200;
3.滨湖新区管委会,河北 衡水053000)
基金项目: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淡水养殖创新团队资助。
作者简介:薛建民(1960.8-),男,高级工程师,衡水泥鳅和淡水虾养殖综合试验站站长。2016345187@qq.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1
为了改善衡水湖生态环境、促进渔业发展以及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多样性,衡水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和相关部门通过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来促进衡水湖水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利用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增加草食性、滤食性和部分杂食性鱼类,控制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杂草和底泥有机碎屑等,净化衡水湖水质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生物资源,将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鱼产品,使渔业增产增收、水质“减肥”反清,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1衡水湖生态环境现状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沿海和内陆江河流域地区在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资源开发同时,对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其中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水域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域生态荒漠化的问题十分突出,许多天然经济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捕捞产量、个体重量不断下降,濒危程度不断加重。因此,我们必须在衡水湖发展生态渔业,进行水域生境修复的研究,以保护好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为了搞好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研究,除了增殖放流草、鲢、鱅、鲤、鲫鱼外,我们还根据湖中水生物资源实际,报请市政府和省厅有关部门批准,通过特种鱼、虾、蟹类增殖,完成湖中受损生物链修补。进行了鳊鱼增殖、澎泽鲫鱼增殖、高背鲫增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增殖、黄颡鱼与中华鳖等六次新品种增殖试验。
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技术是根据鱼类与其他生物间的共生互补原理,利用水陆物质循环系统,通过采取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措施实现保持生态平衡,提高效益的一种模式。按照食物链和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突出水域生态环境调控。采取生物、物理措施调控水质,使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根据资料分析,衡水湖湖体水质状况的变化过程是:80年代,衡水湖前期以III至IV类水为主,呈现一定的污染状态。90年代,中期以III至IV类水为主,属轻度污染,局部V类水,属重污染。后期进入IV至V类为主,局部已劣于V类水,属重污染。2000年,水质以V类水为主,属重污染;湖体富营养化状态已达到重富营养化程度。在最近的20年中,衡水湖水环境质量每十年下降一个等级。
衡水湖水环境的恶化使渔业发展的环境受到极大影响,衡水湖水质恶化与富营养化使得湖中的水生生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水生高等植物大面积退化,群落组成愈益简单,特色水产品生存环境日益受到威胁。富营养化导致蓝藻水华大量出现,频率逐年增多,分布范围逐渐向核心区外展,且蓝藻毒素直接影响饮用水水质。衡水湖水环境恶化及水体富营养化造成了整个保护区安全的水质性缺水,是保护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衡水湖水生植物品种众多,以沉水性植物为主,周边附以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组成的天然湿地。但由于水生植物利用率受到制约,95%以上腐烂后沉入水底,使保护区周围的生态环境也逐渐开始受到破坏,保护区作为衡水湖水生动、植物生存的最后一片净土也在受到威胁,鱼类资源有减少趋势,部分地区主要针对红鳍原鲌繁殖的水草捕捞过度,使水产种质资源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如不进行水域生境修复,衡水湖的许多珍贵物种资源将逐渐消亡,衡水湖西湖水源地也将受到影响。
2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措施
改善衡水湖水环境迫在眉睫,根据衡水湖的实际情况,我们制定了衡水湖生态环境保护方案。本方案主要是采用水生态系统生物操控技术,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渔业资源,增加草食性、滤食性和部分杂食性育种,清除水域中的浮游生物、杂草和有机碎屑等,净化衡水湖水质和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水体中的浮游生物资源,将大量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成水产品,创建衡水湖生态渔业。自1995年以后,经省、市有关部门批准,我们大胆组织特种鱼类增殖,修补湖内受损生物链。截至目前,主要完成了鳊鱼增殖、澎泽鲫鱼增殖、高背鲫增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增殖、黄颡鱼与中华鳖等六次新品种增殖试验,有效提高了衡水湖渔业资源的产量及产值,使养殖产量由400 t/年增长到2 000多 t/年,为渔业增产和湖区百姓增收,确保社会稳定奠定了基础。
2.1增殖渔业资源
衡水湖自2005年以来加大了增殖放流力度,到2012年,省、市财政共投资359万元增殖渔业资源,获增鱼产量14 904 t,渔业产值1.24亿元。有效提高了鱼产量及鱼产值,同时对衡水湖的生态环境及经济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2.1.1鳊鱼增养殖首年(2005年)放流1.5万尾,规格60~80尾/kg,当年达到200~450 g/尾的上市规格,回捕率达到70%,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6年继续放流5万尾60~80尾/kg的鳊鱼,部分取代鲢鳙。经过精心安排和严格操作,调运鱼苗成活率达99.8%。经济效益较同级鲢鳙鱼高出5倍。
2.1.2彭泽鲫鱼增殖试验在有关技术人员提出可能存在种群关系冲突的情况下,2002年首次增殖0.5万尾,经两年跟踪观察后,于2004年再次进行正式增殖放流,结果:①彭泽鲫鱼市价和单体重量相当于当地鲫鱼的3倍,②尚未发现种群冲突,发展潜力巨大。
