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小龙女

事件回放

于正版《新神雕侠侣》从选角到开拍就一直备受争议,引发网友热情吐槽。

2013年8月30日,于正为了应对各方质疑在微博上放出了小龙女陈妍希的试妆照,不料掀起更大的争论,不少网友吐槽陈妍希为最胖小龙女。更有网友恶搞,将小龙女陈妍希的试妆照PS成李白的头像并在微博中发出,一时间成为微博风头正劲的热门话题。

2014年12月,于正版《神雕侠侣》每周三、周四晚10点在湖南卫视钻石独播剧场开播。陈妍希版本的“小龙女”虽然目前只是出场寥寥几个镜头,却引发了无数网友“鸡蛋横飞”的评价,被吐槽为“包子脸小龙女”。

对于网友的各种恶搞和吐槽,陈妍希并没有选择逃避,反而饶有兴致地翻看网上的各种评论,认为:“我会觉得有些建议很中肯,我也都接受,说实在的,我真的没有不高兴,其实大部分评论也是属于比较调侃的,有些评论还蛮有趣的,比如大家说小笼包,我觉得小笼包还蛮可爱,我还蛮爱吃小笼包,所以我并不介意。”

群友热议

李克伟:陈妍希饰演的小龙女被争议和吐槽,最终成就的是一个双赢的结局——剧火了,陈妍希也从中受益。现在受众接受的信息量太大,必须要有不一样的地方,才能有关注,从而形成影H向力。同题报道要胜出,就不要按常规出牌。影视剧太多当媒体受众聚焦点聚集到某一部电视剧上,不管是啥正面负面效果,达到了广而告之的作用,受众就会报着看一看到底是为何遭到吐槽的心理,去批判的看,显示自身的不一般,也会自己参与吐槽找到认同和亮点。

涂明:有人喜欢暴力美,有人喜欢温柔美。陈妍希形象符合野蛮女友,有暴力美学倾向,更符合新生代口味,电影形象要转型升级,不能墨守成规。市场就是王道,电影市场现在是90后时代了,80后时代已经过去了。看,必须看,但是要批判地看,才符合媒体人定位。

杨娟:我感觉于正的思路就是使偏招、冷招,以吸引注意力资源,引发关注。吐槽越多,传播越多。有些炒作就算当时再火,很快就烟消云散,难以形成持久的关注。

吴秋娟:现在网上的吐槽,群体是网民,网络新闻受众和其他传媒受众一样,是一种受众追求自己的各种心理满足的需求。这些需求包括:新奇心理、求知心理、求真心理、满足好奇心和获得知识的一些心理需求;也包括对美的追求产生的审美心理需求。

董晓芳:有作家反映,新版神雕以煽情、猎奇、裸露、颠覆等恶趣味为噱头与卖点,以能制造视觉感官上的强烈冲击而自鸣得意,而不以作品本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取胜。审美不成,就审丑,只要效果达到就成。

贾明:有争议,就说明有关注,导演要的正是这个效果。其实这个正是导演的独具匠心,如果角色都按读者心目中的形象来安排,估计就没人争议了,也鲜有人看了。就像我们做新闻,反常才有新闻性,正如人咬狗。已逐步丧失传统的话语权垄断地位的传统媒体,该如何变被动为主动?要回答我们为何丧失话语权垄断地位这一问题,先要剖析我们的“八股文报道方式”“八股文心态”。

王世平:翻拍这些曾经暴红的经典剧,和每年的两会开幕报道一样.第一次新华体的两会开幕报道,是经典.往后年年如此,只是换了时间换了人名,所以就不让人爱看了,如果要引人热议,能做的就是换个风格,颠覆传统。选小笼包担任这个角,我觉得其出发点就是基于颠覆受众的传统印象,先成为热点才能引起关注,引起关注了,才会提升收视率。中国14亿人,经常在网上吐槽的也就那几百万,所以说,很多时候的网络热点议题,并不表明热点本身的实质内含受到了多大挑战。同时,吐槽在很多时候也并不等同反对或质疑,而是娱乐化的一种延伸。这对我们新闻工作者来说,其启发就是新闻天天有,题材多相同,同题报道要胜出,就不要按常规出牌。

虽说今天的议题是将小笼包遭吐槽与传播启示联系起来,其实,设定这个题的真正意图,或许是让我们通过这个现象来思考:在受众意见表达越来越自由、信息越来越多元的今天,已逐步丧失传统的话语权垄断地位的传统媒体,我们如何变被动为主动,化悲痛为食量吧?

观点

制造话题借壳上“视”

朱 哲

于正版的小龙女遭网友热情“吐槽”,并伴随这些“吐槽”一路走红,应该说是全民娱乐时代的产物。

受众需要什么样的小龙女?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解的。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小龙女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受众是基于金庸小说的描述做出自由想象。

金庸对小龙女的描写大致是这样的:“那少女披着一袭薄薄的白色布衣,……面容秀美绝俗”;“她周身犹如笼罩着一层轻烟薄雾,似真似幻,实非尘世中人”……小龙女的眉眼是什么样的,金庸的笔下并未展示出来,这就给受众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只是基于故事情节,小龙女应该是瘦削冷清的冰美人。

从陈玉莲到潘迎紫,再到李若彤,每一个版本的小龙女都有“粉丝群”,这些小龙女虽然形象不一,但都符合了金庸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应该来说,如果从再现小说的角度出发,这些小龙女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阅读,相应地也更容易接受。

陈妍希版的小龙女遭到疯狂吐槽,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目前大部分的受众群体都曾经接触过金庸或者其他版本的小龙女,已经有了对小龙女先人为主的理解,在刻板印象的作用下,自然对一个“嘻嘻哈哈”的小龙女感到无法接受。

应该这样看,于正版的《神雕侠侣》,本身只是借了金庸作品的壳,借用了一群受众熟悉的名字,剪辑了一些受众熟悉的桥段,这是于正的“武林”而不是金庸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于正呈现出来的可以说是“小龙女”,也可以说是“小飞侠”。零零后的受众群体更容易接受陈妍希版的小龙女,是因为这对他们是一个全新的人物形象,就像接受一个全新的游戏一样自然;而其他人难以接受,则是与此前的认知产生了严重冲突的缘故。

按照普遍的新闻传播学观点来看:宣传效果的好坏、宣传的目的能否达到,体现在受众是否愿意接受,以及接受的程度如何。但是新射雕吐槽事情却看似没有遵循这个规律,制造噱头是方式,让噱头不沦落为笑话更是一种能力。于正用反差来制造话题噱头,博得眼球。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