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

张雅茹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监测规划院,呼和浩特 010020)

摘要: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荒漠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一个难得的野生物种资源基因库,是一处天然的动植物园,是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的缩影。文章通过对保护区植被类型、植物种类、生态、生活习性、地理成分、濒危性的分析,及对野生动物区系成分、珍惜濒危性的分析,阐述了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并对保护区的重要性和保护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巴丹占林;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动物多样性

中图分类号:S759.9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1-09

作者简介:张雅茹(1985 -),女,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人,工程师.

1 引言

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是在雅布赖盘羊、塔木素梭梭林两个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合并扩建而成的功能更完善的大型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位于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的阿拉善右旗境内。保护区内荒漠生态系统保存完整,是一个难得的野生物种资源基因库,是一处天然的动植物园,是典型荒漠生态系统的缩影,也是一处理想的科研和宣教基地。此外,保护区地理位置处在京津风沙源的中路,区内的雅布赖山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东延的天然屏障。因此,建设好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对于减少京津乃至华北地区风沙危害至关重要。因此,保护该区的物种资源,对于深入研究典型荒漠的地质、地貌,荒漠植物群落演替,动植物资源、气候变迁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概况

内蒙古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两部,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中东部的雅布赖镇、塔木素格布拉格镇、孟根布拉格苏木、阿拉腾敖包苏木境内。保护区南与甘肃省民勤县相望,北与阿拉善北部戈壁接壤,东与阿拉善左旗相邻,西侧是浩瀚的巴丹吉林沙漠,保护区距阿拉善右旗政府所在地额肯呼都格镇200km,地理坐标东经102°59’~103°58’,北纬39°37’~40°36’。保护区面积384102hm2。

自然保护区位于阿拉善地台南缘和高家窖——乌拉特后旗——化德——赤峰深大断裂带两侧,属于地槽、地台分界线、活动性大陆边缘。

保护区地处我国温带内陆干旱荒漠区,为暖温带荒漠干旱区,形成典型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夏季酷热、冬季严寒,降雨集中,四季分明,具有大风沙暴、寒潮等灾害性天气。保护区年平均气温8.3℃,最高年平均气温9.3℃,最低年平均气温7.1℃,年际变化较稳定。由于远离海洋、深处内陆,受季风影响甚微,降水稀少,干燥度高达6.13,年平均降水量为115.2mm,最大降水量为188.1mm,保护区北部降水量不足100mm。保护区因处于高纬度季风区,蒸腾强烈,多大风天气。

保护区总面积476177hm2,约占内蒙古总土地的0.33%。

3 物种多样性概述

保护区地处巴丹吉林沙漠东缘。巴丹吉林沙漠为我国第三大沙漠,沙漠腹地的沙丘最高相对高差可达500余m,为世界之最。沙漠中湖泊更是星罗棋布,达113个。浩瀚沙漠、神秘湖泊,历来引起了中外学者的关注。

3.1 植物多样性

3.1.1 植被类型多样性

由于保护区地处我国暖温带内陆干旱荒漠区,其气候特点是降水少,蒸发强烈,干燥度大,植物资源较贫乏。根据植被分类系统和各级分类单位的划分标准,将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植被划分为4个植被型,8个群系组,20个群系,详见表2。

3.1.2 植物种类多样性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共有种子植物116种,隶属29科80属,其中:裸子植物1科1属2种,占保护区植物科、属、种总数的3.4%、1.3%、1.7%:被子植物28科79属114种,占保护区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6.6%、98.7%、98.3%。说明在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组成中,被子植物占有绝对优势。

3.1.3 生活习性与生态习性

保护区植物种虽不甚丰富(占自治区的5.2%),但科、属数目较多(科数占自治区的25.2%,属数占自治区的11.9%),其中,单种科、属和少种科、属都比较丰富。区系地理成分包含了8个不同的类型,一些古老种、属的保存和年青类群的分化又表现了本区植物区系历史的错综复杂。

3.1.3.1 植物生活型组成

组成保护区植被的植物生活型主要有乔木、灌木、半灌木、多年生草本(包括多年生丛生禾草、多年生根茎禾草、多年生鳞茎草本、多年生杂类草)及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等基本类群。保护区有乔木4种(阔叶),占保护区维管束植物的3.4%,灌木22种(常绿2种、夏绿20种),占19.0%,半灌木23种,占19.8%,一二年生草本21种,占18.1%,多年生草本46种,占39.7%。

