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门诊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侯俊霞 林秀孟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宁德市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摘要] 目的 分析就诊于神经内科门诊的失眠患者中焦虑抑郁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2013 年7月—2014 年5 月来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睡眠障碍患者进行失眠评定,对符合失眠症诊断者行汉密顿焦虑和抑郁量表测定, 并同时对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等进行分析。结果 符合条件的失眠症患者共317例,伴发焦虑或抑郁者195例,发生率为61.5%;同时伴发焦虑和抑郁者72例,发生率为22.7%。女性、无业、低学历、低收入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在职、高学历、高收入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门诊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在临床诊断及治疗时应予以重视,同时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普及睡眠相关知识,为失眠、焦虑及抑郁的发生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失眠;焦虑;抑郁;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R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2(a)-0080-03

[作者简介] 侯俊霞(1980-),女,硕士,主治医师,主要研究领域:脑血管病。

失眠是一种最常见的睡眠障碍性疾病,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意并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1];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常与失眠相伴随,且成为部分病人治疗困难的原因所在,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该研究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在该院就诊的失眠患者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抑郁状况以及影响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基础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13年7月—2014年5月在该院神经内科门诊就诊的失眠患者进行调查分析。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制订的《CCMD -3 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3];②年龄在15周岁以上,意识清楚,能够进行良好沟通者。排除标准:①因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等伴发的失眠;②药物成瘾及嗜酒导致的失眠;③有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

1.2 方法

1.2.1 一般问卷调查 对符合诊断条件的失眠患者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收入状况、作息习惯、有无配偶、病程。

1.2.2 失眠症评定 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PSQI由18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可分为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失眠障碍、催眠药物应用和日间功能7个部分。每个部分按0~3计分,累计各部分得分即为PSQI总分,若PSQI量表总分≥7分,可诊断为失眠症。

1.2.3 焦虑、抑郁评定 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 HAMA 14项)和汉密顿抑郁量表(Hamiltondepression scale, HAMD 17项)评价焦虑、抑郁状态。HAMA≥7分可认定为有焦虑,HAMD≥7分可认定为有抑郁,以上由经过培训的两名评定者采用交谈与观察的方式对患者评定。评定时间约15~20 min。

1.3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果

①符合诊断条件的失眠患者共317例,其中男性116例,女性201例,单纯失眠者122例,占29.4%,失眠伴发焦虑者168例,占53.0%; 伴发抑郁者97例,占30.6%; 伴发焦虑或抑郁者195例,占61.5%;同时伴发焦虑和抑郁者72例,占22.7%。

②女性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男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27);年龄<45岁的青壮年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高于中老年患者(P=0.043);无业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在职患者(P=0.009、0.049);初中以下学历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初中以上患者(P=0.002、0.022);月收入 < 2000 元 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2000元以上的患者(P=0.000、0.002);病程>3个月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以下患者(P=0.018);作息习惯方面,作息规律与不规律者二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症状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133、0.252);单身的失眠患者更易同时伴发焦虑和抑郁(P =0.043),见表1。

3 讨论

失眠患者常伴发精神障碍,尤其是焦虑和抑郁[4]。该调查发现门诊失眠症患者中焦虑发生率为53.0%,抑郁发生率为30.6%,与国内李融等[5]的调查结果相接近。 Richard Hayward 等[6]一项关于失眠问题的纵向研究发现在美国失眠伴发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为59%。该结果显示失眠患者中伴发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为61.51%,略高于上述美国发生率,原因可能在于该院地处基层,门诊患者以低收入、无业、低学历者多见,同时在社会保障方面不及美国人群。目前失眠和焦虑症是非常普遍的,并与显著缺陷和残疾有关。有研究表明,失眠和焦虑症通常共同出现[7],失眠是焦虑症的一个危险因素[8]。该发现53.0%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这提示在临床工作中, 应重视失眠患者的焦虑症状。

该研究在失眠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影响因素中发现,女性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症状的比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的社会角色、心理特点有关。女性除了面临职业压力外,还需承担较多的家庭社会压力,另外,部分无业女性患者系家庭主妇,知识面窄且思想敏感,故较男性患者更易罹患。在年龄方面,44岁以下的青年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高于45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考虑青年人群是家庭和社会的主要劳动力,承担的责任和压力较中老年大。此外,经济状况也是导致失眠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重要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家庭月收入小于2000 元 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大于2000 元患者。提示女性、青年、低收入失眠患者应该更需要注重心理方面的问题和相应治疗。该研究还发现,在职业方面,无业和普通职员伴发焦虑或/和抑郁者较多见,可能与无业者无收入、普通职员工作压力大、收入不高有关。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初中以下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者高于初中以上者,这与相关研究结果一致[9]。原因可能在于受教育程度高者可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对睡眠相关知识有更多的了解,主动调整睡眠行为、个人情绪等,从而减少焦虑抑郁发生。因此,要重视睡眠知识的宣教,养成良好的睡眠卫生习惯。此外,调查还发现不同婚姻状况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和抑郁情况有显著差异, 单身无配偶者更易同时伴发焦虑和抑郁症状。可见家庭与婚姻情况对个人的情绪影响重大。病程长短亦是导致失眠伴发焦虑或抑郁的重要因素,病程越长患者思想压力越大,越容易出现情绪方面问题。该显示,病程>3个月的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抑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3个月以下患者(P=0.018);同国内张燕等[10]调查结果一致。因此,尽快改善失眠状态,缩短失眠时间是减少焦虑或抑郁发生的重要手段。尽管作息不规律易导致失眠,但二者伴发焦虑或抑郁症状的发生率却无明显差异。

总之,该调查结果表明,失眠患者伴发焦虑或/和抑郁的发生率较高,且二者互为影响。因此,门诊医师在治疗失眠的同时应对患者进行健康宣教,普及睡眠相关知识,并适当进行心理干预,减少患者对失眠的顾虑,必要时加用抗焦虑、抑郁药物,为失眠、焦虑及抑郁的发生及发展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共识专家组.失眠定义、诊断及药物治疗专家共识(草案)[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2):141-143.

[2] Mark Pollack,Gustavo Kinrys,Andrew Krystal,et al.Eszopiclone Coadministered With Escitalopram in Patients With Insomnia and Comorbi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J].Arch Gen Psychiatry,2008,65(5):551-562.

[3] 沈渔邨. 精神病学[M].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43.

[4] Taylor DJ, Lichstein KL, Durrence HH, et al.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depression, and anxiety[J].Sleep,2005,28(11): 1457–1464.

[5] 李融,蔡志强,侯钢,等.失眠症患者的焦虑、抑郁症状的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2,11(5):530-531.

[6] Richard Hayward, Kelvin P Jordan, Peter Croft.Healthcare use in adults with insomnia: a longitudinal study[J].bjgp,2010,60(5):334- 340.

[7] Brook A. Marcks,Risa B. Weisberg.Co-occurrence of Insomnia and Anxiety Disorders: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2009,3: 300 - 309.

[8] Neckelmann D, Mykletun A, Dahl AA.Chronic insomnia as a risk factor for developing anxiety and depression[J].Sleep,2007,30(7):873-880.

[9] Sivertsen B,Krokstad S,Overland S,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insomnia: associations with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the HUNT-2study[J].Psychosom Res,2009,67(2):109-116.

[10] 张燕,沈扬,樊东升,等.综合性医院神经科门诊患者失眠情况的调查 [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3):213-215.

(收稿日期:2014-11-07)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