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菜单

媒介建构的真实——媒介的物化和物的媒介化

金淘

【摘要】受到政治、经济以及资本主义的影响,媒介在新闻采制过程中不断物化,政府掌握话语权,媒介成为发声工具。与此同时,受商品经济影响,通俗文化、性别问题和重大事件被媒介化,媒介越来越符合公众认知。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物化 话语权 媒介化

现代社会由于媒体和传播的高度发达,人们获得的社会经验的重点已经朝着影像倾斜,而不再侧重于现实生活,“影像饱和”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的认知和行为也越来越受到媒介的影响,但是就像李普曼提到的,“外部世界和人们头脑中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李普曼把“现实”主要归纳为三种:客观现实、拟态环境和主观现实。人们形成的对现实的认知即“主观现实”是经过媒体的中介之后的产物,这些认知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客观真实,而是一种“拟态”的现实。而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媒介成为了讯息获得的主要渠道,成为引导民心和塑造民意的中介,因此媒介也常常被用来制造和操纵舆论。

从微观的新闻的产生过程来看,各个岗位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会从自己的角度来对事实进行加工,使其能够更加贴近自己的价值取向,无论在此过程中他们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但是从宏观上来看,整个社会的政治环境、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策法规等这些看不见的手都对新闻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早期有关于新闻媒介的研究认为,新闻媒介在社会中起着“镜子”般的作用,社会发生什么,新闻就报道什么。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闻报道不可能像镜子一样反映社会真实,媒介已经无法完整的反映社会真实。

但是新闻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在“镜子论”中提及,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又相继有“类向论”和“再现论”的提出。“类向论”认为媒介对真实的反映是一种模拟;而“再现论”认为新闻媒体对社会的反映是主动的,通过一种有秩序的,可被理解的方式来呈现。“类向论”和“再现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新闻产制过程已经不再纯粹客观,新闻内容也已经掺和了相关人员或者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犹如卢卡奇在有关于物化理论的阐释中所涉及到的物化意识的产生。

卢卡奇将物化的原因归结到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拜物本质导致物化的产生。而大众传播媒介由于其性质所致,又与政治经济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政治方面,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国家意识形态层面;二是话语权。

从国家意识形态层面来看,犹如赫伯特·阿特休尔所提到的,新闻媒介是为那些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服务。统治者利用媒介来论证和维护政治权利的合法性。媒介已经是社会权利的代言人,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

而从话语权的角度看,话语是被社会结构所构成,受社会结构制约,并且其在意义上也是建构性的。政府是通过媒介来建构和掌控话语权,媒介事实上是政府的代言人。话语实质上是一种权力,无论是商业还是政治,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媒介在社会中处于强势地位。这使得大众多数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受众而存在。

在商业方面,市场经济体制下,媒介为了生存不得不迎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利益驱使下,媒介开始遵循市场和资本的游戏规则,放弃了文化建设和追求,为了利益寻找卖点。这也是卢卡奇在提出物化理论时的最原始的出发点——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反之,资本主义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在另一个层面驱动着媒介化的发展。

从文化角度来看,通俗文化的兴起正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兴起而发展的。Richard Maltby 认为其“提供了一种乌托邦式的自我精神逃避”。通俗文化唤醒了人们的欲望、想象和激情,并通过较为感性的影像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各类选秀活动为例,普通大众通过报名参与海选,到站上舞台;电视观众则通过场外投票来决定比赛结果,通过媒介塑造了一场狂欢,并具象化了原本抽象的民主、平等、参与的概念,使得民众沉迷其中。足球世界杯更是如此。从球星到球迷,从比赛过程到结果,各类花边新闻到各种纪念品的热卖以及一些球迷的出格行为,场内场外共同构建了这一豪华的狂欢。物的媒介化的另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物的媒介化形塑。如性别歧视。John Fiske 指出“性别是被构建的,性别中唯一属于自然的是性,坚持对性与性别做区分的关键在于,人类的生理状况不会发生多少变化,而文化可以在短期内出现转型。”在大众传播中,女性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况。Hawkins认为即使女性在大众传播中的曝露程度增加,也不会对性别歧视有任何的改善。想要获得改善只有改变媒介对女性呈现方式的本质。社会性别理论认为媒介中的女性形象只是男权文化的一种期待,经过了男权文化的调整。女性形象在大众传媒中被刻板化,主要表现为被动、感性和依附等特征。而这种刻板的固定式的对女性形象的呈现使得男权主义在潜移默化中被强化,造成受众对性别的歧视以及对性别歧视的无意识,即把性别歧视视为理所当然。

物的媒介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就是促成了媒介对于社会的建构。传统意义上的媒介的建构都将媒介认为是内容的创造者。而随着社交平台的普及化,受众开始成为了自媒体。受众既是媒介内容的创造者,也是媒介的消费者;既建构社会,又被结构所影响。以世界杯为例,世界杯是国人民族主义的明显体现。世界杯是中国球迷心中的痛,理由自然是中国的缺席。但越是遗憾,越是有更多人关注。香港岭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子东认为“中国人看世界杯,潜意识意淫,不是看足球而是看世界,自虐式意淫。”中国球迷看世界杯大都带着一丝酸意。以上届世界杯为例,日本对战科特迪瓦。当日本队进球之后,网络上中国网民开始出现两极。一种是称赞,称赞日本进球漂亮,而另一种民族主义分子就开始出来酸。民族主义此消彼长之下,这些人就举着民族主义的大旗开始在各类社交平台上逐渐掌握了主动权。这场球赛的意义开始逐渐偏离了原本的方向。以至于到最后科特迪瓦逆转成功之后网路上一片欢呼之声。不过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就是传统媒体开始出现报道日本球迷球场捡垃圾展现出高素质的一面。不论怎样,原本单纯的比赛经过各类媒体的曝光之后,开始被披上了一件件外衣,让民众注意的焦点开始模糊,甚至被引导。因此无论怎样,各种媒介在向受众传达观点,并且是在对事件进行筛选、加工、聚焦、放大之后,给受众构建一个框架,一个对事件认知的框架,这也是受众心中所认定的真实。

所以其实不论媒介是否物化,在对社会真实构建上一直是其不断也无法中断的过程。人们总会倾向于选择符合自己价值取向的讯息,媒介出于经济或者其他各种因素考虑,不需要也无法做到“镜子般”的反映事件本身。媒介虽然让我们看得更远,但也同时让我们更加近视。

(作者:台湾国立中正大学传播学系暨电讯传播研究所电讯传播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下载文本