由此可见,保护区多年生植物在各种植被类型中种数都居首位,同时,灌木和半灌木是保护区植被的建群种,这充分显示了保护区荒漠以半灌木、灌木为主要生活型的温带荒漠特征。

3.1.3.2 水分生态类型

本区的植物,生长在不同自然地带和不同的生态环境中,他们对水分条件、土壤盐分状况及地表组成物质等重要生态因素均表现出各种不同的适应方式和适应能力,生态学上常归纳划分为不同的生态类群。按照植物对水分条件的适应性,将保护区的植物划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和盐生植物4种不同的生态类群。

保护区有盐生植物11种,占保护区种子植物的9.5%;湿生植物7种,占保护区种子植物的6.O%;中生植物19种,占16.4%;旱生植物79种(强旱生22种),占68.1%。

由此可见,保护区种子植物是由强旱生和旱生植物组成,而植物的旱生性是荒漠景观最突出的特征。

3.1.4 地理成分多样性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植物在内蒙古植物区划中属于亚非荒漠植物区的阿拉善荒漠省。西阿拉善荒漠州。本区的植物区系以特有成分而形成极其鲜明的特色,这是亚洲中部荒漠区内特有现象最突出的地区之一,这些特有植物是本区荒漠植被的建群种,组成了一些特有群系。亚洲中部荒漠成分(即戈壁成分)和古地中海成分也是该区荒漠植被的主要建造者。草原区系成分的渗透使本区荒漠植被又具有草原化特征。因此,本区的植物区系受到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和渗透,形成许多植物分布区在本区内相互交叠,从而丰富了该区的区系地理成分。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的地理成分有8个类型。戈壁成分是亚洲中部荒漠区系的基本成分,分布于阿拉善、中央戈壁等荒漠地区,有膜果麻黄、霸王、短叶假木贼、松叶猪毛菜、珍珠猪毛菜、绵刺、蒙古沙拐枣、合头草、沙冬青等;古地中海成分限于古地中海北部沿岸,即整个古地中海干旱、半干旱区所分布的植物种属,有裸果木、小果白刺、骆驼蓬、红砂、梭梭、驼绒藜等;亚洲中部成分分布在亚洲中部的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包括戈壁荒漠区和蒙古高原区,有沙生针茅、碱韭、冠芒草、沙蓬等:蒙古种与戈壁——蒙古成分:都是亚洲中部植物区系的组成部分,以荒漠草原及荒漠植物为主,有小针茅、无芒隐子草、蒙古韭、刺叶柄棘豆、蓍状亚菊、冬青叶兔唇花、拐轴鸦葱、黑沙蒿、白沙蒿等;特有成分只有一些在内蒙古西半部所分布的旱生植物,是阿拉善荒漠区的特有成分,有黑沙蒿、绵刺、沙冬青、蒙古扁桃、短脚锦鸡儿等。除以上几种主要的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外,保护区还分布着古北极成分,世界分布种和哈萨克斯坦——蒙古种等。在保护区东南部的雅布赖山山地植被中还有分布更为广泛的泛北极成分。

3.1.5 珍惜濒危植物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有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6种,内蒙古自治区级保护植物种,详见表2。

3.2 动物多样性

保护区位于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是极干旱地带,植被中的建群种主要以超旱生的灌木、半灌木组成,盖度稀疏,地势开阔。保护区内的陆栖脊椎动物,兽类以中亚成分居多,北方类型次之;鸟类在繁殖鸟中,北方种类居首,中亚型成分次之;爬行类以中亚型占绝对优势。兽类以耐旱食草动物为主,如啮齿类中的沙鼠、跳鼠、有蹄类中的鹅喉羚,但大型食肉动物缺乏。动物组成简单,密度稀疏。鸟类以小型耐旱种类为优势种,如鸱类、百灵、毛腿沙鸡。

3.2.1 动物种类丰富,区系成分多样

根据实地调查并参照有关资料初步统计,保护区有脊椎动物90种,其中:爬行类11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12.2%;鸟类46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51.1%;兽类33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36.7%。

保护区有国家级保护动物12种,占保护区脊椎动物的13.3%.其中: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兽类4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详见表3。

3.2.2 珍惜濒危鸟类

保护区有国家重点保护的鸟类8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6种。被列为《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2种,属于《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简称(CITES)附表所列的物种有8种,详见表4。

