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与报告文学发展的关系研究

刘崇华

【摘 要】报告文学作为一种兼具文学性和新闻性的交叉边缘文学样式,是新闻性文学的典型代表,其生成发展均与新闻传播媒介紧密联系,本文主要从新闻视野探讨新时期传统媒介及新媒介对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新时期;新闻传播媒介;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因能把握时代脉搏、迅速真实地反映现实而被誉为文学中的“轻骑兵”,最早在西方繁衍兴盛,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左联的积极引进和提倡,在中国文坛引起重视并获得较好发展。纵观中国报告文学的发展历程,出现了上个世纪30年代、50年代及80年代三个集中典型发展期,80年代达到了历史鼎盛期。

一、报告文学的新闻性

把新闻媒介和报告文学联系起来进行考量研究的基础支点是报告文学具有新闻性。报告文学是一种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尴尬的文体,文学界把它视为文学的一种体式,新闻界把它界定为一种新闻样式。在新闻视野里考察报告文学,其第一特性是真实性,这一“真实性”是指新闻特有的真人真事的真实,而非文学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建立在典型性基础上的真实。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报告文学的本质是艺术性地传达信息。新闻性是报告文学的基础属性,文学性紧随其后。

报告文学的产生及发展都与传统新闻媒介——报刊有着紧密关联。早在1901年,梁启超就意识到“自报章兴,吾国之文体,为之一变”。新文学发展初期,诸多新闻性报纸的副刊、专栏成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阵地,具有明显的文学化特征。新闻属性强烈的报告文学更是与报刊关系紧密,塞尔维亚作家T·巴克就认为: “报告文学的物质基础就是报纸。它的存在是为了要给读者以新闻,读者在他进早餐的时候需要有一个世界动态纪录的日志,他要知道发生了些什么事,为何发生和如何发生等”②。社会生产力与文化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印刷业、报业的发展奠定了报告文学产生的物质基础,为报告文学的产生准备好了物质条件。有学者在考察报告文学发生论时,认为我国的报告文学是“以古代文学的滋养为前提,以报刊为依托……最终从传统纪实文学的依附中脱离出来”。

另外,从作家构成来看,许多报告文学作者的身份是新闻记者,国外的有著名的艾贡·爱尔兰·基希、利莎加勒,国内的如邱东平、瞿秋白、萧乾及范长江等;从报告文学的体式溯源来看,其最早是从游记和新闻报道中脱胎而出。报告文学作为典型的新闻性文学,新闻各要素的发展改变都影响着报告文学的发展路向。

因此,探讨新时期新闻传媒对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就十分必要。

二、传统新闻媒介对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

文学意义上的新时期是指上世纪80年代直至当下的文学发展期,此时期报告文学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发展历程。新时期初期,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深刻的历史性变革,宽松自由的文学环境和急于用事实言说的文学心理培育了许多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家作品,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小木屋》、理由的《希望在人间》和李延国的《在这片国土上》等;80年代中后期,一大批报告文学作家以深刻的批判意识和忧患意识集体出场,创造了现当代文学史上报告文学的发展鼎盛期,出现了报告文学专职作家,诸多文学爱好者和记者投入到报告文学的写作中。可惜的是,进入90年代,报告文学开始进入发展低谷期。

1998年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媒介被指称为第四种大众媒体,前三种媒体是报纸、广播及电视,也就是所谓的传统媒介。笔者认为,传统新闻媒介的改革是报告文学式微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来自报刊新闻传播革新的挑战。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消费文化价值体系逐渐确立,以纸质传媒为主的自上而下的、带有浓厚启蒙色彩的精英化、中心化文化时代宣告结束。在新闻传播方面,接受者的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的快节奏和压力重负使人们倾向短、平、快的信息接收方式,各大新闻媒体竞争加剧,纷纷使出浑身解数变革创新,不断追逐受众的关注点,力求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大众。社会的深刻变革和思想高度解放使得大众传媒的话语权和监督权日益增加,新闻传播改革取得质的飞跃。与媒体的转向变革发展相比,报告文学显然不合时宜,既失去了快速真实反映生活现实的新闻性优势,又伴随着文学边缘化被淹没在商业经济的浪潮中。张俊鹏曾调查了1978年-2005年《人民日报》发表的明确冠以“报告文学”字样的报告文学发表情况。数据显示,发表数目最多的是1987年的28篇,1998年至2001年、2004年、2005年均为0篇④。广州的《南方周末》和北京的《中国青年报》等都开辟了大量版面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报纸媒介的深度报道、人物专访、采访纪实、情感讲述、专题特稿等栏目的功能特点都已接近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被迫疏离从诞生之时起就生存相依的新闻类纸质媒介,其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发表阵地严重萎缩。

