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对策探究

张国富 兰福涛 李莹 陈良燕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缺少金融的有效支持,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都将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农业需要农村金融的广泛支持。在发展中,我国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得不到有效满足,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发展,因而,提高和扩大农村金融需求和服务的满足程度和覆盖面,合理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有效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是农村经济发展客观需要。文章针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这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金融支持;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97-02

引言

长期以来,农民、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现象一直存在于我国农村,同时存贷款以外的其它金融服务也很难获得充分满足,金融供给和金融服务严重不足。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银行逐步向商业化经营倾斜,业务重点从农村转向城市;农村信用社由于自身定位不清、管理体制不顺、自身经营问题众多导致资产质量差,获利能力有待提高,减弱了扶持“三农”的力度;尽管农业发展银行由过去的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发展为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为主,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支柱的支农格局,但其服务对象仍然不包括广大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邮政储蓄银行成立不久,服务农业农村的能力有限。由此,农村地区金融供给和服务严重不足,尤其是专门针对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农村金融机构数量,不能满足有效农村金融需求。从2008年开始,我国尝试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但时间短,运营经验不足,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1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现状

2005年起国家探讨和试点进行农村金融制度改革,提出在金融组织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功能完善、分工合理、产权明晰、监管有力”的农村金融体系。2006年12月20日,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要求按照商业可持续原则,在农村地区建立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决定在吉林、内蒙古、湖北、四川、青海、甘肃6省(区)农村地区进行试点。2007年1月22日,银监会出台了《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农村资金互助社管理暂行规定》、《贷款公司管理暂行规定》,规范了新型金融机构的设立程序。2007年10月,银监会扩大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试点省份进一步扩大至全国31个省市区。2009年7月银监会研究制定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根据《工作安排》:到2011年末,全国计划设立1293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村镇银行1027家,贷款公司106家,农村资金互助社160家。为保证工作安排的顺利执行,银监会实施准入挂钩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主发起人在国定贫困县和中西部地区开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以实现农村金融服务全覆盖的目标。《工作安排》的有序实施,进一步推动了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优化了农村金融资源布局。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也日趋合理,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2007年3月之后,首家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村级农村资金互助社相继成立,开创了农村金融发展新局面。截至2011年底,全国242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发起设立786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其中包括726家村镇银行,贷10家款公司,5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从地域分分布看,其中分布中西部地区473家,占总数60.2%,分布在东部地区313家,占总数39.8%。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累计吸引各类资本36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16亿元,其中向小企业发放贷款余额620亿元,向农户贷款余额432亿元,两者合计占各项贷款余额的80%。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大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支持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有效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服务需求的空白,增加农村金融供给。

2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意义重大,且其作用已初步显现。但就目前三种新型金融机构在各地的实践看,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2.1 业务偏离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定位

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农村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为目标,同时也非常强调市场化操作。在发展中,存在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项目不是为“三农”服务,这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当时设立农村新型金融机构的初衷,不能充分重视深度贫困者和赤贫者的贷款支持和服务需求,不能有效满足资金需求。

2.2 金融供给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改革始终没能够取得理想效果的根源就在于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供给方式与农村金融需求特点不协调,不能很好满足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需求。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小农经济”为主,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农户依旧是最基本的经济单元,同时呈现出单个金融需求主体所需融资金数额较小、频率偏高的典型特点,这种体现“优胜劣汰”现代市场经济关系的客户筛选机制与以农户为基本经济单元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不相适应,使得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显得更加突出。

2.3 从业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是金融行业的典型特征,因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相比于其它行业较高,现代金融机构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因而要提高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建立起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普遍来源于发起行,他们对新设地的农村金融环境不熟悉,业务开展的困难程度自然较高;而资金互助社管理人员直接来自社员,他们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缺乏专业素养,金融业务知识掌握不全,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升。

3完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对策

3.1 坚持服务“三农”为主的经营宗旨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确立的初衷就应该是以服务“三农”为经营宗旨,在明确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开展富有效率、差异化的竞争,进而激活农村金融市场活力,有效满足农村金融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因此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必须坚持以在农村市场开展业务为主,满足当地农户和农村企业的金融需求。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与农业银行、信用社等原有农村金融机构展开竞争之时,应充分划分农村金融市场,差异化市场定位策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迅速占领市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要以农户、乡镇企业以及农村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侧重于向富裕农户、规模企业等提供贷款,逐步获得较为稳定的客户群。根据“三农”发展特点,满足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