2.1.3高背鲫增殖经过3年的增殖试验,积累了大水面增殖高背鲫的经验,为推广湖、库增殖高背鲫奠定了技术基础。
2.1.4中华绒螯蟹增殖放流组织了2006-2008年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增殖放流,取得明显效果:①多数河蟹当年达到50~100 g/只,部分达到200 g/只,最大个体达350 g/只,最高年捕捞量可达25~30 t;②河蟹栖息水域的水草得到有效控制,减少了水草沉积和水体污染,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2.1.5黄颡鱼增殖2009年从省水产技术推广站鱼种场购进了200万尾黄颡鱼,规格为夏花。从跟踪调查结果看,当年夏花在湖中可长到30~50 g/尾,次年可长到100~150 g/尾。由于黄颡鱼在湖中可再生,湖中已形成黄颡鱼的持续种群,年捕捞量在15~25 t。这项工作为补充当地濒危鱼类资源,修补生物链、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
2.2保护措施
对于湖中放养品种、数量我们都科学地制定方案,严把增殖苗种质量关、数量关,以确保水域生境修复所需鱼苗质量。苗种放流方法:河蟹大眼幼体采用蟹苗箱装运、黄颡鱼采用塑料袋充氧水运。其他苗种均采用活鱼运输车运输,湖边过秤计量。
放养品种的搭配比例:根据湖中饵料生物、鱼类数量、水质变化确定鱼、蟹放养量的搭配比例。
为了保护衡水湖中特有品种,红鳍原鲌、青虾、秀丽白虾、黄颡鱼,经农业部批准设立了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区内严禁一切捕捞船进入。
为了确保衡水湖生态渔业的建设,设立了禁渔区和禁渔期。并取消了春季捕捞。每年的捕捞期为9月中旬至11月上旬,并经农业部批准,配备了渔政执法快艇3艘,50 t渔政执法船一艘,渔业执法人员20名,以确保渔业秩序的稳定和生态渔业的建设及水域生境修复的需要。
为了更好地观察放流品种的生长状况,每月都随机取样检测鱼类、水质、水草及浮游动植物的变化。以便为来年湖中增殖品种、数量、搭配比例提供依据。
每年捕捞季节,我们都根据每天的捕捞量来计算出湖中生态渔业的增殖效果。
3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效果
3.1经济效益
通过增殖放流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资源量,提高了大水面的渔业产量,单产从8年前的225 kg/hm2增加到510 kg/hm2。2005-2012年共增加渔业产量14 904 t(见图2),按实际市场价格计算,则,渔业产值:14 904 t×0.832万元/t=12 400万元;
纯利润:12 400万元-359万元(苗种费)-941万元(管理与捕捞费)=11 100万元;
投入产出比:1 300万元∶14 904万元=1∶11.5。
3.2生态效益
通过增殖放流调整湖中水生生物资源种群结构、合理利用水域饵料资源,改善了水质,提高了湖水自净能力。通过以鱼控草、以鱼控藻、以鱼净水的具体措施,使衡水湖生态环境更加优美。
衡水湖水质由次IV级变为III级水,衡水湖水质酸碱度由6.5变为7.5,避免了湖区草型富营养化和藻型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3.3社会效益
通过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的应用,使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招商引资创造了有利条件,也吸引了数万名游客到此观光,更是带动了湖区周边市场经济的发展,湖区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湖区旅游和餐饮业年创社会效益数亿元。
4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的几点体会
衡水湖最大蓄水量1.23亿m2,每年冬季补水6 000万m2,每年自然消耗水量在6 000万m2左右。水域全年居于静止状态,水位落差1.5 m。水质相对稳定、水草资源丰富、饵料生物繁衍较快,如果控制不好容易造成湖泊沼泽化、水质荒漠化。所以发展生态渔业大有文章可做。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的应用既能控制水域环境,又能将湖中内源性和外源性营养物质转化为绿色的水产品,使渔业增产、增收、水质“减肥”返清,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
通过人工增殖放流手段尽量保证衡水湖水生生物多样性(有益生物),力争构成较为完整的生物链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发展生态渔业奠定有利基础。
加强衡水湖水生动植物疾病监测防控体系及水质监测体系。我们在冀州市畜牧水产局报批了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委托河北省水文局衡水湖水文站每月对衡水湖水质监测一次,为衡水发展生态渔业、进行水域生境修复提供有力的技术手段。
加强宣传、加大渔业执法力度。衡水湖周边涉及村庄较多,渔业人口2万人。生态渔业的发展和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将惠及湖区百姓。但是由于4 000 hm2的水域、45 km2的地域,给管理带来了很多不便。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湖区百姓保护放养鱼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同时需加大渔政执法力度,维护湖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我们为衡水渔政站配备了执法快艇3艘,50 t渔政船1艘。
加强资金管理,所筹资金的应用必须公正、公开、透明,购买鱼、虾、蟹类鱼苗需经公开招标确定,自觉接受湖区百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给湖区百姓做出表率,让他们自觉接受法律的约束和渔政管理人员的管理和检查。
加强生态渔业和衡水湖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的科研创新团队的建设,发展衡水湖的生态渔业涉及面广、情况比较复杂,很多技术问题还在探讨当中,故需建设一支理论水平好、技术水平高的科研专家创新团队,自己的力量不足,可以外聘专家共同为衡水湖的生态渔业发展、增殖放流、日常管理以及水域生境修复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确定发展方向、目标、措施,走好绿色、环保、生态的渔业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已经和省内有关科研机构以及衡水学院开展了衡水湖水质、水草、底栖生物、浮游动植物的基础调查。
经过8年的研究,我们摸索出了一条较为合理的利用生物修复技术保持湖泊的生命活力、延缓湖泊荒漠化和沼泽化的水域生境修复与增养殖技术路线,使衡水湖的生态平衡基本得到满足,湖中生物结构基本合理。通过营养转化,提高了渔业的生产能力,解决了部分剩余劳动力,提高了湖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湖区社会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收稿日期:2014-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