3.2.3 珍惜濒危兽类

该保护区珍惜濒危兽类有:荒漠猫别名漠猫,国内3个亚种,西北地区均有分布。荒漠猫的活动区域与啮齿动物的分布密切相关。在高山灌丛一带,食物和隐蔽条件良好,啮齿动物数量多,常见其活动的痕迹。体形较家猫大,尾长,四肢略高,耳端有短簇毛。鹅喉羚,当地称黄羊或长尾黄羊,其形似黄羊,雌尾比黄羊长。鹅喉羚在我国分布于内蒙古中部荒漠草原交界区,鹅喉羚和黄羊的分布有重叠,但鹅喉羚总是选择其中以小半灌木为荒漠植被中栖息而和黄羊截然不同。在保护区鹅喉羚主要栖息在保护区北部,沙丘梭梭林中,中部的缓丘段绵刺群落中也有分布。盘羊Iu/sammon在当地称为大头羊,形似家绵羊,但个体明显较大,盘羊在我国有8个亚种,在保护区分布的为蒙古亚种。猞猁Lynx lynx,猫科中型种类其主要特征为,四肢长而矫健,尾粗短,端部黑色,耳大直立,尖端具黑色耸立簇毛:头部、体背毛粉棕色或灰棕色,背脊色较深,眼眶及两侧和下唇毛色白,喉侧有一束灰黑色毛;两颊垂有污白色的长鬃毛,并有2~3道棕黑色纵纹:腹部有白色长毛,腹侧和四肢前面白色,散布着小块浅褐色圆斑。

4 综合评价

4.1 保护区是保护荒漠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地

该区具有荒漠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比较完整、丰富的物种资源。因此,本区植物与其他气候带植物相比,具有很多独有的特色。

由于气候严重干燥,限制了草原植物成分的渗入,所以,这里的荒漠植被没有明显的草原化特点,强旱生的灌木、半灌木和耐盐植物为优势成分,而且,群落的组成十分简单。以一批特有成分形成极其明显的特色,如沙冬青、绵刺;石质残丘上分布的松叶猪毛菜、短叶假木贼等,沙地分布的沙拐枣、柠条锦鸡儿等都是反映干旱气候特色的特征种。他们的繁衍与保存,在人类的生存与进步上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保护区的动植物区系是经历沧海桑田的演变而形成,其成分中容纳了古地中海的成分,一些古老区系中的残遗种、孑遗种,如绵刺、沙冬青、霸王柴等均分布于此地区。因此,保护区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避难所。

4.2 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典型荒漠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各种学科的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生态学、生物学方面,还包括经济学及社会学方面,尤其在研究古气候变化、植物迁徙和区系演变的研究和生态监测等方面。同时,梭梭林生态系统的发生发展研究,荒漠植被的保护,盘羊在沙丘生境中的习性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4.3 保护区是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

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是宣传国家自然保护方针、政策的自然讲坛。其宣传对象是当地广大的干部、群众和进入保护区参观的国内外公众: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自然保护的法律、条例、政策和有效保护事例,示范宣传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意义。

4.4 保护区可作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示范

建立巴丹吉林自然保护区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单纯的消极保护,而是为了在实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一方面,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区的自然资源,实现以区养区:另一方面为合理开发利用巴丹吉林沙漠的自然资源提供模式和指导。

4.5 保护区植被具有阻挡风沙的屏障与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保护区内的雅布赖山,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去的重要屏障,这对于年降水量仅有115.5mm的地区,无疑是一个天然的水库,这对保护区周边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保护好这一地区的森林植被,对于涵养水源,监测研究其气候——水文——植被间的变化规律是十分重要的。

4.6 保护区是我国典型荒漠地区生态旅游的理想场所

巴丹吉林沙漠集合了沙漠的瑰丽,奇峰、鸣沙、湖泊、神泉堪称巴丹吉林沙漠“四绝”,奇特的沙漠造型,曼得拉山岩画形象逼真,千姿百态的怪石国王——海森楚鲁,大小湖泊犹如蓝宝石般镶嵌在沙漠之中,喷香的奶茶,荡气回肠的阿拉擅长调牧歌,古老而铿锵的驼铃声,巴丹吉林沙漠的种种不解之谜,动人的神奇传说等等,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探古思幽,流连忘返。因此,该保护区既是一个重要科研基地,同时也是一个独特的旅游胜地。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