3.2 大力推行产品业务创新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提升服务“三农”关键在于提供能够有效农村金融产品,应结合实际情况,多措并举,加快产品及业务创新,主要体现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体系,优化农村金融产品种类。目前,农村金融市场产品比较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金融机构普遍关注于富裕农户以及规模以上企业的金融需求,普通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需求没能够充分满足。因此,新型金融机构应该抓住机会,大力开发针对农民和中小企业的信贷以及无抵押贷款等业务品种。新型金融机构针对客户不同需求,设计不同的贷款品种,满足当地多元化的金融服务需求。当然,在产品创新过程中必须要坚持风险可控和优化服务的前提,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稳健审慎开展金融创新,合理分散金融风险。第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当前,农村金融市场担保体系和信用制度尚未有效建立,客户有效抵押品不足,新型农村金融开展业务时面临着较高的信贷风险,因此,新型金融机构应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模式,在放贷过程中采用比其它机构更灵活的担保形式,扩大质押物和抵押物范围,尝试采取土地承包权抵押贷款。在农业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可以尝试采用“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农户”模式,农户与企业签订合同,农业企业作为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担保中介,金融机构向农户提供贷款以从事农业生产,而农业企业可以优先以协议价格收购农产品,农户利用农产品销售收入偿还贷款;在经济较为落后的贫困地区,因地制宜采用“行政机构+金融机构+农户”模式,村委会、地方政府等参与农户信用的评定并以部分扶贫资金提供担保,新型金融机构优先选择信用评价较高的农户发放贷款,切实解决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3.3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

根据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相关管理制度要求,重视人才管理制度改革,提高人力资源水平,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工作。第一,建立和完善人才管理体系。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资金互助社应严格遵守人力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保障员工合法权益,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新型金融机构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和设置最大化管理效率的组织架构,简化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科学设置职能部门,确保机构高效、稳健运行。根据本地产业结构或信贷管理的实际需要,建立适合自身的人才管理制度,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任用、激励评价和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安排对从业人员进行激励约束。第二,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优化人力资源结构。首先,应当改变传统的人才评价观念,积极引进各类人才。除注重引进具有金融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外,更要加大对当地人才的选拔和任用力度,充分发挥当地人才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地缘和人缘优势,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其次,要建立人员培养长效机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时,从执业精神和业务素质方面强化员工工作能力,培养员工的职业操守。加强信贷技术和信贷理念的培训,塑造具备高度敬业精神、良好业务素质的员工队伍。只有高级金融管理人才与本地人才的结合,才能建立合理高效的人力资源团队,进而提升新型金融机构的业务效率和服务水平。

3.4 注重提升新型金融机构知名度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诞生于农村金融市场,其开展业务最大的优势就是紧密的地缘、人缘关系,但由于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及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成立时间较短,认知度较低,这是造成新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组织存款困难、资金来源匮乏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新型金融机构应加强社会知名度和品牌美誉度的建设,加大宣传力度,提升自身形象。新型金融机构应坚持“三农”定位,深入农户和企业进行调查,了解农户与中小企业的需求,向农村市场提供多样化产品与服务,形成金融组织与农村服务主体双赢的格局,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企业文化建设也是金融机构塑造自身形象的重要方面。新型金融机构要从组织长远利益出发,重视和强化企业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员工素质,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特别要进一步加强员工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严防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塑造员工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新型金融机构应当多渠道、全方位的做好自身宣传工作,让社会各阶层、各部门了解在农村地区设立新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意义,获得社会公众的正面认可。在开展农户贷款的同时,广泛宣传本机构支农惠农的业务种类,吸引广大客户,积极拓展业务规模和服务对象。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关系到对“三农”服务水平,影响“三农”可持续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存在着各种各样问题,应根据实际情况变动,不断调整对策,提高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质量和水平。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曲小刚,罗剑朝.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和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3(4):137-146.

[2] 许桂红.政策激励与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J]商业研究,2013(4):165-171.

(责任编辑:陈丽敏)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