其次,电视新闻传播因其具有良好的视听效果备受大众喜爱,电视媒介在新闻类报道方面也对报告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制约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电视新闻类节目增多,二是电视报告文学对纸质报告文学的冲击。同纸质媒体一样,电视新闻传播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新闻类栏目不仅数量增多,而且新闻频道轮番滚动播放,增加了观众获取及时性新闻和过时新闻的信息渠道,深度报道、专题报道、人物专访、纪录片等成为电视的新宠儿。相对于此时致力于走上冗长风格的报告文学来说,电视类纪实节目、专访节目更能获得大众青睐。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媒形态的变革,报告文学也尝试“触电”,开始朝着视频化、音像化方向发展延伸,广播报告文学、电视报告文学、电影报告文学作为电子新闻传媒和报告文学的融合产物,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出现了《百年沧桑》《周恩来外交风云》《澳门岁月》《寻找二十四拐》等观众喜爱的电视报告文学。报告文学还被改编成电视剧,何建明的《中国高考报告》《国家行动:三峡大移民》、王宏甲的《中国新教育风暴》和刘堂江的《热血师魂》等改编的电视剧都曾引起收视高潮。

客观来看,报告文学的“触电”,虽然窄化了纯文字报告文学的发展空间,但也不失为新世纪报告文学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正如研究者蔚蓝认为的那样:在全媒体及新媒体时代, “报告文学的审美场域在发生着漂移,报告文学的文体的疆界正呈现出一种动态的移动”, “当下报告文学有可能不仅仅是以‘报告文学’这一命名的‘对象物’存在,而是以一种文体边界更含糊、模糊,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以更繁复而多样化的报告形式表现出来”⑤。问题的关键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考察,报告文学已然失去了其作为“文学”体式的原始意义,发展延伸了其新闻、影视意义,就如同电影作品不再是文学作品一样。长此以往,报告文学的文学性将被隐蔽弱化,文学艺术的坚守面临诸多困境,这是报告文学的跨文体发展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新媒体对报告文学发展的影响

今天,新媒体已被大众熟知,虽其内涵具有发展性,学界也未达成稳定或固定的唯一概念认识,但其基本特征却是明显的,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匡文波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判断新媒体的主要标准。新媒体是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基础,能在全球范围内及时互动传播信息的大众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媒体和电视媒体,新闻传播的新媒体主要有互联网、博客、播客和手机等。

新媒体新闻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及时性,及时性是新闻传播的重要属性,它与真实性一同建构起新闻的独特价值体系,在新媒体和全球化背景下,传统新闻的“一天”的时间限制已没有任何意义,新闻消息随时会被刷新, “现场直播”更是将及时性发挥到极致;二是时空无限性,任何信息只要在任何新媒体上发布,就同时具有了全世界发布的意义;三是参与性与交互性,在新媒体新闻传播平台上,人人均是自媒体,可以发送、检索、接收、回复、评论各种新闻信息,积极参与新闻发布及新闻互动;四是自主选择性,与传统新闻传媒不同,新媒体传播下的受众不再被动地在固定时间内接收媒体预设好的新闻信息,他们可以在多样化的信息服务中自主选择新闻信息及传播方式。如此种种新闻传播优势使报告文学根本无法企及,报告文学的新闻属性及新闻传播作用不再凸显,新闻价值大打折扣。

新媒体新闻传播解构了报纸、广播和电视新闻的阶级性、政治性及精英性,随着作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移,新闻理念也将从新闻学转向传播学,新闻传播朝着商业化、生活化、大众化的路径发展。此时的报告文学面临着来自文学边缘化和新闻商业化的双重压力,不得不变草图新,牺牲报告文学的新闻真实感和理性批判的纵深感,采取“泛化”批评及史志性报告方式回避现实,甚至走向媚俗的商业报告文学。

新媒体传播给报告文学发展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传播的及时与快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新媒体新闻传播的及时快速性削减了报告文学的新闻价值,给报告文学发展造成消极影响;另一方面新媒体无疑加速了报告文学的传播速度,尤其是对长篇报告文学而言,不再受传统报刊媒介的版面限制,提供了“无限容量”的发展平台。诚然,报告文学并非越长越好,新媒体传播的自主性、参与性使选择性阅读成为普遍趋势,反之促进了报告文学在题材、体裁及表现手法上作适宜调整,以达到满足大众阅读心理期待的理想状态。

新时期新闻传播对报告文学最大的冲击是消解了其新闻价值,在获取新闻资讯异常便捷的新世纪,读者更期待有着浓厚文学品性的报告文学的出现。此消彼长或许是现今报告文学的有效发展途径,在保证内容真实的前提下,更多地凸显其文学性,将现实批判、理性思考、文化积淀和文学艺术熔为一炉,让报告文学真正成为区别于新闻体裁作品的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学作品。

注释

①陈平原 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 1840-1916)[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137

②T·巴克 基希及其报告文学[A]王荣刚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C】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217

③刘雪梅 报告文学与报刊关系溯源[J]江苏社会科学,2001(2)

④张俊鹏 新时期新闻视野中的报告文学研究[D].河南大学.2006

⑤蔚蓝.全媒时代报告文学的危机与发展路向【J】广播电视学学报,2014(3)

(作者刘崇华: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

下载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